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在小止觀中也提到這個觀念。我們在修學佛法中,一定要吸取別人的經驗,因爲有些人在某方面的確有殊勝的功德。如果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善知識都是聖人,他們的身口意皆清淨莊嚴;但在末法時代,善知識雖有戒波羅蜜功德、禅定功德、智慧功德,他的身口意也有一些過失。譬如我們是貧窮衆生,我們想要追求珍寶,若生于正法時代,這珍寶都放在幹淨的處所;但在末法時代,珍寶卻都放于垃圾堆中,若要取珍寶,就必須忍受垃圾的臭味;若放棄尋求珍寶,自己依舊貧窮。所以「會善知識難」,親近善知識要「見德不見失」,重點是學他的功德,不必計較他身口意的微小過失,如此保持厚道感恩的心,自己才能受益。
見性學道難:若依止我空、法空的無所得心爲根本,了達煩惱可以斷除,善法可以成就,依止這甚深見,修學廣大行,這也是特別尊貴。
隨化度人難:這是修大悲心。能隨順衆生,觀察其根基,知道他心中的好樂,以善巧方便度化他,這件事也是特別尊貴。
睹境不動難:這是修忍力。度化衆生除了要有大悲心,忍力也是很重要,《法華經》說:「坐法空座,入慈悲室,著忍辱衣。」這是成就法師的叁種功德。
善解方便難:前面「隨化度人難」是約著觀察衆生的根機,這「善解方便」是約著法來說,如能善解唯識、天臺、中觀的善巧方便來度衆生,這也是特別的尊貴。
釋義 以上二十個殊勝困難之事,藕益大師總結說:「難易之別在于一心」。前面的難是約著外在的環境,如在貧窮環境中,生布施心很困難;生長在富貴境界,學道困難。環境的確會影響我們的內心,但真正關鍵在于這念心的智慧。我們想到達彼岸一定會遭遇障礙,假如在修習種種的斷惡修善度衆生中,沒有般若的方便,則很難到達彼岸。我們修學佛法不是從零開始累積,而是夾帶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因緣而開始起修;這念心性在無量劫的流轉中,每一個個體生命受種種顛倒的熏習,累積了衆多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我們是從這負面的力量中起修的,這叁種負面力量會有反彈作用力,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現在雖已不做,但已經做過的罪業累積在心中,它會不斷的障礙你;此外,色身果報體的老病死,它也會不斷的障礙你,這就是所謂的難,若要突破這些困難,須仰仗我空觀法空觀的智慧觀照。修難行道如是,修淨土亦複如是,所謂的臨終正念難。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臨終時是一個人障礙最嚴重的時候,平常的煩惱或病痛都比不上臨終時的嚴重,因爲臨命終時,一生的善惡業力都表現出來,所以臨終時是亂心位,心非常擾動,今生的因緣要消滅,來生的因緣還沒出現,這時的心是內憂外患。這時「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呢?」我們可依止佛號,佛號是自己的皈依處,但依止佛號也不是很順利,念佛時會有很多的障礙現前,所以這時以我空觀、法空觀的般若智慧來破除障礙,是非常重要的。我讀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注解,他說有些人臨命終時,十念可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足以往生,而需要很多念。黃念祖老居士說,若能依止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障礙雖現前,這時若能觀察「因緣所說法,我說即是空」,內心安住在清淨本性,對如夢如幻的障礙,不隨妄轉,如是十念即可往生,因爲這障礙不能障礙你。若沒有般若的方便,把這些因緣所生法當做真實看待,則十念還不足以往生,須先花時間破障,然後再念佛感應道交。所以「難與易」中,外在的環境是一個因緣,但藕益大師說:「難易之別,在于一心。」內心是否有般若波羅蜜的甚深見,這才是關鍵點。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以下有叁章,佛弟子對斷惡修善提出問題,請佛開示。這一章共有二個問題,一是問聖道,一是問宿命通。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消文 沙門問佛陀說:「什麼因緣成就宿命通,什麼因緣成就聖道?」宿命通是了知過去生命的種種差別因緣,知道自己過去生是在叁惡道,或在人天,哪些人是自己的父母,哪些人是恩人或冤家,了知這些過去的因緣。宿命通是觀察有爲法,聖道是觀察無爲法,能契入我空、法空的真理。
佛陀回答說,成就聖道有兩個因緣:
(一)淨心:淨心簡單的說是調伏現行煩惱。雖然我們內心累積很多煩惱的功能,我們先不處理這些已經累積的煩惱功能,而先處理心與境接觸時,所表現出貪瞋癡的現行煩惱,故先斷現行再斷種子。若要斷現行煩惱,心中必須要有戒定慧的法寶,在煩惱現前時,以持戒斷除身口的現行,再以持咒或念佛的力量,斷除意業的現行煩惱。當然在斷煩惱時,若有觀照力會更有力量,觀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是來淨化心念。
(二)守志:堅守自己的志向。修行是錯綜複雜的過程,有時順利,有時遇到障礙,在出現障礙時要保持最初的發心,堅定的走下去。
如是一方面努力調伏煩惱,一方面絕不放棄自己的志向,如此就能契會聖道,爲什麼呢?「譬如磨鏡,垢去明存。」鏡子本身是有光明,但被灰塵所遮蔽,若能除去灰塵,光明自然顯現,修心修聖道的道理亦複如是。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若要成就宿命通,就要斷欲無求修禅定,這是依止持戒斷除身口欲望的造作,其次依止禅定斷除意業對欲望的追求,成就禅定就有宿命通。
釋義 藕益大師說,提問題沙門的重點是在神通,但佛陀先回答聖道,再回答神通,所以佛陀是提醒他先要成就聖道,重點是在聖道,再成就神通。剛開始修行時先不要急著成就神通,因爲有爲諸法若沒有空觀的基礎,知道的事情愈多,障礙也愈多。若知道過去百千萬劫以來,哪些人是自己的冤家,哪些人是自己的親屬,內心更難平靜下來。所以智者大師一再強調,空、假、中叁觀中,先修空觀,再修假觀,最後修中觀。所以問的人是先問宿命通,再問聖道,但佛陀卻先回答聖道,要他先調伏有所得心,再修假觀,成就神通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這是修學的次第。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爲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消文 沙門問佛陀,哪些是清淨的善法,哪些是圓滿的法?一個是問本質的清淨善良,一個是問量的圓滿。佛陀答說,若能行道,內心生起戒定慧的廣大行以斷惡修善,這「行道」是在佛堂的靜中修學;「守真」是曆緣對境時,能把所修的道,在心中生起觀照力與調伏力而守住「道」,這就是善。這善法在什麼因緣能圓滿呢?「志與道合者大」,若戒定慧能與我空、法空真理相應,這戒定慧就廣大圓滿,能從有爲功德轉成無爲的功德,這稱爲大。
釋義 對善的定義,一般講善是指善業,如布施、持戒的善業;但這裏所講的善—「行道守真」是指善念,佛法認爲善念比造善業更重要。如一個人在佛堂打坐修止觀,好像什麼事也沒做,但他正在生命中栽培非常珍貴的善根。若你今天能修行善業,是外在因緣力量所促成,但你心中沒有善根,當因緣改變時,就不能修善了,因爲你這善法是假借外在的因緣而成就,你只能在平順環境裏,在種種因緣具足時才能修善。這個人整天在佛堂打坐,修止修觀,好像什麼善法也沒做,但其實他是在「行道守真」,以後他之所以能生起廣大善法,是因這時所栽培的善根,而且以後修善時,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他都能行善,因爲善法是從內心所發動出來的。因此這裏佛陀所解釋的善法是比較深入,這是指善念。所以佛陀的涵義,培養善念比積集善業更重要,因爲有善念一定可以修善,能修善不一定有善念。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消文 沙門問佛,什麼因緣能産生廣大力量呢?這力量是指福報,福報大者,他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力量。又問什麼因緣能産生光明?有了光明智慧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所以這光明是指智慧。
佛陀答說,一個人能依止智慧産生忍辱波羅蜜,對他人的羞辱能安忍不動,這個人能産生廣大力量,爲什麼呢?這有二個理由:
(一)不懷惡故,兼加安健:一個人能忍辱,內心不起瞋心,心情經常心平氣和,所以他內心是安穩強健的。我們雖修布施、持戒,造作種種的善業,假設沒有忍辱,善的功德很容易遭受破壞。譬如你本來念佛或靜坐都修的很好,但若發一次脾氣,念佛念不下去,靜坐也坐不住,內心躁動不安。所以內心能不起瞋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因爲內心能安穩快樂,又強健有力。以上是約內心的功德,以下約外在的功德。
(二)忍者無惡,必爲人尊:若能修忍辱,對衆生不懷惡念,廣結善緣,未來成就尊貴的果報。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智慧的獲得,佛陀分爲二個次第,首先成就根本無分別智。成就智慧,起初是以空觀智慧消除心中的煩惱,當然這空觀要有持戒、修定的廣大行爲基礎,以空觀消滅煩惱汙垢,內心清淨而沒有瑕穢煩惱,這是最爲光明的清淨心。以上是修空觀而獲得根本智,有了根本智就很容易修假觀産生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相貌呢?「未有天地,逮于今日。」這是從無始以來至今日的百千萬劫時間。在空間上,十方世界一切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眼睛都能見,內心都能了知它的前因後果,耳朵也能聽聞種種的差別音聲。「得一切智,可謂明矣。」一切智包括根本智與後得智,得一切智是世間上最有光明智慧的人。
釋義 佛陀講六度,在講完布施、持戒後,他一定要講忍辱。爲什麼要修忍辱呢?《大智度論》說,布施、持戒有如珍寶,在得到珍寶後,須有一間庫房來珍藏這珍寶,才不會被盜賊所偷竊。所以雖努力積集功德,假如不修忍辱,容易起瞋心發脾氣,「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修功德時很辛苦,但因沒修忍辱,而破壞了功德,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說忍者多力。
前面佛陀講福德偏重在布施,這裏講的福德偏重在忍辱,這應該如何分別呢?如果是初學者,布施、持戒就很重要,因爲自己沒有什麼資糧,也不太可能發脾氣,起初自己會很認命的布施,爲大衆師服務,廣泛奉持佛陀戒法以積功累德,所以初學者偏重布施、持戒等積集福德。這裏的忍辱,佛陀是針對老參來說,把以前所修的福德保存下來。所以一個人積功累德不難,但要把所積集的福德保存不失,卻是比較難。譬如說你現在有福報力了,你對現在的道場感到不如意,于是自己去蓋個道場,但蓋道場就折損了你的福報,因爲你要耗損精神體力,而且自己做方丈,也要修忍辱包容眷屬。所以一個人做錯事,會愈走愈錯,是因他起初的一念瞋心沒轉過來,如果一念瞋心能轉過來,安忍不動,他以後那些沒必要的耗損將不會發生,所以人生是不是都在一念之間呢?因此一個人積功累德不難,但有功德時,遇到非理的境界,心能安忍不動,這個人能成就大功德。所以佛陀這段經文是對所有老參修行者開示,若內心已經有殊勝的布施、持戒功德,接下來要修忍辱,「忍辱多力」,爲什麼呢?「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內心安穩快樂,強健有力,又能成就尊貴的果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