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学把「苦、乐」的感受判为身受,这是外表感官的前五识感受。第二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引生的心受,这是「忧、喜」的感受。唯识学认为前五识的感受是不带名言的直觉,如资具贫乏,当然会有痛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短暂的,因前五识的感受只能缘现在,不能缘过去、未来,而且前五识不能安立名言思想,所以前五识的感受比较薄弱,所以外在资具对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影响是比较间接的。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第六意识产生的心受-「忧、喜」的感受。因为第六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它能安立名言,创造广大的思想,所以它的影响是绵延不断的。譬如你今天刚做完功课,或打完佛七,或拜完八十八佛,内心感到法喜充满,第六意识正安住在三宝的功德境界中,内心有「喜」-法喜的感受。这时你从佛堂出来,即使外在的资具差一点,但因内心充满法喜,你仍然感到快乐。反过来说,若第六意识有障碍,心有千千结,即使食用美食,眼见美色,你还是不快乐。所以第六意识的感受,引导整个前五识的感受,因前五识的感受只是一时的刺激而已,但第六意识的感受在心中能相续不断。我们都想离开痛苦得到快乐,但我们一直没能找到痛苦与快乐的关键点。前生的善、恶业力,所创造的外在资具是助缘,它会影响前五识的感受,但重点在第六意识,若想离苦得乐,一定要感到知足。如一个人身上有五仟元可受用,五仟元有五仟元快乐的方法;身上有一万元,一万元有一万元快乐的方式。若不能知足,无论身上有多少钱也无法得到快乐,因为你没有掌握到快乐的重点,也就是说,快乐有一个门,你并未进入快乐之门。所以外在资具对快乐与痛苦的影响不大,所以这段经文说,身体卧于地上,若能知足,仍感快乐;若不知足,即使身处天堂,依然不感快乐,因为你没掌握快乐的根源,快乐的根源在于第六意识的思想,这才是关键点。
从经文上来看,这里的少欲知足,佛陀是偏重在离苦得乐,佛陀的意思是「少欲者少烦恼,知足者常安乐。」少欲知足是减少烦恼得到安乐的方法。但当我们读到后面的经文,其实这段经文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它不只说明生命暂时离苦得乐的方法而已,这里佛陀是要我们把握珍贵的精神体力修学圣道。能少欲知足,才能把握生命中最为珍贵的精神体力,修学止观,调伏心中的颠倒,否则精神体力都耗在追求外在的资具,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神专心修学佛法,这是此段经文更深一层的涵义。
丙三、远离功德
蕅益大师把远离功德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自性远离门。自性是指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性,心性本质远离种种的愦闹,本性是寂静的,所以我们远离愦闹是随顺本性,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愦闹,换句话说,愦闹是我们向外攀缘所生起的。所以自性远离门,从自性的角度,根本没有愦闹的相貌可得。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消文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应有志于追求以下三种功德:
(一)寂静:蕅益大师解释寂静就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我空真理而成就三昧。在我们的一期生命中,由业力所创造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凡夫认为五蕴诸法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后的我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相同,皆有一个不变异的我。佛陀要我们修无常观,观察五蕴的身心,不论是外表的身相或内在的感受、思想,从小到大都是不断的变化,所以「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我执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虚妄之物。我们的身心世界其实是剎那剎那的变化,一期生命的业力释放出来,创造一期的五蕴身心,这一期生命的业力释放完毕,又释放下一期生命的业力,如此又创造一个新的五蕴身心。这个五蕴可能是男人或女人,死后又从心中释放一期生命的业力,又创造一个身心世界,如此的身心相续而已,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当我们修我空观,消灭心中的我执,内心就出现寂静的相貌,没有生灭的扰动相。
(二)无为:无为是无相三昧,前面的寂静是我空观,无为是法空观。透过我空观,消灭心中的我爱执,内心从扰动相变成寂静相,这时观察寂静相也是如梦如幻不可得,连寂静相也不可得,寂静之法也是因缘所生,它的自性也是毕竟空,所以无相三昧是法空观。
(三)安乐:安乐是无愿三昧。修前面的我空观、法空观,把心从对外在的攀求带到内心的寂静深处,把心带回家,这时内心现出安乐的相貌,故对三界的果报再也没有希求之心,这是无愿三昧。
以上三种功德是出世圣道最为重要的三三昧,或称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是出世的究竟安乐,这种安乐是不可破坏,因此称为究竟安乐。
身为一位修行者,如果有志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寂静、无为、安乐的功德,「当离愦闹,独处闲居。」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规划,「当离愦闹」,愦是指事物烦乱,闹是声音嘈杂。我们应该远离人事的干扰跟嘈杂,「独处闲居」,处所要独处,远离人群的干扰;闲居是没有事务的纠缠。如能远离愦闹,安处寂静,修学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帝释乃至诸天所共同尊重。在三界的果报中,帝释最为尊贵,也就是说,寂静、无为、安乐是出世的无漏功德,这是帝释所没有,因帝释虽享受人天的快乐,但「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三界的快乐不能作为究竟依止处,因为这快乐总有一天会丧失。但得到寂静、无为、安乐以后,永远不会丧失,所以帝释对这种功德特别尊重赞叹。当然要得到寂静、无为、安乐的前方便,就是必须远离愦闹。以下第二段是修习远离门,讲到如何修学。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消文 我们既然知道寂静、无为、安乐的功德,它无法在扰动的状态下成就,必须在独处闲居中才能成就,所以一位修行者应该有二个修学内涵:
(一)舍离己众他众:这是从前方便来说。他众是指外在眷属的干扰,修学者在刚开始修行时,不要攀缘太多的信徒。「己众」是指对自己五蕴身心的追求,对自己色身一时的感受,不要太在意,对自己打的妄想也不要当作一回事。
(二)思灭苦本:除了远离己众他众,自己的明了心识要「思灭苦本」,内心专一的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圣道。这里的「道」不是前面人天安乐的业果道理,而是思惟我空、法空真理,消灭生死轮回的根本。以上说明修习远离的方法,先远离己众他众,然后再正修「思灭苦本」。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消文 这一段是「受用诸见门」,如果我们不远离愦闹,就会产生很多的邪见过失,所以修行者若不想远离己众他众,会受众多的苦恼,这苦恼有二:
(一)他众的干扰:他众就是眷属,「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有戒定慧功德的人,犹如大树能庇荫众人,但因没有适当远离他众,有太多的鸟停在树上,结果导致大树枯折。这是譬喻说,为了应付众多信徒,自己的心思攀求散乱,使好不容易栽培的戒定慧功德,就在愦闹中被破坏掉了。为成就前面的世间福报,不一定要远离己众他众,因它是比较粗的。但戒定慧的功德是出世的功德,它并不容易得到,得到以后若稍微不慎,很快就会失去。成就出世功德要付出很多精神体力,但成就后它却是如此的脆弱,若不善加保护,可能几十年的功力就会丧失。「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这棵大树要栽培起来相当不容易,需要几十年的心血,但因没善加规范外在眷属,结果大树就枯折了。以上是他众外在眷属的干扰。
(二)。内众的干扰:这是自己五蕴身心的攀求干扰,世间的系缚,有如老象溺泥,老象的行动缓慢,是譬喻初学者的障深慧浅,观慧薄弱,情执深重,犹如老象前进本来就很困难,不幸的,牠又掉进溺泥中。这是譬喻说,若不收摄五蕴身心,整天只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转,结果「不能自出」,有如老象本来就没有什么力量,却又不走干净的道路,偏偏要行走于污泥中,因此很难从障碍中解脱出来,这是佛陀要我们远离的主要因素。
释义 宗喀巴大师说,菩萨道的大悲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也就是说,菩萨的心情是远离愦闹,好乐寂静。但菩萨不能舍离颠倒的众生,所以菩萨即使在愦闹的环境,还是依止大悲心,非依止攀缘心。由此处的经文可以看出,声闻法是菩萨法的基础,经文的「少欲知足,远离愦闹」是声闻法,但如果没有经过「远离愦闹」的过程,而直接发动大悲心,这大悲心恐怕会夹带攀缘心的杂染,这就容易有过失,因为「心为业主」,内心若有问题则所创造的一切业都有问题。禅宗的修学,认为修行有三个次第:
(一)见山是山:有些人初学佛法,因为唱炉香赞他就开始护持三宝,做一些人天的善法,这时他的内心跟过去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见山是山。以前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但他内心基本上对三宝有欢喜心。
(二)见山不是山:他开始远离愦闹,不再跟别人往来,内心开始回光返照,收摄向外攀缘的六根,专心思惟佛法的道理,这时他见山不是山,所谓「整天吃饭,未吃一粒米」,内心已不向外追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
(三)见山还是山:这是从空出假。
一位菩萨学者,若刚出家没多久而激发他的善根,就去度众生,这可能会有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大死一番,整个身心世界对真理的观察,没有透彻的胜解,行菩萨道时,可能会有过失出现。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若无高超的见地,绝不可能栽培高超的品格,因为遇到诱惑时,你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个人能「为他人所不能为」,这来自于他对生命真理的通达了解,为什么他对生命能有这么高的智慧呢?因他有一段时间息诸缘务,专心学习思惟,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时你对佛教界、众生完全没有贡献,但你不能忽略,以后之会有广大贡献,就是在此时所栽培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少欲知足以减少体力的耗损,并远离愦闹,思灭苦本。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说,正行虽是禅定跟智慧,但如果没有具备前面的前方便,后面的功德则无法生起。
《佛遗教经讲记 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