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九)
净界法师讲述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面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本经正宗分共有四十二章,第一、第二章是正道法门,其余的四十章是助道法门。正道法门的修学重点有二:一是甚深见,一是广大行,这两个重点也是修学大乘佛法所必须成就的两种功德。在我们的成佛之道,所要成就的功德有二:
(一)云何应住:我们在生命的流转中,若要成就佛道,首先要找到安住处安住下来。我们在三界的流转果报,主要是受业力的影响,业力是一种生灭性,所以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也是剎那生灭。无论是一期生命的变化,或剎那生命的变化,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安稳性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应该在生灭变异的生命中,找一个安稳的住处安住下来,所以修行人应透过甚深见的智慧观照,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经由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观察剎那变化的生命,如是我们就能从生灭变异的个体生命,转成不生不灭寂静的整体生命,这就是我们的安住处。所以甚深见在天台宗是「从假入空」,禅宗则称为「把心带回家」,我们在生灭变异的果报流转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安稳的家,这也是自己的歇脚处。以上是以甚深见的观照,成就「云何应住」的功德。
(二)云何降伏其心:这也就是广大行。我们从空性的寂静处出来,「从空出假」,从无相真如的家出来,再次面对自己的个体生命,见到自己的男人色身,或女人的色身,内心有众多的受、想、行、识,有种种的感受与思想。我们从个体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中,开始断恶修善,使自己能离苦得乐,这是持戒修定的广大行,如是调伏转变自己的身心,成就「云何降伏其心」的功德。所以从本经中,我们知道修行的重点,首先从生灭变化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安稳处所;其次,依止这安稳的处所,开展出生命的规划,改造自己的生命,以上是本经的修行重点。在助道法门中共有四十章,前面的十五章,主要是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等三种善法,成就世间的功德。这第十六章及以后的几个篇章,是修习出离心及空正见,成就出世间的功德。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消文 本章舍爱得道,说明若想要成就出世圣道,必须弃舍世俗的爱欲。这共分为三小段,第一段佛陀是以譬喻作说明:一个修行人很努力修习戒定慧,但他内心有五欲的爱着,这爱欲是指对世俗「财色名」的贪着,因为没有善加调伏爱欲心,致使在他寂静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起扰动,所以虽修戒定慧,只成就了人天的果报,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因为他内心的爱欲尚未调伏。为什么爱欲会障碍圣道呢?「譬如澄水,致手搅之。」这修行人因持戒修定,所以远离一些杂染的因缘,有如本来是有污垢的水,但水放久后,污垢就沉淀水底下,水因此变得清澈。但「致手搅之」,他有时候用手搅动水,于是底部的污泥又活动起来而染污了水。水被污染后,很多人来到水的前面,但再也见不到人的影像,水的观照显现影像能力已经丧失了,这是因为水受到手的搅动而产生污垢,污垢就蒙蔽了水的观照力,这手的搅动是指对「财色名」爱取烦恼的活动。
第二段是合法。「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一个修行人虽持戒修定,但因他对世俗爱欲的烦恼,未善加调伏,所以他寂静的心,随顺爱欲活动而起扰动,故难以成就出世的圣道。
最后总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佛陀劝修行人,修习戒定慧虽是积集善业,但重点在于调伏爱欲烦恼,若能除去爱欲烦恼的污垢,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
释义 佛法认为不论是世间果报或出世间果报,皆是假借因缘所生。这因缘所生法的因缘主要有二:
(一)业力:所造的是善业或恶业。
(二)爱取:业力要得果报必须有爱取的滋润。在十二因缘中,讲到杂染果报的生起—爱缘取、取缘有,「有」是善业种子或罪业种子,但这种子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它还没有成熟,什么样的种子才能成熟呢?若心中对三界的可乐果报有爱取的烦恼,这爱取心就会使善业、恶业的种子,转成能召感果报的成熟种子。如土地上有很多的种子,但只有种子并不能开花结果,一定要有水的滋润,才能使种子发芽,生长枝叶花果。
所以我们在三界的果报,主要是因有生死的业力;其次,是因有爱欲烦恼的滋润。所以若未能调伏爱欲烦恼,则使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法,变成了人天的安乐果报,无法成就出世圣道。所以在修习出世圣道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治的是爱欲烦恼。
在修习圣道中,我们有时看声闻法,有时看大乘法,在大乘法中,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维摩诘经》中曾讲到不二法门,所谓的染净不二。有一天魔王带着宫女,想要干扰一位住茅篷比丘的修行。维摩诘居士知道后,他以神通力阻止这件事,又以大威德力把这些宫女带回家中教育她们。居士问宫女,平时在天宫做什么事?宫女答说:「我们整天唱歌跳舞,生活过得很快乐。」居士教化她们说,妳们这些爱取烦恼的所缘境,是世俗的五欲境界,这种境界的乐受有很多的过失,「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时安乐住。」若以爱着心贪求世俗的五欲,这种五欲虽有乐受,但这乐受夹杂了烦恼,而贪、瞋烦恼的活动会破坏安乐。其次,烦恼的相续增长,会使你付诸行动,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罪业会召感当来的苦果,所以对三界的爱着所产生的乐受,基本上在快乐的过程中,也带动未来痛苦的因缘,「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天上的宫女说,我们习惯追求快乐的感受,若要放弃快乐的感受,我们该怎么修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居士答说,一个人追求快乐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妳们有另一个选择,可以修学大乘法乐。什么是大乘法乐呢?若发菩提心,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生起好乐追求的爱欲,这也是一种快乐。发菩提心后,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修习这些善法,内心也会出现乐受。譬如你到大殿拜佛,拜佛后静坐,此时身心在寂静中也会出现乐受,这乐受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相应,这种乐受没有过失。所以一个人对生命有所爱着,有所希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你的所缘境要正确,不能有所颠倒。小乘教法对心的爱欲功能是完全加以消灭,是灭色取空,对一切法不受,他们的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生死的杂染果报不生好乐,对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也不生好乐。所以《维摩诘经》说,小乘学者发菩提心比生死凡夫还困难,因为他们把发无上菩提心的爱欲也消灭了。身为生死凡夫,对爱着世俗的五欲,应该加以呵责,但自己也要知道,所对治的是与五欲相应的爱欲,这要以「转识成智」的方式,把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功德的希求,而不是把它消灭掉。所以调伏爱欲时,要用转智而不是断智,否则错损菩提后,在成佛之道上,以后还是要启动对无上菩提的希求,你得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努力。
若修净土者,净土法门的重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只是厌离娑婆,不欣求极乐,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创造的依正庄严,不生好乐,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缺乏感应道交的因缘。所以藕益大师的开示中,他呵责明朝修禅宗者是偏空闇证,内心就只安住在空性,对极乐世界所成就依正庄严的假名、假相、假用,不生好乐。藕益大师说,身为生死凡夫,起初修学偏重修空观以调伏见思烦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空观出来时,要观察假观,自己要面对个体生命的现实,对十法界的因果要做抉择,抉择出娑婆世界是杂染的因缘,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因缘,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一章要我们能调伏爱欲,所谓的调伏是我们应该追求大乘的法乐,因大乘的法乐没有过失,而世俗的爱欲有过失,故应放弃,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前一章讲到爱欲的转换,因为我们习惯在世俗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产生爱欲,如何把世俗的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的爱欲,这要靠智慧的抉择。在修智慧中,我们由杂染的因缘转成清净因缘,这先要建立大乘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