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學五年的禅定,乃至六年的苦行後,他知道禅定跟苦行都不是解脫的因緣。于是他離開了苦行林,接受牧牛女供養由牛奶與粥煮成的乳粥,太子吃下乳粥後,精神飽滿,進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階段,走入菩提樹下靜坐。

  

(叁)靜坐成佛:太子在十二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豁然開悟,通達生命的真實相,生起了無漏智慧,成就了所謂的「釋迦牟尼佛」。以上說明佛陀的自利功德。

  

以下說明佛陀的利他功德。佛陀成道後,最初在鹿野苑叁轉四谛法門,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陳如。當初太子決定出家,淨飯王因愛護兒子,就在釋迦族中挑選五位年輕人,陪伴太子修學。當太子修學苦行時,有幾位陪伴者受不了苦行而離開,其它剩下的幾位陪伴者,當他們見到佛陀接受牧牛女的供養,放棄苦行後,他們也離開了太子。等到佛陀成道,佛陀就到鹿野苑找尋當初陪伴他修行的這五個人,所找到的第一人就是阿若憍陳如,當時他繼續在修習苦行,佛陀就爲他叁轉四谛法門。剛開始佛陀爲他示相轉,告訴他修行不只是修苦行,而是要知道生命有二種因緣:

  

(一)苦集的因緣

  

(二)滅道的因緣。生命有痛苦,痛苦的來源是因內心有煩惱跟罪業,這跟色身沒有關系,所以修苦行用種種方法來折磨色身,不能解決生命的痛苦,有如牛車不走,就算你打壞牛車,也並不能解決問題,因那是牛有問題。佛陀說叁界流轉的因緣是「苦集」;生命光明的因緣在于「滅道」,解脫生命流轉的因緣是涅槃,這是寂靜永恒不可破壞的安樂,若想得到涅槃的安樂須修戒定慧之道。佛陀爲五比丘的阿若憍陳如指出生命的二種相貌:「苦集」的流轉門及「滅道」的還滅門,生命有這兩種選擇,以上是示相轉。

  

其次,佛陀對阿若憍陳如勸修轉,這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知道「苦」的相貌,對「集」要斷除,對涅槃要生起欣慕之心,對「道」要如實修行。佛陀第二次轉四谛法門是勸修轉,想要解脫痛苦,須做四件事:「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第叁次是作證轉,佛陀以自己的修行經驗做爲阿若憍陳如的榜樣,佛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所宣說「苦集滅道」的道理,不只是一種理論,這是可成就的真實功德,不是天方夜譚的假想理論。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講到轉*輪時,說明佛陀在成道後要修百劫以成就叁十二相,這是爲取信于衆生,也就是說,佛陀必須具足叁十二相的威德力,使佛陀所宣說的法,衆生都會信服。佛法的道理常跟衆生顛倒思想沖突,則如何取信于衆生呢?剛開始要靠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德力來攝受衆生,所以佛陀在現出叁十二相後,說這四聖谛的道理是可以修成的。阿若憍陳如如是思惟四聖谛,他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是最初僧寶的出現。佛陀次第在苦行林尋找其它四位年輕人,後來他們也都次第證阿羅漢果,這是佛陀最初的僧團。

  

佛陀最後臨滅度在涅槃會上度化須跋陀羅。他本來是修習禅定的外道,已一百二十歲,有一天從禅定出來,聽聞佛陀即將滅度,因他過去世有善根,他在一百二十歲的高齡才産生驚怖,所以趕快去面見佛陀。侍者阿難尊者遮止須跋陀羅,說佛陀身體不舒服,不准有人再進去見佛,佛陀天耳遙聞,知到須跋陀羅跟他有因緣,招呼阿難尊者讓他進來,佛陀爲他宣說八正道的道理,當時他就證初果,佛又爲他講四聖谛,他也證得四果,須跋陀羅就在佛陀面前先滅度。

  

以上說明佛陀說法功德的最初跟最後情況,中間的情形則是「所應度者,皆已度訖。」這是贊歎佛陀後得智的觀機逗教,皆沒有錯謬,也就是說,衆生的善根什麼時候成熟,佛陀的觀察皆沒有任何差錯。譬如說,你修止觀的內在善根在今天成熟,佛陀絕不會等到明天才度化你,所以你什麼時候善根成熟,佛陀就什麼時候出現,說法使你成就解脫。所以佛陀一生度化衆生,「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的後得智沒有任何差錯,衆生之所以沒有被度化,是因其善根尚未成熟。以上是贊歎佛陀生平的功德。

  

以下說明佛陀臨滅度時,他也是表現自利利他的功德,先說明佛陀的自受用功德。佛陀臨滅度時是在娑羅樹下,娑羅樹堅固高大有叁十二尺高,這娑羅樹二棵連在一起,稱爲雙樹,上枝相合,下根相連,這表示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不常也不斷:佛陀對生命的觀察,生命的相貌是不斷滅的,因果絲毫不爽,有相的因緣只要有造因,因地的業力就不會消失,因地就有召感果報的功能,這是說明生命不斷滅的道理;不常是指雖然不斷滅,但業果召感的本身是剎那生滅,變化無常,從本性上來說,體性是空寂的。以上表示佛陀對生命的觀察是不常亦不斷,非空亦非有的中道實相。所以佛陀將入涅槃時,他那念清淨明了的心性是安住在中道實相的真理中。「是時中夜,寂然無聲。」蕅益大師解釋無聲爲「言語道斷,」內心中沒有任何的名言;寂然是指「心行處滅」,內心沒有分別的戲論。這「寂然無聲」是形容佛陀臨滅度時,他內心安住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寂然無聲狀態,他心中是離開一切名言及一切的分別,而安住在不常又不斷的中道實相。以上是贊歎佛陀臨滅度時的自受用功德。

  

佛陀臨終時的他受用功德-「爲諸弟子,略說法要。」這時佛陀知道他一生的教化即將結束,所以需要在臨滅度時的關鍵時刻,把一生所宣說的戒定慧法門,做一扼要的總結,讓弟子們知道如何正確修學戒定慧,所以略說法要。以上是贊歎佛陀的大悲心,他不但自己安住在寂然無聲的中道實相中,同時又能從空出假,「爲諸弟子,略說法要。」這是贊歎佛陀的臨終功德。蕅益大師對經文序分的注解,他說在正式宣說《遺教經》之前,先贊歎說法者的功德。說法者的功德可從二方面來說:

  

(一)以法爲師:釋迦牟尼佛爲何能成佛?主要原因是以法爲師,他不是靠禅定也不是靠苦行,他是依止佛法的熏習,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成就自利功德。

  

(二)以法師人:佛陀「以法爲師」得到自利後,接著「以法師人」。佛陀一生中沒有做什麼慈善事業,他就是宣說佛法,廣度衆生。

  

我自己讀「遺教經」,讀到「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我對這句話很感動,一個人臨命終時保持「寂然無聲」,這是什麼境界呢?我們一生的修行,臨終一關最爲要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佛陀在臨滅度時,色身敗壞,弟子們哭泣著,這時佛陀內心的觀照力現前,他能不隨境轉,這是一個重點。當然佛陀是示現告訴我們,不論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業,攝受多麼多的眷屬,蓋了多少廟,這些有爲法都是其次,臨命終時是否過得了關,關鍵點在于「寂然無聲」,內心是否能真實放下因緣,向內安住,這才是重點,修淨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號,這倒是其次,往生的關鍵,在于臨終時是否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內心相信阿彌佗佛的功德,絕對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實「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心一意等待彌陀的現前,然後安住在現前佛號上,這才是關鍵。如果平時雖念一萬、二萬聲佛號,臨命終時卻起顛倒,東罣礙西罣礙,則這人決不可能往生,因顛倒錯亂現前,沒有安住在內心的正見與正念中。所以臨命終時要注意,你這時「雲何安住,雲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爾情生,叁界枷鎖,萬劫纏繞。」一個人臨命終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則要從頭再來努力幾十年。平時的挫折,可能拜個忏,忏悔幾天就走過去了,但臨命終時的失敗,卻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價,這有多可怕。爲什麼臨命終時會錯亂呢?世間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後果,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時的正念,若平時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觀照,則臨終時就無法生起觀照力。今生雖修習持戒修福的善業,來生就在叁界得有漏果報,如此而已。所以這段經文:「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雖也做了很多事業,如「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做了這麼多事業,而在臨終時,佛陀是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滅度呢?「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要這樣的修行。

  

  

  

《佛遺教經講記 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