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eft">前几天台中有位居士打电话给我,我听他讲话的口气,觉得他是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他说开始修习佛法后,经常自我反省。身为一位居士,他所接触的环境错综复杂,所以有时觉得自己还是经常有贪欲烦恼、瞋恚烦恼、忌妒心、高慢心。他说以前还未学佛时,不知道会起这些烦恼,自己活在无明大梦中,现在眼睛打开了,启动观照力以后,发觉内心有这么多的烦恼,他感到非常沮丧,有时非常厌恶自己,他问我该怎么办?他能观察到有相的善恶因果,这已经很难得,但他还可以提升观照力。虽然自己厌恶贪欲烦恼、瞋恚烦恼,但这些烦恼并不代表自己,厌恶烦恼并不表示要讨厌自己,什么才是自己呢?每一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才是自己的本性,而所有的烦恼跟罪业,都是后来熏习而有,这都是外来的东西,它不能代表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厌恶烦恼,并且要肯定自己。什么才是自己呢?简单的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才代表自己。所以菩萨从观察整个真如与生灭的因缘,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是「真如」,其他生灭变化流转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都是一时的颠倒熏习而有,所以也可以假借佛法的熏习,把它消灭。以上是在学佛过程中重要的觉悟-始觉。
第三、究竟觉:当所栽培的始觉智慧与本觉智慧,合和为一,始本不二,始本一如,这是究竟觉。觉悟是指内心的观照,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学有内的观照及外在的行动两种,观照有法的角度来说,假如内心观照真理的智慧消失,即使断恶修善,也只能成就人天有漏的福报,不能成就解脱的。古德说:「剎那失照,犹如死尸。」一位修行人,无论拜佛或持戒,譬如修持戒,如果没有跟四念处的观照相应,内心只在戒相上造作,就不能产生解脱功德,所以「剎那失照,犹如死尸。」在禅宗的传承,每天在静坐反省自己时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也就是说,经常要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境界所转,心不随境转,要求自己跟境界接触时,启动观照智慧,安住于真理,不要着于外在的境界,如是渐渐能趋向佛道。
以下解释经题《佛遗教经》的「遗教」。佛陀在本经宣说「遗教」,「遗」的「顾命」,也就是世间人所谓的「遗嘱」。「顾命」的顾是回首,佛陀一生中宣说了很多戒定慧法门,在临命终时把他做了重点式的回顾,称为「顾命」。「遗嘱」是佛陀在临命终时,对于还未修成阿罗汉的弟子们,把戒定慧的重点做最后的告诫。所以身为佛弟子,依之而修行才是真正的法子,假如违背佛陀的遗教,则是大逆不孝。身为佛弟子,我们孝顺佛陀主要是依法而行,所谓「孝顺」,百孝不如一顺,真正的孝是顺从佛法修学,这才是真实孝顺佛陀。最后经题之「经」,古德的解释有二:
(一)法:法是轨则,佛陀说法时,经常宣说:杂染法有杂染法生起的规则,清净法有清净法生起的规则。
(二)常:佛陀所宣说的染净规则,不随时空而改变,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佛陀的遗教,佛在世时,弟子们依止佛陀而修行,以佛为师经常亲近佛陀,请佛陀开示,佛为师。一位内心颠倒的众生,佛陀以他的智慧,观察众生的根基,知道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为众生破除种种障碍,所以佛在世时,弟子们若有问题,请佛陀开示即能解决。但现在佛陀即将灭度,这时弟子们有两种心情,若是四果以上的阿罗汉圣人,他内心已有清净光明的戒定慧,他安住在无漏的戒定慧中,对佛陀的灭度只是感到很遗憾,如果佛陀能住世久一点,则会更好。所以四果以上圣人对佛陀灭度的悲伤,比较轻微,他只是感到遗憾,因他内心中已经有一个「家」,他有戒定慧的法宝来摄受他的心。但四果以下的圣人及凡夫就不同,他们大事未办,而且内心的「家」尚未生起,有的还未完成,这时佛陀即将灭度,他们顿失依护,所以内心非常惊怖,尤其生死凡夫更感惊恐。佛陀在离开众生之前安慰弟子们说:「我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虽然佛陀已灭度,但弟子们能遵循佛陀教法,「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也就是说,佛陀虽已灭度,但如果对佛陀日常生活中的开示,能精进修学,就像佛陀在世时一样,大家也可以得到离苦得乐的功德。所以后面的流通分中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以佛陀的戒定慧法门修学,也就代表佛陀法身常住而不灭。
二、《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经的第二个翻译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垂」是将入未入之时,佛陀在临命终时,将入涅槃而未入涅槃的时候,称为「垂」。「涅槃」是「离过绝非,不生不灭之义。」涅槃是相对「生死」而说,它有二层意义:
第一是离过绝非:涅槃本身没有烦恼跟罪业,它是大安乐的境界,跟凡夫的生死烦恼不同。佛陀内心昨天的安乐,跟今天、明天没有任何变化,不生不灭,不增也不减。涅槃的安乐境界是不生不灭,它不像凡夫的安乐是不断的剎那剎那流动改变的,若安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变化,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立为涅槃。涅槃的内涵包括了「离过绝非」及「不生不灭」,这种境界安住这里的涅槃是约小乘的「无余依涅槃」而论。
「略说」是「对平日广说,此为要略。」平常佛陀说法时,时间很充裕,所以很广泛的宣说戒定慧法门,但这时佛陀临灭度间紧迫,所以佛陀只能选择戒定慧中比较扼要的,加以说明,这是略说的第一层意义。此外,「又对大机所见《大般涅槃经》,此为简略故也。」前面是约量的广略,这里是约内涵的浅深来说。大乘根基的人,他所听闻佛陀的教诫是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经》,这是比较深入的一部经,小乘根基的人听到的是本经的《佛遗教经》。蕅益大师在解释经题时说,本经从当体上来说是声闻法,但旁通大乘。声闻法对菩萨来说是共学的,声闻法主要是对治三界的见思烦恼,所以对凡夫是比较实际一点,因我们现在经常所起的烦恼都是三界的见思烦恼,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声闻法,对我们现前的环境来说特别扼要。
这里对涅槃与生死作一简单的说明:我们这一期生命的死亡,从凡夫来说,生死的依止处是无明,亦即我爱执,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所生起的生灭心识,亦称为阿赖耶识。凡夫的死亡,因他内心中有自我意识,所以他积集很多的烦恼与罪业。在一期生命结束后,他必定召感三界的有漏果报,所以凡夫的生死是不能作主的,「引满能招业力牵」,是由业力所引导。我们一次又一次在生命中起同样的烦恼,造同样的错误,受同样老病死的痛苦,不断的重复我们生命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生死。佛陀在生死中,他的心安住于涅槃,涅槃的依止处是跟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法身,也就是说,佛陀那念清净明了的心性是没有烦恼跟业力的,所以说是离过罪非。若没有烦恼跟业力,他为何来到人世间呢?他是依止大悲心,所谓的「从本垂迹」,从清净的法身中,依止大悲心,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为众生宣说佛法。当死亡来临时,佛陀「摄迹归本」,又回到清净法身,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是清楚分明,完全能自在作主,这跟凡夫是不同的。以上是解释经题,这有《佛遗教经》与《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两种的经题。
第二科、:经文大意
一、总标
夫化制互陈戒定齐举,莫大乎遗教经焉;推征解释开诱行业,莫深于马鸣(天亲)论矣!然则论主发挥遗教,亦犹龙树启明大品欤。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是故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贤于斯而果满。非夫至圣最后垂范者,则安能至于兹乎!
然则论主发挥遗教,亦犹龙树启明大品欤。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铨定。非夫至圣最后垂范者,则安能至于兹乎!夫是故既而化制互陈戒定齐举,莫大乎遗教经焉;
推征解释开诱行业,莫深于马鸣论矣!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贤于斯而果满。
这段总标是蕅益大师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中,注解《佛遗教经》前的一段开示,以说明本经特色。在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中,讲到化教与制教,「制教」诠释戒律之学,以摄受我们身口二业,对治身口的罪业;「化教」则诠释定慧之学,调伏我们意业的爱取颠倒。在佛陀一代的教法中,对制教的戒学及化教的定慧之学,都能叙述其事相,张举其义理的,可说没有超过《佛遗教经》的了。也就是说,一般的经典都有所偏重,或偏重戒律,或偏重止观,只有本经是戒定慧三学都完全开展叙述。
在《遗教经》的诸多注解中,若讲到义理的解释,乃至于修行方面的开导,则没有超过天亲菩萨《佛遗教经论》的周详了。《佛遗教经论》的作者,古代有二种说法,有说是马鸣菩萨所作,有说是天亲菩萨所作,但现代人偏重认为是天亲菩萨所作,但这二种说法都是存在的。在入正文解释时,无论是科判或义理的发挥,都是根据蕅益大师的《佛遗教经解》,而蕅益大师的注解,事实上多分参考天亲菩萨的注解,很多地方是类似的,只是蕅益大师将它简化扼要。这里莲池大师赞叹天亲菩萨的《佛遗教经论》,认为它能了解佛陀的真实义,把《佛遗教经》的义理完全开显出来。天亲菩萨对《佛遗教经》注解的地位,有如龙树菩萨之解释《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在历代的注解中,以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最为权威。天亲菩萨的《佛遗教经论》亦复如是,它也能把佛陀《遗教经》的真实内涵完全表达出来。以上是这二部论的相同处。
「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这二部论的不同处,《大智度论》是融会有相的因缘法,入无相的空性,也就是说,《大智度论》所讲的因缘所生法,不论是生死的杂染缘起,或清净涅槃的还灭缘起,都是假借因缘所生,其体性是毕竟空。所以《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在空性的观察中,不但凡夫的有漏法是毕竟空,乃至「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圣人所觉悟的四圣谛真理也是毕竟空,都是假借因缘才出现。所以《般若经》的重点偏重在发明无相空性,本经则不同,「此乃扶律以诠定」,本经一方面重视戒律的修持,一方面更强调止观的修学。所以在修学的方法上,有的经典是属于破坏性的,如「般若经」专门破执,你讲一个东西,它就来破,破到最后就无有少法可得;有的经典则是建设性的,它要你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这是属于有相行。本经属于建设性的经典,建立我们的戒定慧之学。「是故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所以佛陀临终时的三唱,使我们能戒身具足,经过天亲菩萨七科的说明,使佛法能永远相续存于我们的心中,因佛陀有时讲得很简略,须假借天亲菩萨七科的说明,才能把佛陀的法义转入众生心中,使法身相续不断。
最后总结:「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贤于斯而果满。」从灭恶角度来说,修学本经能减少身口的过失,「尤」是指口业的过失,「悔」是指身业的过失,所以修习本经能减少身口的过失,而奠定止观的基础。在生善方面,若能把持戒的事相,会归到止观的修行,则能成就三乘的圣果。这样的经典,如果不是佛陀在临命终时,彻底悲心的告诫,怎能发挥如此殊胜的功德呢?我们读本经时,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我们过去虽也学过戒律与止观,但本经的不同处,在于它特别扼要,譬如持戒,佛陀在本经告诉我们有几个重点要先成就;在灭恶方面,恶法虽有很多,但哪些恶法绝不能触犯,若触犯马上会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虽也众多,佛陀告诉我们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则将一事无成。所以佛陀在临命终时,对灭恶生善的内涵已没有太多时间广说,只能抓住重点宣说,诸位在读本经时,你将能体会佛陀的彻底悲心他把重要处都标列出来。
《佛遗教经讲记 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