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五年的禅定,乃至六年的苦行后,他知道禅定跟苦行都不是解脱的因缘。于是他离开了苦行林,接受牧牛女供养由牛奶与粥煮成的乳粥,太子吃下乳粥后,精神饱满,进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走入菩提树下静坐。
(三)静坐成佛:太子在十二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通达生命的真实相,生起了无漏智慧,成就了所谓的「释迦牟尼佛」。以上说明佛陀的自利功德。
以下说明佛陀的利他功德。佛陀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门,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陈如。当初太子决定出家,净饭王因爱护儿子,就在释迦族中挑选五位年轻人,陪伴太子修学。当太子修学苦行时,有几位陪伴者受不了苦行而离开,其它剩下的几位陪伴者,当他们见到佛陀接受牧牛女的供养,放弃苦行后,他们也离开了太子。等到佛陀成道,佛陀就到鹿野苑找寻当初陪伴他修行的这五个人,所找到的第一人就是阿若憍陈如,当时他继续在修习苦行,佛陀就为他三转四谛法门。刚开始佛陀为他示相转,告诉他修行不只是修苦行,而是要知道生命有二种因缘:
(一)苦集的因缘。
(二)灭道的因缘。生命有痛苦,痛苦的来源是因内心有烦恼跟罪业,这跟色身没有关系,所以修苦行用种种方法来折磨色身,不能解决生命的痛苦,有如牛车不走,就算你打坏牛车,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那是牛有问题。佛陀说三界流转的因缘是「苦集」;生命光明的因缘在于「灭道」,解脱生命流转的因缘是涅槃,这是寂静永恒不可破坏的安乐,若想得到涅槃的安乐须修戒定慧之道。佛陀为五比丘的阿若憍陈如指出生命的二种相貌:「苦集」的流转门及「灭道」的还灭门,生命有这两种选择,以上是示相转。
其次,佛陀对阿若憍陈如劝修转,这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知道「苦」的相貌,对「集」要断除,对涅槃要生起欣慕之心,对「道」要如实修行。佛陀第二次转四谛法门是劝修转,想要解脱痛苦,须做四件事:「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第三次是作证转,佛陀以自己的修行经验做为阿若憍陈如的榜样,佛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所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不只是一种理论,这是可成就的真实功德,不是天方夜谭的假想理论。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到转*轮时,说明佛陀在成道后要修百劫以成就三十二相,这是为取信于众生,也就是说,佛陀必须具足三十二相的威德力,使佛陀所宣说的法,众生都会信服。佛法的道理常跟众生颠倒思想冲突,则如何取信于众生呢?刚开始要靠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威德力来摄受众生,所以佛陀在现出三十二相后,说这四圣谛的道理是可以修成的。阿若憍陈如如是思惟四圣谛,他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最初僧宝的出现。佛陀次第在苦行林寻找其它四位年轻人,后来他们也都次第证阿罗汉果,这是佛陀最初的僧团。
佛陀最后临灭度在涅槃会上度化须跋陀罗。他本来是修习禅定的外道,已一百二十岁,有一天从禅定出来,听闻佛陀即将灭度,因他过去世有善根,他在一百二十岁的高龄才产生惊怖,所以赶快去面见佛陀。侍者阿难尊者遮止须跋陀罗,说佛陀身体不舒服,不准有人再进去见佛,佛陀天耳遥闻,知到须跋陀罗跟他有因缘,招呼阿难尊者让他进来,佛陀为他宣说八正道的道理,当时他就证初果,佛又为他讲四圣谛,他也证得四果,须跋陀罗就在佛陀面前先灭度。
以上说明佛陀说法功德的最初跟最后情况,中间的情形则是「所应度者,皆已度讫。」这是赞叹佛陀后得智的观机逗教,皆没有错谬,也就是说,众生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佛陀的观察皆没有任何差错。譬如说,你修止观的内在善根在今天成熟,佛陀绝不会等到明天才度化你,所以你什么时候善根成熟,佛陀就什么时候出现,说法使你成就解脱。所以佛陀一生度化众生,「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的后得智没有任何差错,众生之所以没有被度化,是因其善根尚未成熟。以上是赞叹佛陀生平的功德。
以下说明佛陀临灭度时,他也是表现自利利他的功德,先说明佛陀的自受用功德。佛陀临灭度时是在娑罗树下,娑罗树坚固高大有三十二尺高,这娑罗树二棵连在一起,称为双树,上枝相合,下根相连,这表示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不常也不断:佛陀对生命的观察,生命的相貌是不断灭的,因果丝毫不爽,有相的因缘只要有造因,因地的业力就不会消失,因地就有召感果报的功能,这是说明生命不断灭的道理;不常是指虽然不断灭,但业果召感的本身是剎那生灭,变化无常,从本性上来说,体性是空寂的。以上表示佛陀对生命的观察是不常亦不断,非空亦非有的中道实相。所以佛陀将入涅槃时,他那念清净明了的心性是安住在中道实相的真理中。「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蕅益大师解释无声为「言语道断,」内心中没有任何的名言;寂然是指「心行处灭」,内心没有分别的戏论。这「寂然无声」是形容佛陀临灭度时,他内心安住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寂然无声状态,他心中是离开一切名言及一切的分别,而安住在不常又不断的中道实相。以上是赞叹佛陀临灭度时的自受用功德。
佛陀临终时的他受用功德-「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时佛陀知道他一生的教化即将结束,所以需要在临灭度时的关键时刻,把一生所宣说的戒定慧法门,做一扼要的总结,让弟子们知道如何正确修学戒定慧,所以略说法要。以上是赞叹佛陀的大悲心,他不但自己安住在寂然无声的中道实相中,同时又能从空出假,「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是赞叹佛陀的临终功德。蕅益大师对经文序分的注解,他说在正式宣说《遗教经》之前,先赞叹说法者的功德。说法者的功德可从二方面来说:
(一)以法为师:释迦牟尼佛为何能成佛?主要原因是以法为师,他不是靠禅定也不是靠苦行,他是依止佛法的熏习,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成就自利功德。
(二)以法师人:佛陀「以法为师」得到自利后,接着「以法师人」。佛陀一生中没有做什么慈善事业,他就是宣说佛法,广度众生。
我自己读「遗教经」,读到「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我对这句话很感动,一个人临命终时保持「寂然无声」,这是什么境界呢?我们一生的修行,临终一关最为要紧,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佛陀在临灭度时,色身败坏,弟子们哭泣着,这时佛陀内心的观照力现前,他能不随境转,这是一个重点。当然佛陀是示现告诉我们,不论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业,摄受多么多的眷属,盖了多少庙,这些有为法都是其次,临命终时是否过得了关,关键点在于「寂然无声」,内心是否能真实放下因缘,向内安住,这才是重点,修净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号,这倒是其次,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时是否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内心相信阿弥佗佛的功德,绝对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实「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一意等待弥陀的现前,然后安住在现前佛号上,这才是关键。如果平时虽念一万、二万声佛号,临命终时却起颠倒,东罣碍西罣碍,则这人决不可能往生,因颠倒错乱现前,没有安住在内心的正见与正念中。所以临命终时要注意,你这时「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一个人临命终时的失败,就是一生修行的失败,则要从头再来努力几十年。平时的挫折,可能拜个忏,忏悔几天就走过去了,但临命终时的失败,却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价,这有多可怕。为什么临命终时会错乱呢?世间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后果,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时的正念,若平时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观照,则临终时就无法生起观照力。今生虽修习持戒修福的善业,来生就在三界得有漏果报,如此而已。所以这段经文:「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虽也做了很多事业,如「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做了这么多事业,而在临终时,佛陀是以什么心态来面对灭度呢?「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要这样的修行。
《佛遗教经讲记 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