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二)
净界法师主讲
二、别明
前面的总标是引用莲池大师的开示,以下根据天亲菩萨的《佛遗教经论》,说明本经的大意。天亲菩萨在造论之前也造了一些偈颂,以下是其后半段的偈颂:「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灭除凡圣过,成就自他利。」佛陀为什么宣说这部经呢?天亲菩萨说,佛是为大乘菩萨而说。本经的当体虽然是声闻法,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但身为大乘菩萨要共声闻修学本经,因大乘的凡夫位菩萨,他心中也有这种见思的过失。本经使我们在对治见思烦恼时,能正确的了知方便道,这方便道是指戒定慧法门,也就是说,若要契入涅槃,须假借戒定慧作为方便。虽然戒定慧本身不是涅槃,它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仍是生灭之法,但假借戒定慧的生灭法,能使我们趋向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戒定慧是趋向涅槃的方便。我们若能如实了知戒定慧的方便道,则有两种的功德:
(一)灭除凡圣过: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凡夫跟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凡夫有增益的过失,他会产生有相的执取,因这我相的执取,使戒定慧的功德无法完全开显出来。所以凡夫在持戒修止观时,他在心中产生我相的执取,这我相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因凡夫执取而有,故称为增益的过失。小乘的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产生对空性的执取,他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就产生方便道,调伏粗重烦恼劝修出世法要劝修方便(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不忘念)劝修正行(禅定、智慧)劝修结行(不戏论)调伏五根,调伏意根(对治烦恼)遮止邪业(对治邪业)收摄五根(对治止苦)生减损的过失,本来戒定慧是为成就自利利他,但二乘的圣人因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所以是一种减损的过失。若能如法的修学《佛遗教经》,则能免除凡夫的增益之过,跟圣人的减损之过。本经告诉我们,何种戒定慧的修学才合乎中道,不增也不减,如是才能完全开显戒定慧灭恶生善的功德。
(二)佛法得久住:这是成就利他功德。佛法不共外道处,在于它的解脱道,而佛法之有解脱的功德,来自于对生命正确的观照,亦即所谓的正见。如果佛弟子没有戒定慧的正见,只是在表相上修学,这种表相的修学没有观照力的引导,只是人天的善法,则佛法跟一贯道、基督教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一贯道、基督教的教法,能使生死凡夫暂时的生天,如果佛法的修学也只是使人生天而已,则佛法的尊贵处就消失了,因为它没有比外道更加殊胜。所以佛法的可贵处在于它的修学中,都有对生命如实观照的正见,这是佛法之所以成就解脱的主要因素。本经使我们能正确生起修习戒定慧的正见,如是佛法的功德才能代代相传,利益后世众生,所以本经能使解脱道的功德久住。总之,因为知道戒定慧的方便道,成就自利与利他功德,所以佛陀在临命终时必须加以宣说。
什么是方便道呢?这里根据蕅益大师的科判,画成讲表来作说明。本经的修学主要有二:
第一调伏粗重烦恼:这是以持戒为根本,调伏我们的粗重烦恼。这里偏重在断恶,这是依止六根来断恶,分成二部分:
(一)调伏五根:先调伏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蕅益大师对调伏五根又分成二段:
(1)遮止邪业(对治邪业):有些事业在造作后会在内心中产生负面功能,对戒定慧的修学有破坏性,这称为邪业。这些邪恶事业障碍修学圣道,故要遮止避免造作。
(2)收摄五根(对治止苦):很多的烦恼都是起源于放纵五根感官的感受,故要收摄五根。
(二)调伏意根:调伏粗重烦恼的第二部分是要调伏意根,这比较重要,因为「心为业主」,对这念心的攀缘烦恼要加以收摄。以上在持戒方面是偏重都摄六根,调伏粗重烦恼。
二、劝修出世法要:这是止观双运。出世法要在本经中有三个阶段:
第一劝修方便:在正修止观之前,须具足以下五种前方便,否则就不能生起止观。
(1)无求:无求即是少欲。既然想要成就出世的功德,对于平常生活资具的欲望要淡薄些,尽量能少欲。
(2)知足:对于已经获得的生活资具感到满足,并知感恩。
(3)远离:远离不必要的人事攀缘,若人事因缘太复杂会妨碍止观的修学。
(4)不疲倦:这是精进,要有不断的定课,专一相续的修学。
(5)不忘念:在佛堂做完功课出来后,对于在功课中所栽培止观的正念,保持不失,经常忆念在止观中所栽培的观照力。
第二劝修正行:本经能使佛法久住,灭除凡圣的过失,主要是靠禅定跟智慧,这是正行,经文中会说明如何修习禅定跟智慧。
第三劝修结行:当禅定跟智慧的功德生起后,如何能保任不失,这要不戏论,这里的不戏论是指不颠倒,使止观能保任不失。以上是整个经文的修学大纲。蕅益大师说本经当体是声闻法,但又旁通大乘。一般的持戒只是遮止邪业,对于不能做的事加以遮止,但它并没有要求我们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要依止止观,不是靠持戒。但本经在持戒时,止观就现前,也就是说,戒引生止观,止观又回过来帮助持戒,所以这里的止观是相辅相成,这种观念只有在大乘的教法中,才有这样的传承。所以本经所对治的虽是见思烦恼,当体是声闻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有非常浓厚的大乘精神,因本经在持戒时,它有用止观来都摄六根,在持戒时都有止观的观照力现前,这是本经旁通大乘的理由。
第一科、随文释义
○ 入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义 蕅益大师的注解中说,这段序分主要是赞叹说法者的功德。这分为二,第一段说明生平的功德,第二段说明临终的功德,以下先说明生平的功德。生平功德又分为自利功德跟他利功德,「释迦牟尼佛」这句话是说明说法者所成就的自受用功德。依南传佛教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大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周昭王时代,出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于蓝毗尼花园的无忧大树下,在散步时生下释迦太子。太子出生后,净饭王请外道长者阿斯陀仙人为太子看相,仙人见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就说:「太子如果是在家,以他的福德力能统领四天下,成就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父亲净饭王因为个人的私情,希望太子在家继承王位,统领四天下,成就释迦族的霸业。所以太子年轻时,父亲就为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种宫殿,供太子享用,目的是希望假借世间的五欲,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五欲的快乐夹杂烦恼跟罪业的过失,这种快乐使人「常者生厌」,所以太子在十九岁时对这五欲的快乐产生厌倦,于是带着随从到宫外观看人群,他在人群中见到三种人,对他产生很大的刺激:第一是老人,原来总有一天人会衰老,头发变白,皮肤起皱纹,身体虚弱。第二,他见到人会生病,疾病造成身体种种的痛苦,当病痛出现时,即使受用种种快乐也没有意义。第三,也是最可怕的,他见到人最后会死亡,死亡来临时,所有的安乐全部消灭。这时太子见到人必定经过老病死三个阶段,他内心产生惊怖,感到世间的快乐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无常败坏,所以太子就在十九岁时,放弃王位,出家修道。太子出家修学,有三个阶段值得加以说明:
(一)五年的参学:当时印度是宗教哲学思想非常昌盛的国家,他当初参访的外道主要是冥想外道,这是使人内心保持无想,以无想为解脱的根源。太子跟随冥想外道修习无想,成就了种种的禅定。后来他自己觉悟,若只是让内心保持无分别住的无想,这种境界只是「如石压草」,不能真实消灭老病死痛苦的根源,这种禅定不是解脱之道。
(二)苦行林的修学:第二阶段他走入苦行林,开始修学六年的苦行,他想假借身体的苦行,以消灭烦恼与罪业。在六年的苦行中,每天日食一麻一麦,经过六年的苦行修学后,太子如是思惟:众生在五欲中有过多的享受,这是障碍圣道,但过度的苦行,身体虚弱以致不能专注,这样子也障碍圣道,只有中庸才是随顺圣道。所以参…
《佛遗教经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