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九▪P2

  ..續本文上一頁left">丙五、不忘念功德

  

不忘「念」的念是正念。是指「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而爲體性」對已經修習的佛法,經常明記不忘,對所修學的法義能憶持在心中而不忘失。所以「不忘念」簡單的說就是正念常在,能保持內心的正念。這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說明不忘念的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消文 一位佛法初學者,內心總夾帶著煩惱跟罪業,所以初學者的心情,總希望有大善知識來幫助自己,初學者有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盼望能有入聖位的善知識來保護自己,加持自己,使自己離開障礙,得到種種安樂的果報。但這樣畢竟是心外求法,所以佛陀說,不要向外追求,我們希望別人的保護,這保護不是從外面而來。如果不能求外面的保護,那麼要求誰來保護呢?「無如不忘念」,我們應該追求心中的正念來保護自己。我們現前的一念心識,這明了分別的心識所表現出來的功能主要有二:

  

(一)隨順欲望:這念心識隨順自己的欲望、情緒、感覺,也就是隨順著受想行識的顛倒感覺,發動它的作用。這種隨順欲望的心念不能保護我們,于是魔王能得其便。

  

(二)隨順真理:這念心識隨順佛法真理來思惟,思惟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有一定的因緣,這因緣主要是業力,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內心若能隨順真理思惟,這樣的心念稱爲正念,這正念在心中生起時,魔王不能得其便,煩惱不能惱害你,罪業不能障礙你,老病死不能障礙你,心中安住于正念,這是最好最直接了當的加持保護。所以佛陀勸勉我們,如果真正希望加持保護,不需要向外追求,應該保持正念。在叁界流轉中,最能加持我們的是心中的正念,所以求外在的善知識,不如求內心的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一個人若能經常保持智慧的觀照,保持如理的作意,即使心中有很多的煩惱跟罪業,但因心中有正念的觀照與保護,煩惱賊就無法傷害我們。

  

釋義 佛陀在經典上對正念講出一個譬喻:有一貧窮人家,因努力工作而積集了很多的財寶,他如何保護這財寶呢?他買了一棟房子,把財寶藏于屋內,又請一大力士當警衛來看守,如果是好人才讓他進去,若是壞人就不讓他進入屋內破壞財産,這守護珍寶的大力士就是正念。我們之前好不容易透過少欲知足,遠離愦鬧,精進修諸善法,這時我們要如何保護功德呢?就是要安住在不忘念中。蕅益大師對不忘念解釋說,雖然不忘念包括了止跟觀,但主要以觀照的智能爲主。蕅益大師把正念分成叁個層次:

  

(1)聞慧:這是聞所成慧,剛開始聽聞佛法,內心生起正見,知道什麼是善法的因緣,什麼是惡法的因緣;什麼因緣帶給我們安樂,什麼因緣帶給我們痛苦。透過這樣的正見,引生增上慚愧,內心開始尊重善法,呵責惡法。聞慧本身不能完全調伏煩惱,應該再進一步修思慧。

  

(2)思慧:思慧是把所聽聞的法義,在寂靜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數數思惟。經由數數的思惟,把文字的法義轉化成內心的觀照智慧。這時的思慧因爲對法義作深入的觀察,內心産生堅定的理解,所以思慧有調伏煩惱的力量。這裏經文「不忘念」的正念是指思慧,就是透過聞思所産生的觀照力量,這觀照的力量能保護我們不受煩惱、業障及老病死的傷害。

  

(3)修慧:思慧再增長就變成修慧,修慧能斷惑證真,後面的禅定跟智慧即爲修慧所收攝。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爲所害。譬如著铠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消文 這段經文是結示勸修。佛陀告訴弟子們:「常當攝念在心」,要把如實觀照生命真相的正念,經常收攝放在我們內心中,所謂「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心中要經常保持覺照的力量,爲什麼呢?假如不能攝念在心,內心總是跟著感覺走,那麼在佛堂用功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被煩惱、業力所破壞,所成就的功德不能得到保護。反過來說,如果經常把內在的觀照力,攝持在心中,即使入于雜染的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中,也不爲所害。這裏佛陀講出一個消息,「念力堅強,不爲煩惱所害」,這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其實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這段經文明顯說明「邪不勝正。」若邪不勝正,爲什麼我們內心會生起邪念呢?因爲我們的正念不足,有如房子爲什麼黑暗呢?因爲光明不足。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汙染境界,「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別人雖觸惱你,你並不在意。如果內心沒有正念,心中空虛,有一點惡因緣的刺激,自己就會起煩惱。所以一個人是否會起煩惱,重點不在于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寶。所以修行不是讓眼睛不看東西,耳朵不聽聞,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譬如著铠入陣,則無所畏。」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猶如穿著堅固的铠甲,雖然處在刀、槍的危險軍陣中,刀劍也不能傷害他。這是說,不忘念對修行者的功德,有保護的作用。

  

釋義 精進與不忘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不斷的用功;不忘念則偏重在內心智慧的觀照力。

  

蕅益大師說,不忘念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善法本身沒有方向,必須有正念做引導,才能決定它的方向。譬如《八大人覺經》的翻譯者安世高尊者,他成就聖道後來到中國,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學,他同學雖持戒修福,但內心起顛倒,瞋心極重,因內心沒有觀照力,結果持戒修福的善業變成一條大蟒蛇。所以善業本身並不能決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樂的果報,但這安樂果報是在人天受用,或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或在卑賤的叁惡道果報受用,關鍵點在于心中是否有正念。

  

中國戒律的特色來自于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佛在世時講戒並沒有所謂法體形象的觀念。道宣律祖身爲一代祖師,他的不可思議功德是把戒法開出法體形象,尤其是安立戒體,這是中國律學上特別殊勝的地方。當然戒體的有無,到底哪一個人是否得戒,中國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見解,也有很多辯論。如果站在實法的角度,實法中的戒體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須表現出來,由身、口的造作來決定戒體的有無,因爲它的戒體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實法中在判斷戒體的有無,完全看儀規是否如法。但道宣律師提出另一種思考,戒體也有圓滿的戒體,這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也就是圓淨發心時,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種子,種子就是一種功能。這是說,心境接觸時,「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若能産生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戒體。我覺得戒體的有無,別人不用多說,自己是否有戒體,自己應該最清楚。當心跟染汙境界接觸時,心若墮落于欲望的顛倒,對惡法完全沒有排斥性,心中無法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如果說自己有戒體,爲什麼這戒體不能産生作用呢?有體一定有用。當心跟雜染境界接觸時,心中會産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會從顛倒中省悟過來,告訴自己不可這樣做,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體;因爲有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種子,善種子絕不會憑空跑出來。當然我們第一個戒體是來自于如法的儀規操作,然後面對殊勝境界的發心。但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種子是生滅法,它會增長或減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滅,種子是會生滅的。所以即使剛開始受戒時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體,如果受戒後不用佛法來熏修栽培它,它也會退失。所以這段經文的不忘念,告訴我們要經常加強正念,否則受完戒後,它也不是永遠有這種功能,需不斷從佛法聞思中,加強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會增長廣大,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加強自己的觀照力,對于已經成就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功能,加以適當的保護,不致被煩惱跟罪業所破壞,以上是不忘念的功德。

  

  

《佛遺教經講記 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