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八)
净界法师讲述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九面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陀在这一章共举出二十种困难事情,以劝勉我们修学。一般人的生命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做事遇到困难就放弃了。这段经文的「难」是有主动的正面意义,所谓的「难能可贵」,也就是说,以下的二十种事情的确是困难,因为它违背凡夫的习气,而在困难中能成就,这种功德尤为殊胜,故以这「难能可贵」的因缘,劝勉我们努力行之,所以佛陀这里所说的「难」,有劝修的涵义。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消文 藕益大师说,这二十种困难因缘是后后超胜前前,后面功德超越前面的功德。这二十种难可分为三大科,第一科约修善,第二科约断恶,第三科约度众生。在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行中,有二十种难能可贵的功德应该要去成就:
贫穷布施难:生长在生活资具贫困环境的人,他又能修学布施,这样的功德特别难能可贵,因为他的布施直接影响到他的生存。也就是说,有财富的人能布施很多钱财,功德不一定大,因为所布施的钱财不会影响到生活的相续。但贫穷人即使是少许的布施,这会直接影响到生命的生存,所以贫穷人少许的布施,所得到的福报特别广大,因为他的布施心力特别强,所以贫穷人能修学布施,功德尤为殊胜。
豪贵学道难:这是生起出离心。富豪尊贵的人,若能生起修学圣道的道心,这也是特别尊贵。豪贵的因缘使人忙碌,在忙碌中很难修学佛法,所以在复杂的人事因缘中能放得下,生起出离心,这道心比一般人坚强,所以功德也特别殊胜。
弃命必死难:这是讲到精进心。一个人所珍视的是自己的生命,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譬如持戒过午不食,或持其它的戒法,因而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仍能坚持所受持的法乃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功德也特别殊胜。藕益大师说,一个人会弃命必死,他内心应该有明确的皈依处,才能有这种力量,因为凡夫都是以生命为皈依处,现在他有另一个皈依处,所以才能够放弃生命。譬如中国的圣人孟子说:「生命是我所珍贵,仁义也是我所珍贵,假如这二者不能兼得,必定要选择一样,我宁可放弃生命而追求仁义。」这就是孟子的名言—舍生取义。为什么他愿意放弃生命而追求仁义呢?因为他认为仁义比生命更珍贵,所以一个人能弃命必死,他内心中应该有高超的见地,才能做到别人之所不能。
得睹佛经难:这是说明智慧心。我们在十方世界的无量因缘中,「十方世界无量觉中,妙法明旨不可得而闻也。」在无量众生中,我们能得到人身,又能遇到佛法,这也是特别的尊贵,因为不能遇到佛法就不能开启智慧,若不能开启智慧,生命只能跟着感觉走,只能根据数十年的经验来判断生命的取舍,而不能吸取十方诸佛菩萨的高超智慧,这样的生命实在非常遗憾。所以能得睹佛经,直接吸收先圣先贤的智慧,这件事特别尊贵。
生值佛世难: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生于佛前佛后,若能生长在佛世,得到佛陀的亲自教化,这更是特别的尊贵。有些人对净土法门有误解,他们误认为修净土是为追求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铺地等美妙的庄严,虽然这是庄严的境界,但并不是重点,求往生净土主要是为了见佛闻法,因为留在娑婆世界,根本不可能见到佛陀,只能见到佛像,若要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那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求生净土是为了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若生长在有佛住世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前面是约修善,以下约断恶来说。
忍色忍欲难:这是断除贪欲。若遇到男女的美色,或各种美好财富资具境界现前,自心能安忍不动,这件事也是特别尊贵。
见好不求难:这也是断除贪欲。若见到种种的利养好处,本来是可以非理的得到,但内心能守住本分,不起非分之想,这件事也是特别尊贵。这里对贪欲的对治,能「忍色忍欲,见好不求」,是因为内心有观照力,能了知五欲的过患,「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与佛法的功德庄严是不同的,有福报力的人追求五欲,他虽然能得到这五欲,但一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虽有福报享受五欲,但也会在享受五欲的快乐中,造作烦恼,造作罪业,有如美食夹杂毒药,吃下美食时,也同样吃下毒药,来生就会因为享受这五欲的快乐,而付出刀山油锅的代价。若能如此观照,就能把贪求五欲的心,转成希求佛法的功德,在佛法中修学持戒、布施、拜佛,心中也能产生快乐,而这种快乐没有过失。所以同样是乐受,当然要选择没有过失的乐受。所以这里的安忍是透过智慧的观照,而善知取舍,这忍不是勉强的忍,强忍是不能持久的。
被辱不瞋难:这是瞋心的调伏。若被他人非理的羞辱,内心不起瞋心,这也特别的尊贵。藕益大师以观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秧」,来对治瞋心,观察自己之所以会被羞辱,是因为内心中累积了某种罪业,当这罪业遇到因缘成熟时,就会被释放出来,因此在被羞辱的过程中,这是在折损罪业,如是作「随缘消旧业想」,就能调伏心中的瞋心。总之,我们在断恶时,无论是在调伏贪心或瞋心,都要有理性的观照现前,以理性来疏导自己的情绪,所以观照力是很重要的。
有势不临难:这也是瞋心的调伏。如自己是道场的大执事,虽有势力来压迫别人,但待人处事是依止谦卑而不是依止势力,这件事也是特别尊贵。因为有力量能仗势欺人,但自己并不这样做,这是内心有慈悲心。
触事无心难:这是无痴,这无痴是根本无分别智,这种智慧在复杂的人事因缘中,能消除自己的得失心。若在佛堂打坐,没有人事因缘的干扰而安住在无心,这并不尊贵。在历缘对境时,能观察一切的人事因缘是无常、无我,而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中,这件事就特别的尊贵。
广学博究难:这也是无痴,这无痴是后得有分别智。若能广泛学习,又能会归一念心性,做深入的思惟观察,这样的修学佛法是特别尊贵。
除灭我慢难:这是调伏慢心。慢心是「恃己所长,高举为性。」一般初学者没有什么资粮,不容易起憍慢心。若是精进用功者,如有布施、持戒、禅定等资粮,他有了这些资粮后,又没有修我空观,他就仗恃这资粮而高举自我,这就是我慢,认为自己在世间上是特别的尊贵。当我慢心生起时,「谦受益,满招损」,他的福报就会开始受折损。所以一个人要保持福德智慧资粮,随着生命的增长而不断的进步,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谦卑,把自己的姿势站低一点,这对自己永远有好处,自己的福德智慧资粮才会在各种因缘中,不断的增长进步,所以说「谦受益」。
不轻未学难:这也是调伏慢心。对于未学的初学者,不要轻视他。
藕益大师说,有四种因缘不可轻视:
(一)火虽小不可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火虽小不可轻视。
(二)龙虽小不可轻:龙长大后,可造成广大水灾。
(三)王子虽小不可轻:因为他是王子,有一天会继承王位,做大国王,他有大自在威势力。
(四)沙弥虽小不可轻:僧团里的沙弥、沙弥尼,现在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资粮,但他(她)只要不放弃努力,不退失道心,总有一天会成为大和尚、大和尚尼,住持一方,广度众生,所以沙弥虽小也是不可轻视。以上四种的眼前因缘并不殊胜,但皆有潜力,故不可轻视。
心行平等难:这是调伏我见。在差别的人我因缘中,心能保持平等,不认为自己特别高贵。
不说是非难:这是调伏法见。对唯识、天台、中观等各种法义的差别相,能融通会归一念心性,这也是特别的尊贵。到这一段为止是灭恶,以下说明度众生。
会善知识难:会是如法的亲近,能亲近善知识也是特别尊贵。藕益大师说,一个人的是非情见不忘,决不能如法亲近善知识,智者大…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