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一)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從今天開始有六個講次,跟大家共同學習《佛遺教經》。在正式講這部經之前,我想先簡單的說明本經的特色。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在學佛的過程,剛開始是皈依叁寶,也就是說我們仰仗一份清淨的信心,相信叁寶是無所不在的,也相信叁寶能救拔我們,所以剛開始我們是皈依叁寶。第二個是修學佛法,我們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根基的法門來修學。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基本上是爲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雖然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我們希望能離苦得樂,但是我們冷靜的去回顧我們過去的生命,我們感覺到我們的生命當中痛苦時間多,安樂時間少,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還是安住在苦多樂少當中。這就表示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沒有真正的找到離苦得樂的根源,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只是在一種表相的儀軌上的修學,沒有真正的理解什麼是離苦得樂的因素,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痛苦不能消失,安樂不能生起的主要理由。
什麼才是離苦得樂的主要因素呢?這當中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業力。當我們依止貪瞋癡煩惱所發動的罪業,這樣的罪業會召感痛苦的果報;那我們依止這種清淨的慈悲心,所發動的這種身口意的善業,就會在生命當中召感安樂的果報。所以我們要離苦得樂的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要透過持戒修福,使令我們的色身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要離苦得樂第一個呢要注意我們身口意的造作,也就是我們的業力。
第二個因素:愛取煩惱。我們這一念心跟這些痛苦果報或安樂果報接觸時候,我們會産生一種盲目顛倒的執取,由于這種執取就産生一種內心的痛苦。不管這個果報是快樂的或者是痛苦的,只要我們産生了愛取,這個果報就會帶給我們內心種種的憂懼跟種種的苦惱。所以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們要應該透過持戒修福使色身離苦得樂,進一步的修學止觀,使令我們內心離苦得樂。也就是說,我們如何能夠正確的修學戒定慧,來消滅痛苦,成就安樂,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重點。
在整個戒定慧修學當中呢,本經具足兩個特色:
第一個本經有普遍性:一般的經典在解釋戒定慧,有的是偏重在持戒,偏重在持戒來斷惡修善,有的是偏重修習止觀,來調伏心中的愛取煩惱。那麼《佛遺教經》的特色,它能夠普遍的把「持戒」跟修「止觀」都能夠正確的表達出來,所以本經呢,它在所有經典當中的第一個特色,它具足一種普遍性。
第二個特色就是它具足了簡要性:因爲本經是所謂的佛遺教經,佛陀在生平的時候講了很多持戒跟修止觀的方法,那麼在臨命終的時候呢,這個時候的時間是非常的緊迫,馬上就要入涅槃,馬上就要離開人世間,所以在這麼一個非常緊迫的情況之下,佛陀一定會把戒定慧的一些修學重點,作一個簡單扼要的回顧。所以本經在修學戒定慧的時候,它具足一種簡要性,使我們能在最短時間,掌控整個戒定慧修學的一個重要的關鍵點,這就是本經在修習戒定慧的內涵當中的一個普遍性與簡要性。以上是說明本經的特色。這以下我們請看講議:
佛遺教經講表:將釋此經大分爲叁:我們這次有叁大科來解釋本經。
第一科是解釋經題,我們首先解釋本經的經題;第二科是經文大意、經文大意當中我們就引用蓮池大師跟天親菩薩的對《佛遺教經》的注解,他有一個經文大意的開示,我們就根據這兩個古德的開示來了解經文大意;第叁科是隨文釋意,正式的隨順經文來解釋它的義理。我們先看
第一科、解釋經題:
本經的經題有二:
第一個是:《佛遺教經》
第二個是:《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先說明《佛遺教經》,經題中的「佛「」是說法者,「遺教」是所說的法,人法雙舉,故名《佛遺教經》。所以本經是人與法的和合。其中「佛遺教」是別題,「經」是通題。先解釋別題中的「佛」,佛陀翻成中文爲「覺」,他依止清淨智慧,覺悟真理。覺悟的相對名詞是無明,凡夫心安住在無明大夢中,一天過一天,一生過一生,如是生活在無明大夢中。爲何把無明譬喻爲夢呢?因無明的體性是「執妄爲真」,有如做夢時,在夢境中對所見的人事因緣,都以爲真實。凡夫心跟因緣所生法接觸時産生執取,這跟做夢時執妄爲真是相同的。佛陀透過所覺悟的真理,能消滅心中的無明。在蕅益大師對本經的注解中,他根據《大乘起信論》,說明「覺」有「本覺」、「始覺」、「究竟覺」叁種。覺悟就是智慧的觀照,以下根據《大乘起信論》的重點,簡要說明其內容:
第一本覺:本覺是心中本來具足的智慧,我們心中雖起種種的顛倒妄想,但在打妄想的明了心性中,具足了覺照的智能,只是它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種本來具有的智慧,不是假借佛法的熏習而生起,而是本來就有,法爾如是。本來就有的,叫作本覺。
第二始覺:始覺是依佛法的熏習而生起的觀照智慧。根據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所說,始覺的智慧有叁種差別:
一、凡夫覺:凡夫的觀照智慧是覺悟業果的道理,他觀察生命有如一無窮盡的水流,有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影響生命水流的因素是身、口、意所造作的業力,由于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今生的生命,再依止今生的生命而創造另一業力,這業力又召感來生的生命,如是造成業果的相續。從這業果的觀察,我們內心安住善業,對治惡業,這樣的智慧成就了人天果報,這是凡夫覺。譬如我們有時身體會出現病痛,或是人事因緣有障礙,這時我們自我反省,如果在病痛與障礙中,內心産生沮喪跟痛苦,這表示我們心中已喪失觀照力,墮落現前境界而産生執取。反之,如果面對病痛跟人事障礙時,內心生起業果的觀照,知道這件事的出現是有它過去的業力,則這樣的逆境,不但不會造成心情的沮喪,反而給我們警惕,鼓勵自己精進斷惡修善。所以一個境界的現前,也就考驗我們的觀照力是否能如實的生起,若失去觀照力,內心起顛倒,對現前境界産生執取,可能就會造罪業了。過去的罪業創造一個果報,在現前果報中起顛倒,又造罪業,如是落于可怕的惡性循環,這就是所謂的「惑、業、苦」,起惑、造業、受苦,在受苦中,又起另一「惑、業、苦」,我們就無法從這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所以在內心的黑暗中,培養的第一道光明,是要觀察「因果絲毫不爽」,也就是說,只要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境界,這一定跟自己的業力有關,若無業力而召感果報,這是違背佛法的真理,我們絕不相信。所以剛開始觀察自己
的生命,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我們對于這樣的真理,深信不疑,這是培養智慧的第一個層次―凡夫覺。
二、二乘覺:前面業果決定的觀察,是觀察因果的表面現象,我們應進一步觀察因果的循環,不論是安樂或痛苦的果報,它都是無常無我,剎那剎那的生滅,在生滅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存在,它只是因緣所生,不斷流動的影像而已。這種二乘的覺悟,是透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觀察生命的相貌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察覺到業果的本質是畢竟空寂,這時我們對于任何因果的流動就能安住于空性,以空性爲住,而對治有相果報的執取。如是對生命的觀察更深入透徹,內心的安樂也更加堅固而不可
破壞。
叁、菩薩覺:菩薩觀察因緣法,無論是表相因果的流動,或是因果的空性本質,亦即諸法的本性,這些有相的現象與無相的本性,都是一念的心性所變現,如是我們就找到一切因緣的根源,原來是一心所變現。這時我們觀察到,若要改造生命就必須改造心念,因爲整個因緣就在剎那剎那的起心動念中,不斷的變現,所以改造心念非常重要。在改造心念中,《大乘起信論》說,觀察這念心有二個相貌:
第一真如心:這是跟我空、法空相應的真如門,它是一切安樂的根本。
第二生滅心:這是跟我、法二執相應的生滅門,它是一切的根源。若要離苦得樂,講到究竟處,就不完全只是斷惡修善;更重要的,要使心念「棄生滅,守真常」,消滅有所得的攀緣心,安住于無所得的清淨本性,這才是真實究竟的離苦得樂。
《佛遺教經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