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所以藏傳佛教在修每一個法門之前,必須有上師開示這法門的宗趣,你才有資格修這個法門。
這一章書「行道在心」,說明了佛陀所開示的法門,它之所以能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在于內心的觀照,若沒有生起內心的觀照,則修這個法門能産生什麼功德,也就沒有人能知道了。若在拜佛時,心裏卻打妄想,這樣就很難産生強大滅惡生善的力量。所以本章說明,行法的重點在于內心的觀照。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爲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消文 佛陀說,我們修學聖道有如牛背負重物,這牛是指修行者,他內心背負著戒定慧的重物,戒定慧對我們來說是生疏的境界,我們要不斷的串習修學,因此對我們來說是個負擔。「行深泥中」,是指修行戒定慧時,煩惱汙泥會障礙我們,這時自己不應該左右顧視,因爲修習戒定慧已不容易,除了要有自己的行力,還要調伏心中的煩惱,所以對外在環境的順逆,無論是恭敬供養的誘惑,或他人毀謗的刺激,都不要管他,等到已離開汙泥,你才能休息。一個出家人,觀察內心的情欲是比汙泥還深厚,因情欲是無始劫來所熏習,非常厚重,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精神體力去管外在的環境,應該一心一意,專心修學內心的聖道,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以上這一章是勸勉我們精進用功修習聖道。
第四十二章 達事如幻
前面的四十一章都是因地的修學,這一章是果地的功德。佛陀以他的智慧眼,觀察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皆如夢如幻,這說明佛陀有法空觀,故得大自在。這一段經文說明了修學佛法能成就以下的功德。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纨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诃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禅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消文 這一段經文說明佛陀事事無礙的法界。佛陀的無礙境界,可從世間法與佛法的自在兩方面來說,先看世間法的自在。
「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佛陀以他的大智慧,觀察世間王侯將相的富貴地位,有如門縫灰塵般的微小,灰塵隨風飄蕩,所以王侯將相也是無常無我,善業力還在時,自己是王侯將相,得到別人的尊敬,但這不是常住的,等到善業結束,地位也隨之消失,因此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如空中的灰塵,不是安穩常住的。以上是佛陀對叁界果報的總觀,以下說明佛陀的自在。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佛陀見美玉珍寶與瓦礫並無差別,它們只是遮風擋雨的材料而已,這是說明佛陀對美醜的無障礙。阿羅漢也是無障礙,不過阿羅漢的無障礙與佛陀的無障礙不同,阿羅漢面對一切境界時,主要是修無我觀,或說是我空觀,他觀察快樂莊嚴或醜陋痛苦的果報,這些都沒有真實的自我,我不可得。至于快樂果報與痛苦果報,這些法的生起因緣,他並不探究,他所謂的自在,就只是他自己消失掉,這是阿羅漢的自在。佛陀的自在則更深入,佛陀修無我觀,又修法空觀,法空觀不只不爲物轉,又能轉物,佛陀不但觀察美玉與瓦礫皆沒有真實的自我,又能把瓦礫轉成美玉,美玉轉成瓦礫,他能把美變成醜,也能把醜變成美,這就是法空觀的力量,事事無礙的境界。阿羅漢並不能小中變大,大中變小,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他只能在一切雜染法界、清淨法界中,觀察我不可得,並沒有一個我,至于法界是怎麼回事,他完全不知,所以阿羅漢有所知障。
「視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是高貴的白色絲織品,佛陀觀察高貴的絲織品,與破舊的棉帛品,並無差別,都只是禦寒遮羞之物,所以佛陀能把細變成粗,也能把粗變成細,因爲他不隨物轉,故能轉物。
「視大千界,如一诃子。」大千世界的土地衆多,诃子是像紅棗籽般微小,「視大千界,如一诃子。」這是大小無礙,佛陀在法界中,他能小中變大,大中變小,小大中能得大自在。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相傳阿耨池水是印度四大河的發源地,阿耨池翻譯成中文爲清涼池,清涼池的水衆多,塗足油的水是微小,「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這是佛陀一多無礙的自在力,他能一爲無量,無量爲一,所以《楞嚴經》說,佛陀與凡夫的最大差別,凡夫心爲物所轉,如見到小就對小産生執著,見到大也對大産生執著,因此我們就被小或大所障礙,佛陀的心不爲物轉,所以他能轉物。前面都是世間法的無障礙,能美中變醜,醜中變美,或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以下是佛陀在佛法中的自在。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佛陀的教化衆生「以一佛乘,分別說叁。」乃至說五乘法,講到人天安樂果報,二乘的偏空涅槃及權教菩薩的功德,所施設的這些方便法,有如幻化的寶物,帶給衆生在成佛過程中,得到暫時的安樂,滿足衆生暫時的需求。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無上乘是究竟圓滿的教法,是諸法的寂滅相,或是一心真如,這是珍寶中最爲珍貴的金帛,是我們修學最後成就的真實功德,前面只是一種暫時的方便。
「視佛道,如眼前華。」佛陀真谛俗谛的智慧,有如華一般的莊嚴,佛陀修習種種善法,都是以智慧來莊嚴。
「視禅定,如須彌柱。」佛陀修習功德時,內心安住于禅定,以禅定攝心,有如須彌山柱般如如不動,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佛陀皆安忍不動。
「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是佛陀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成就的常、樂、我、淨的果報,這涅槃果報有如在白天或晚上的醒悟。衆生的無明有如是個夢,佛陀在涅槃中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這是個覺悟的境界。前面的佛法界都是自受用,不能與衆生共享,以下佛的境界能夠他受用。
「視倒正,如六龍舞。」佛陀的智慧眼觀察衆生的根基,無論是顛倒或轉顛倒成端正,有如六條龍在舞動,這六條龍即是六根,衆生起惑造業是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若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也是靠六根,只是倒正的差別。這是贊歎佛陀的善巧智慧。
「視平等,如一真地。」這是贊歎佛陀平等的大悲心,有如大地般平等呵護一切衆生。
「視興化,如四時木。」佛陀觀察他的教化,有時興盛,有時衰落,乃至消失,有如樹木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時生長,有時凋落,這是正常的因緣。
這一章是贊歎「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佛陀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皆自在無礙的境界。
甲叁、流通分
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這是流通分。總之,本經的修學重點有二:
(一)甚深見:這是「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自己要能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從空、假二觀的觀照,就知道我們心識的水流,過去造了什麼業,未來會承受什麼果報。
(二)廣大行:有了甚深見就能帶動廣大行,在廣大行的修行中,本經有兩個重點:
(1)善業力:這是布施、持戒,不過本經也強調,若要成就善業,重點在于能忍辱。積集善業時會有順境的誘惑,及逆境的刺激,若要成就大功德,必須修忍辱,忍辱以積大德,所以成就善業時要注意安忍,對順逆境安忍不動。
(2)正念力:這是禅定與智慧的止觀修學,這止觀主要是修無常無我,我空觀及法空觀。在修止觀時要注意精進,當精進修止觀對治煩惱時,我們要永遠相信一個真理,心中的煩惱是虛妄相,而心中所依止的法寶,無論是念佛或持咒,這法寶是真實的功德,真實能破除虛妄,因此要堅持「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不能斷要它斷。」諸位都有調伏煩惱的經驗,平心而論,調伏煩惱的主控權是在于我們自己,不是在于煩惱,若願意提起佛號,煩惱就消失了,它根本不是你的對手,問題在于你願不願意堅持。正念與煩惱的對抗,有如光明與黑暗的對抗,這關鍵在于自己是否願意打開燈的光明。有時我們面對煩惱很沮喪,其實你錯了,你並沒有真實的了解,煩惱並不是你的對手,問題是你對所憶念的法,信心不足。我們要知道,在返妄歸真的過程中,我們居于主導的地位,是我們要不要斷它,不是它要不要障礙我們。當然若要調伏煩惱,自己一定要精進,並能堅持下去,因爲邪不勝正,真實的功德能破除虛妄,問題是自己對真實的功德要有一份的堅持。《四十二章經》就與大家共同學習到這個地方,南無阿彌佗佛。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