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九▪P2

  ..续本文上一页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说,见道者,这念心能契证圣道。但凡夫的修学圣道,心中夹带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在起初修学时,心中有一些邪恶的功能,也栽培一些戒定慧的正念功能,内心是染净相依。杂染法与清净法之间的关系,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凡夫在未修成戒定慧之前,内心是一片黑暗,贪瞋痴的无明有如暗室;在开始熏修戒定慧后,黑暗的四周出现了光明,于是光明就除去了黑暗,也就是说,黑暗不能破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学道见真谛理亦复如是,若能成就圣道,无明就灭除,戒定慧五分法身的功德就常存于心中,放大光明。

  

释义 藕益大师说,在修学佛法转染成净的过程中,若要建立初步信心,心中要知道「妄想无性」,我们所对治的妄想是虚妄的,它没有真实体性,它是可对治的。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讲五时八教,他很强调「妄想无性」的观念。他说佛陀讲了五时又讲了八教这么多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呢?「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众生的根基不一,所以对治法门也有所不同。众生根基不一主要是指妄想不同,如一百个众生中,每一个人心中的妄想都不相同,因为妄想是由境界的熏习所产生,而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中,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在天上待过,他在欲界天所熏习的妄想就与他人不同;有些人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三恶道,他在三恶道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会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处在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三昧乐中,所以他在那种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不同。既然所对治的妄想不同,能对治的法门也就有所差异,所以佛陀说法时,以一佛乘分别说出种种的差别法门。

  

《阿含经》曾说有一大富长者,他的儿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后与比丘们修四念处、修苦行,修行很长一段时间,却都不能成就圣道。大智慧的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带这个比丘去向国王借皇宫住,比丘住皇宫七天后,他就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证四果阿罗汉。佛陀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有些人在苦行环境中能刺激他的道心,有些人在安乐环境中能帮助他修戒定慧,所以妄想没有自性,妄想若有自性,则消灭妄想的方法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妄想若有真实性,则成佛只有一个方法,其它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内心的妄想是不真实,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每一个人捏造妄想的过程千变万化,所以没有两个人所需要对治的方法是完全相同,原则虽然一样,但枝末的方法则有所不同。

  

这一章要我们建立信心,光明必定能破除黑暗。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会起一些烦恼,在烦恼生起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提起正念,或念佛、持咒,一方面也配合我们的观照。当正念一提起,无论烦恼已活动多久,烦恼马上被调伏,由此可知,烦恼是虚妄的,而戒定慧是随顺佛性,是一种真实的功德,真实能破除虚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他说一个人在无量劫的流转中,累积众多杀盗淫妄的业力,为什么在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十声就能带业往生呢?十声的佛号是如此的短暂,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是无始劫来的长久,短暂的十念佛号怎能灭除这么众多的罪业呢?昙鸾大师说,因为过去造罪业时所依止的是虚妄心,而念佛时所依止的是真实心,真实能破除虚妄。犹如房子已经黑暗了三千年,但要使它恢复光明不用花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只要一瞬间打开光明,即能破除黑暗。我们承认自己心中有众多的烦恼,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成就心中的正念,我们不怕有烦恼,有如不怕黑暗,怕的是没有光明。所以本章说「明来暗谢」,光明能破除黑暗,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因为自己不愿意提起正念,所以有烦恼;若愿意修学正念,就不会有烦恼。有如房子为什么会黑暗呢?因为你不肯打开光明的灯。光明确实能破除黑暗,但关键点在于你要启动光明。这一章先建立修学佛法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以下一章说明智慧的内涵。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消文 佛陀对所修学的法门做一个总结,什么是佛法修学的内涵呢?简单的说,「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佛法的修学是靠身口意而成就,身口意中先讲意业—,心中的明了心识应该如何修呢?「念无念念」,这念心的观照修学有两个重点:

  

(一)无念:这念心有时对有相的生灭法,产生疲厌的感觉,也就是对业力所变现的色受想行识,感到其变化无常而产生厌倦,这时就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我们的身心世界,这念心就会有所转变,就能把这些生灭变异的个体生命,带到不生不灭的平等法界中,这平等法界超越时空界限,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东西南北的差别,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也是大安乐处。在这整体生命的真如法界中,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是离诸对待的境界。

  

(二):前面离诸对待的无念境界虽然很好,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在空观中不能待太久,偶尔「从空出假」,启动假观,这时我们的心又会有变化,当从空性的平等法界中出来,面对有善、恶、好、坏的对待境界,也就是回到个体生命,如我们是个人,有人的外表形状,有人的感受、思想,这时又回到「念」的境界,这是「从空出假」,在假观中,我们要善知取舍,有些是功德相,有些是过失相,对过失相要放弃,对功德相要追求,所以在假观的修学中,我们是有所取舍的。

  

我们这念心有时入空观,离诸对待;有时入假观,善知取舍,断恶修善,如是就能趋吉避凶。所以佛法的修学中,这念心有这两种修学的方法。以上是心念止观的修学。

  

「行无行行」,行是身体的造作,身体的造作也要遵守两个原则:

  

(一)无行:无行偏重断恶。

  

(二):行是偏重修善。身体的造作也要合乎中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譬如杀、盗、淫、妄的恶行,应该以无行法对治,不要造作。对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应该鼓励多行。以上是身业的修行原则。

  

「言无言言」,口业的讲话原则也有二:

  

(一)无言:对想要造作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口业,要以无言来对治,默然不语。

  

(二)言:我们应该讲真实语、柔软语,鼓励自己多讲这些清净的言辞。

  

以上「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说明修学大乘佛法的身口意,须合乎「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中道。最后总结:「修无修修。」什么叫做修?对所观察的境界能数数熏习。前面心念、身业、口业的修学,我们要不断的熏习,使它由生转熟。佛法的修学,若想在身、口、意产生强大的力量,必须要能熟练,若能熟练,身、口、意的操作才能顺畅;若不熟练,身、口、意在操作时,烦恼就会障碍你。实际上烦恼并不能障碍正法,但因正法力量薄弱,所以就受障碍。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念、行、言」的修学,使光明力量渐增长广大。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对于这「非空非有」,远离二边的中道思想,若能觉悟,则「全妄即真」,整个人事的因缘都是修行的处所,无论见到冤家或亲属,只要合乎「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的中道原则,这都是积功累德的处所,使自己不断的接近「道」;若不能遵守中道原则,只一味的随顺情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则所有境界「全真即妄」,无论遇到任何境界,皆是障道的因缘。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中道的真理不是言辞所能譬喻,言辞虽然是概念的道路,心的分别活动要假借名言的道路,但中道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以言语表达,也不会被因缘所生法所局限。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若对中道「不偏空、不着有」的道理,认知上有丝毫差池,果证上的修持就会有不同的差异;起初对道理的认知有点偏差,到最后就愈差愈多。所以修学大乘佛法,须注意自己的宗见,所依止的道理是否正确圆满,这是很重要的。

  

释义 古代的修禅者为了成就圆满的宗见,他们出家后到处参访,遍寻善知识。唐朝的怀让禅师亲近六祖大师,他虽是禅师,但也曾修习唯识及天台,具有教理的基础。他见六祖大师,六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他答不出来。六祖是问他的根源,如问凡夫是从什么地方来?简单的说,凡夫是从无明妄想中来。凡夫为什么有现在的身心世界呢?会有这种感受思想呢?这是自己前生打妄想而来,自己起妄想而去造作,造作后有了业力,业力就召感身心世界的果报。来生又会有什么果报呢?今生打的妄想就影响来生的果报。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无明妄想即是心动,心动即会造作业力,「行缘识」,业力就熏习阿赖耶识,「识缘名色」,阿赖耶识就创造名色,如此就有了身心世界,所以凡夫是从妄想中来。但修行人则不同,修行人的功德是从真理中来。所以十二因缘是流转门,但还灭门的最初是真理,由真如理而发动行,由行而带动五分法身的功德。所以六祖大师是问怀让禅师:你平常的持戒修定修慧,是依止何种真理修行?广大行是依止何种宗见而发动?他答不出来。但古人有谦卑心,于是他依止六祖大师,修学六年,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后来他就知道这道理。六祖大师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自己心中所依止的中道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不能解释的。若不能解释,怎知这是否正确呢?六祖大师再问:「还可修证否?」他答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只此染污不得,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这是说修行时所依止的宗见有二:

  

(一)体性上:染污即不得,当「从假入空」,回到自己本来的家,你那清净本然的心性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不能染污的,无论起烦恼造罪业,它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说「染污不得」

  

(二)作用上:修证即不无,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是丝毫不爽。以上「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即合乎中道,这也就是本章所说:「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的中道思想。中道实相是一种理想,但在修行过程中,需有一些方便。譬如你在这段期间,心比较躁动,则可加强空观,因为心已经太攀缘了,若再修假观,则心更加躁动。若心太沉闷时,这时要读诵《华严经》、《法华经》,观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生起好乐心。所以中道是我们的目标,但在调和其心时,自己要善知方便,心若太高亢,多修空观,特别是初学者,需要多修空观以调伏烦恼;老参有时在空观修久后,对一切法没有感受,对杂染法没有感觉,对清净法也没有感觉,这是一个危机,这时要读诵有相的经典,如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有相观中再带动菩提心,这是修习中道时的善调其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