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eft">前幾天臺中有位居士打電話給我,我聽他講話的口氣,覺得他是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他說開始修習佛法後,經常自我反省。身爲一位居士,他所接觸的環境錯綜複雜,所以有時覺得自己還是經常有貪欲煩惱、瞋恚煩惱、忌妒心、高慢心。他說以前還未學佛時,不知道會起這些煩惱,自己活在無明大夢中,現在眼睛打開了,啓動觀照力以後,發覺內心有這麼多的煩惱,他感到非常沮喪,有時非常厭惡自己,他問我該怎麼辦?他能觀察到有相的善惡因果,這已經很難得,但他還可以提升觀照力。雖然自己厭惡貪欲煩惱、瞋恚煩惱,但這些煩惱並不代表自己,厭惡煩惱並不表示要討厭自己,什麼才是自己呢?每一衆生的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才是自己的本性,而所有的煩惱跟罪業,都是後來熏習而有,這都是外來的東西,它不能代表自己,所以我們應該厭惡煩惱,並且要肯定自己。什麼才是自己呢?簡單的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才代表自己。所以菩薩從觀察整個真如與生滅的因緣,覺悟自己的本來面目是「真如」,其他生滅變化流轉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都是一時的顛倒熏習而有,所以也可以假借佛法的熏習,把它消滅。以上是在學佛過程中重要的覺悟-始覺。
第叁、究竟覺:當所栽培的始覺智慧與本覺智慧,合和爲一,始本不二,始本一如,這是究竟覺。覺悟是指內心的觀照,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學有內的觀照及外在的行動兩種,觀照有法的角度來說,假如內心觀照真理的智慧消失,即使斷惡修善,也只能成就人天有漏的福報,不能成就解脫的。古德說:「剎那失照,猶如死屍。」一位修行人,無論拜佛或持戒,譬如修持戒,如果沒有跟四念處的觀照相應,內心只在戒相上造作,就不能産生解脫功德,所以「剎那失照,猶如死屍。」在禅宗的傳承,每天在靜坐反省自己時說:「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也就是說,經常要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境界所轉,心不隨境轉,要求自己跟境界接觸時,啓動觀照智慧,安住于真理,不要著于外在的境界,如是漸漸能趨向佛道。
以下解釋經題《佛遺教經》的「遺教」。佛陀在本經宣說「遺教」,「遺」的「顧命」,也就是世間人所謂的「遺囑」。「顧命」的顧是回首,佛陀一生中宣說了很多戒定慧法門,在臨命終時把他做了重點式的回顧,稱爲「顧命」。「遺囑」是佛陀在臨命終時,對于還未修成阿羅漢的弟子們,把戒定慧的重點做最後的告誡。所以身爲佛弟子,依之而修行才是真正的法子,假如違背佛陀的遺教,則是大逆不孝。身爲佛弟子,我們孝順佛陀主要是依法而行,所謂「孝順」,百孝不如一順,真正的孝是順從佛法修學,這才是真實孝順佛陀。最後經題之「經」,古德的解釋有二:
(一)法:法是軌則,佛陀說法時,經常宣說:雜染法有雜染法生起的規則,清淨法有清淨法生起的規則。
(二)常:佛陀所宣說的染淨規則,不隨時空而改變,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亦複如是。
這部經是佛陀的遺教,佛在世時,弟子們依止佛陀而修行,以佛爲師經常親近佛陀,請佛陀開示,佛爲師。一位內心顛倒的衆生,佛陀以他的智慧,觀察衆生的根基,知道衆生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爲衆生破除種種障礙,所以佛在世時,弟子們若有問題,請佛陀開示即能解決。但現在佛陀即將滅度,這時弟子們有兩種心情,若是四果以上的阿羅漢聖人,他內心已有清淨光明的戒定慧,他安住在無漏的戒定慧中,對佛陀的滅度只是感到很遺憾,如果佛陀能住世久一點,則會更好。所以四果以上聖人對佛陀滅度的悲傷,比較輕微,他只是感到遺憾,因他內心中已經有一個「家」,他有戒定慧的法寶來攝受他的心。但四果以下的聖人及凡夫就不同,他們大事未辦,而且內心的「家」尚未生起,有的還未完成,這時佛陀即將滅度,他們頓失依護,所以內心非常驚怖,尤其生死凡夫更感驚恐。佛陀在離開衆生之前安慰弟子們說:「我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法爲師。」雖然佛陀已滅度,但弟子們能遵循佛陀教法,「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住而不滅也。」也就是說,佛陀雖已滅度,但如果對佛陀日常生活中的開示,能精進修學,就像佛陀在世時一樣,大家也可以得到離苦得樂的功德。所以後面的流通分中說:「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法爲師。」以佛陀的戒定慧法門修學,也就代表佛陀法身常住而不滅。
二、《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本經的第二個翻譯是《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垂」是將入未入之時,佛陀在臨命終時,將入涅槃而未入涅槃的時候,稱爲「垂」。「涅槃」是「離過絕非,不生不滅之義。」涅槃是相對「生死」而說,它有二層意義:
第一是離過絕非:涅槃本身沒有煩惱跟罪業,它是大安樂的境界,跟凡夫的生死煩惱不同。佛陀內心昨天的安樂,跟今天、明天沒有任何變化,不生不滅,不增也不減。涅槃的安樂境界是不生不滅,它不像凡夫的安樂是不斷的剎那剎那流動改變的,若安樂是完全相同的,沒有任何變化,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立爲涅槃。涅槃的內涵包括了「離過絕非」及「不生不滅」,這種境界安住這裏的涅槃是約小乘的「無余依涅槃」而論。
「略說」是「對平日廣說,此爲要略。」平常佛陀說法時,時間很充裕,所以很廣泛的宣說戒定慧法門,但這時佛陀臨滅度間緊迫,所以佛陀只能選擇戒定慧中比較扼要的,加以說明,這是略說的第一層意義。此外,「又對大機所見《大般涅槃經》,此爲簡略故也。」前面是約量的廣略,這裏是約內涵的淺深來說。大乘根基的人,他所聽聞佛陀的教誡是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經》,這是比較深入的一部經,小乘根基的人聽到的是本經的《佛遺教經》。蕅益大師在解釋經題時說,本經從當體上來說是聲聞法,但旁通大乘。聲聞法對菩薩來說是共學的,聲聞法主要是對治叁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對凡夫是比較實際一點,因我們現在經常所起的煩惱都是叁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聲聞法,對我們現前的環境來說特別扼要。
這裏對涅槃與生死作一簡單的說明:我們這一期生命的死亡,從凡夫來說,生死的依止處是無明,亦即我愛執,這是以自我爲中心,所生起的生滅心識,亦稱爲阿賴耶識。凡夫的死亡,因他內心中有自我意識,所以他積集很多的煩惱與罪業。在一期生命結束後,他必定召感叁界的有漏果報,所以凡夫的生死是不能作主的,「引滿能招業力牽」,是由業力所引導。我們一次又一次在生命中起同樣的煩惱,造同樣的錯誤,受同樣老病死的痛苦,不斷的重複我們生命的曆史,這就是所謂的生死。佛陀在生死中,他的心安住于涅槃,涅槃的依止處是跟我空、法空相應的清淨法身,也就是說,佛陀那念清淨明了的心性是沒有煩惱跟業力的,所以說是離過罪非。若沒有煩惱跟業力,他爲何來到人世間呢?他是依止大悲心,所謂的「從本垂迹」,從清淨的法身中,依止大悲心,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爲衆生宣說佛法。當死亡來臨時,佛陀「攝迹歸本」,又回到清淨法身,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他是清楚分明,完全能自在作主,這跟凡夫是不同的。以上是解釋經題,這有《佛遺教經》與《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兩種的經題。
第二科、:經文大意
一、總標
夫化製互陳戒定齊舉,莫大乎遺教經焉;推征解釋開誘行業,莫深于馬鳴(天親)論矣!然則論主發揮遺教,亦猶龍樹啓明大品欤。彼則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是故中夜叁唱,圓戒珠以嚴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叁賢于斯而果滿。非夫至聖最後垂範者,則安能至于茲乎!
然則論主發揮遺教,亦猶龍樹啓明大品欤。彼則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铨定。非夫至聖最後垂範者,則安能至于茲乎!夫是故既而化製互陳戒定齊舉,莫大乎遺教經焉;
推征解釋開誘行業,莫深于馬鳴論矣!中夜叁唱,圓戒珠以嚴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叁賢于斯而果滿。
這段總標是蕅益大師在《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中,注解《佛遺教經》前的一段開示,以說明本經特色。在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中,講到化教與製教,「製教」诠釋戒律之學,以攝受我們身口二業,對治身口的罪業;「化教」則诠釋定慧之學,調伏我們意業的愛取顛倒。在佛陀一代的教法中,對製教的戒學及化教的定慧之學,都能敘述其事相,張舉其義理的,可說沒有超過《佛遺教經》的了。也就是說,一般的經典都有所偏重,或偏重戒律,或偏重止觀,只有本經是戒定慧叁學都完全開展敘述。
在《遺教經》的諸多注解中,若講到義理的解釋,乃至于修行方面的開導,則沒有超過天親菩薩《佛遺教經論》的周詳了。《佛遺教經論》的作者,古代有二種說法,有說是馬鳴菩薩所作,有說是天親菩薩所作,但現代人偏重認爲是天親菩薩所作,但這二種說法都是存在的。在入正文解釋時,無論是科判或義理的發揮,都是根據蕅益大師的《佛遺教經解》,而蕅益大師的注解,事實上多分參考天親菩薩的注解,很多地方是類似的,只是蕅益大師將它簡化扼要。這裏蓮池大師贊歎天親菩薩的《佛遺教經論》,認爲它能了解佛陀的真實義,把《佛遺教經》的義理完全開顯出來。天親菩薩對《佛遺教經》注解的地位,有如龍樹菩薩之解釋《大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在曆代的注解中,以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最爲權威。天親菩薩的《佛遺教經論》亦複如是,它也能把佛陀《遺教經》的真實內涵完全表達出來。以上是這二部論的相同處。
「彼則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這二部論的不同處,《大智度論》是融會有相的因緣法,入無相的空性,也就是說,《大智度論》所講的因緣所生法,不論是生死的雜染緣起,或清淨涅槃的還滅緣起,都是假借因緣所生,其體性是畢竟空。所以《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在空性的觀察中,不但凡夫的有漏法是畢竟空,乃至「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聖人所覺悟的四聖谛真理也是畢竟空,都是假借因緣才出現。所以《般若經》的重點偏重在發明無相空性,本經則不同,「此乃扶律以诠定」,本經一方面重視戒律的修持,一方面更強調止觀的修學。所以在修學的方法上,有的經典是屬于破壞性的,如「般若經」專門破執,你講一個東西,它就來破,破到最後就無有少法可得;有的經典則是建設性的,它要你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這是屬于有相行。本經屬于建設性的經典,建立我們的戒定慧之學。「是故中夜叁唱,圓戒珠以嚴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所以佛陀臨終時的叁唱,使我們能戒身具足,經過天親菩薩七科的說明,使佛法能永遠相續存于我們的心中,因佛陀有時講得很簡略,須假借天親菩薩七科的說明,才能把佛陀的法義轉入衆生心中,使法身相續不斷。
最後總結:「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叁賢于斯而果滿。」從滅惡角度來說,修學本經能減少身口的過失,「尤」是指口業的過失,「悔」是指身業的過失,所以修習本經能減少身口的過失,而奠定止觀的基礎。在生善方面,若能把持戒的事相,會歸到止觀的修行,則能成就叁乘的聖果。這樣的經典,如果不是佛陀在臨命終時,徹底悲心的告誡,怎能發揮如此殊勝的功德呢?我們讀本經時,會有一種深刻的感受,我們過去雖也學過戒律與止觀,但本經的不同處,在于它特別扼要,譬如持戒,佛陀在本經告訴我們有幾個重點要先成就;在滅惡方面,惡法雖有很多,但哪些惡法絕不能觸犯,若觸犯馬上會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雖也衆多,佛陀告訴我們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則將一事無成。所以佛陀在臨命終時,對滅惡生善的內涵已沒有太多時間廣說,只能抓住重點宣說,諸位在讀本經時,你將能體會佛陀的徹底悲心他把重要處都標列出來。
《佛遺教經講記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