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二

  佛遺教經講記(二)

  

淨界法師主講

  

  

二、別明

  

前面的總標是引用蓮池大師的開示,以下根據天親菩薩的《佛遺教經論》,說明本經的大意。天親菩薩在造論之前也造了一些偈頌,以下是其後半段的偈頌:「爲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佛陀爲什麼宣說這部經呢?天親菩薩說,佛是爲大乘菩薩而說。本經的當體雖然是聲聞法,它所對治的是叁界的見思煩惱,但身爲大乘菩薩要共聲聞修學本經,因大乘的凡夫位菩薩,他心中也有這種見思的過失。本經使我們在對治見思煩惱時,能正確的了知方便道,這方便道是指戒定慧法門,也就是說,若要契入涅槃,須假借戒定慧作爲方便。雖然戒定慧本身不是涅槃,它是一種有爲的造作,仍是生滅之法,但假借戒定慧的生滅法,能使我們趨向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戒定慧是趨向涅槃的方便。我們若能如實了知戒定慧的方便道,則有兩種的功德:

  

(一)滅除凡聖過: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凡夫跟聖人在修習戒定慧時,凡夫有增益的過失,他會産生有相的執取,因這我相的執取,使戒定慧的功德無法完全開顯出來。所以凡夫在持戒修止觀時,他在心中産生我相的執取,這我相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因凡夫執取而有,故稱爲增益的過失。小乘的聖人在修習戒定慧時,産生對空性的執取,他內心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樣就産生方便道,調伏粗重煩惱勸修出世法要勸修方便(無求、知足、遠離、不疲倦、不忘念)勸修正行(禅定、智慧)勸修結行(不戲論)調伏五根,調伏意根(對治煩惱)遮止邪業(對治邪業)收攝五根(對治止苦)生減損的過失,本來戒定慧是爲成就自利利他,但二乘的聖人因內心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所以是一種減損的過失。若能如法的修學《佛遺教經》,則能免除凡夫的增益之過,跟聖人的減損之過。本經告訴我們,何種戒定慧的修學才合乎中道,不增也不減,如是才能完全開顯戒定慧滅惡生善的功德。

  

(二)佛法得久住:這是成就利他功德。佛法不共外道處,在于它的解脫道,而佛法之有解脫的功德,來自于對生命正確的觀照,亦即所謂的正見。如果佛弟子沒有戒定慧的正見,只是在表相上修學,這種表相的修學沒有觀照力的引導,只是人天的善法,則佛法跟一貫道、基督教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一貫道、基督教的教法,能使生死凡夫暫時的生天,如果佛法的修學也只是使人生天而已,則佛法的尊貴處就消失了,因爲它沒有比外道更加殊勝。所以佛法的可貴處在于它的修學中,都有對生命如實觀照的正見,這是佛法之所以成就解脫的主要因素。本經使我們能正確生起修習戒定慧的正見,如是佛法的功德才能代代相傳,利益後世衆生,所以本經能使解脫道的功德久住。總之,因爲知道戒定慧的方便道,成就自利與利他功德,所以佛陀在臨命終時必須加以宣說。

  

什麼是方便道呢?這裏根據蕅益大師的科判,畫成講表來作說明。本經的修學主要有二:

  

第一調伏粗重煩惱:這是以持戒爲根本,調伏我們的粗重煩惱。這裏偏重在斷惡,這是依止六根來斷惡,分成二部分:

  

(一)調伏五根:先調伏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蕅益大師對調伏五根又分成二段:

  

(1)遮止邪業(對治邪業):有些事業在造作後會在內心中産生負面功能,對戒定慧的修學有破壞性,這稱爲邪業。這些邪惡事業障礙修學聖道,故要遮止避免造作。

  

(2)收攝五根(對治止苦):很多的煩惱都是起源于放縱五根感官的感受,故要收攝五根。

  

(二)調伏意根:調伏粗重煩惱的第二部分是要調伏意根,這比較重要,因爲「心爲業主」,對這念心的攀緣煩惱要加以收攝。以上在持戒方面是偏重都攝六根,調伏粗重煩惱。

  

二、勸修出世法要:這是止觀雙運。出世法要在本經中有叁個階段:

  

第一勸修方便:在正修止觀之前,須具足以下五種前方便,否則就不能生起止觀。

  

(1)無求:無求即是少欲。既然想要成就出世的功德,對于平常生活資具的欲望要淡薄些,盡量能少欲。

  

(2)知足:對于已經獲得的生活資具感到滿足,並知感恩。

  

(3)遠離:遠離不必要的人事攀緣,若人事因緣太複雜會妨礙止觀的修學。

  

(4)不疲倦:這是精進,要有不斷的定課,專一相續的修學。

  

(5)不忘念:在佛堂做完功課出來後,對于在功課中所栽培止觀的正念,保持不失,經常憶念在止觀中所栽培的觀照力。

  

第二勸修正行:本經能使佛法久住,滅除凡聖的過失,主要是靠禅定跟智慧,這是正行,經文中會說明如何修習禅定跟智慧。

  

第叁勸修結行:當禅定跟智慧的功德生起後,如何能保任不失,這要不戲論,這裏的不戲論是指不顛倒,使止觀能保任不失。以上是整個經文的修學大綱。蕅益大師說本經當體是聲聞法,但又旁通大乘。一般的持戒只是遮止邪業,對于不能做的事加以遮止,但它並沒有要求我們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要依止止觀,不是靠持戒。但本經在持戒時,止觀就現前,也就是說,戒引生止觀,止觀又回過來幫助持戒,所以這裏的止觀是相輔相成,這種觀念只有在大乘的教法中,才有這樣的傳承。所以本經所對治的雖是見思煩惱,當體是聲聞法,但在實際操作時,卻有非常濃厚的大乘精神,因本經在持戒時,它有用止觀來都攝六根,在持戒時都有止觀的觀照力現前,這是本經旁通大乘的理由。

  

第一科、隨文釋義

  

○ 入文分叁。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叁、流通分。

  

甲一、序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義 蕅益大師的注解中說,這段序分主要是贊歎說法者的功德。這分爲二,第一段說明生平的功德,第二段說明臨終的功德,以下先說明生平的功德。生平功德又分爲自利功德跟他利功德,「釋迦牟尼佛」這句話是說明說法者所成就的自受用功德。依南傳佛教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大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中國的周昭王時代,出生于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于藍毗尼花園的無憂大樹下,在散步時生下釋迦太子。太子出生後,淨飯王請外道長者阿斯陀仙人爲太子看相,仙人見太子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就說:「太子如果是在家,以他的福德力能統領四天下,成就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則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父親淨飯王因爲個人的私情,希望太子在家繼承王位,統領四天下,成就釋迦族的霸業。所以太子年輕時,父親就爲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種宮殿,供太子享用,目的是希望假借世間的五欲,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五欲的快樂夾雜煩惱跟罪業的過失,這種快樂使人「常者生厭」,所以太子在十九歲時對這五欲的快樂産生厭倦,于是帶著隨從到宮外觀看人群,他在人群中見到叁種人,對他産生很大的刺激:第一是老人,原來總有一天人會衰老,頭發變白,皮膚起皺紋,身體虛弱。第二,他見到人會生病,疾病造成身體種種的痛苦,當病痛出現時,即使受用種種快樂也沒有意義。第叁,也是最可怕的,他見到人最後會死亡,死亡來臨時,所有的安樂全部消滅。這時太子見到人必定經過老病死叁個階段,他內心産生驚怖,感到世間的快樂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無常敗壞,所以太子就在十九歲時,放棄王位,出家修道。太子出家修學,有叁個階段值得加以說明:

  

(一)五年的參學:當時印度是宗教哲學思想非常昌盛的國家,他當初參訪的外道主要是冥想外道,這是使人內心保持無想,以無想爲解脫的根源。太子跟隨冥想外道修習無想,成就了種種的禅定。後來他自己覺悟,若只是讓內心保持無分別住的無想,這種境界只是「如石壓草」,不能真實消滅老病死痛苦的根源,這種禅定不是解脫之道。

  

(二)苦行林的修學:第二階段他走入苦行林,開始修學六年的苦行,他想假借身體的苦行,以消滅煩惱與罪業。在六年的苦行中,每天日食一麻一麥,經過六年的苦行修學後,太子如是思惟:衆生在五欲中有過多的享受,這是障礙聖道,但過度的苦行,身體虛弱以致不能專注,這樣子也障礙聖道,只有中庸才是隨順聖道。所以參…

《佛遺教經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