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
净界法师讲述
好!请大家打开讲议第11面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身口意应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本章对中道实相的修学,再做明确的说明。修中道实相观要有空观与假观的观照,从空观中远离有相的执着,从假观中远离偏空的执取,所以称为「假真并观」,假观与空观(真观)要同时观照。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消文 佛陀对中道实相观,提出了两个观察的方法:
(一)假观:假观是个体生命的观察,也就是观察由业力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善业强者,所变现的身心世界特别庄严美妙;罪业强者,所变现的个体身命则丑陋苦恼。无论安乐或苦恼的身心,在假观上应如何观察呢?「观天地,念非常」,天地是我们所依止的依报环境,天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些人所依止的环境,气候温和,有些则气候强烈;总之天气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它是无常。大地有丘陵山谷的变化,有高有低。天地的依报环境是由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剎那生、剎那灭,所以变现的果报也是剎那无常,不能久住。
「观世界,念非常。」前面是观察依报,藕益大师说,这里「观世界」的世界是指正报的五蕴身心世界。「世」是指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有如流水般的变化;「界」是指空间,空间有东、西、南、北的不同变化,所以五蕴身心世界也是剎那的变化。假观是观察因缘所生的个体生命,它随顺业力而变化无常,无常即苦,所以身心世界是一种苦恼的果报,我们不应该依止这身心,因为身心会变化,而我们又无法预测身心的变化。所以我们对流转的个体生命,不要存有今生积极修习布施、持戒等善业,来生成就天人或大国王的果报,因为「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这果报是非常脆弱的,不能作为皈依处。若身心果报不能作为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以下即说明在流转中可依靠的家。
(二)真观:「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即是天台宗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遍计执所现出的清净光明本性。凡夫这念心有自我意识的执着,及对法的执着,透过我空观、法空观的修学,消灭这二种障碍后,所现出的明了心性即是菩提的本性。所谓菩提的功德是由灵觉的清净心所显现,这是我们的皈依处,也是我们的家。「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若能经常观察个体生命有无常之苦,不执取贪着,一方面又安住在自己的清净心,能如是观察,则很快能成就转凡成圣。
释义 依大乘佛法「观灵觉,即菩提」,这是从假入空。天台的《教观纲宗》,说明大乘菩萨的修空观,与小乘菩萨修空观有所不同。小乘菩萨修空观是灰身泯智,他用空观消灭一切有为诸法,包括色法及心法,所以小乘的空观是一种理性或称为法性,本身不能有明了性的功能,他认为明了心会干扰空观的证入,所以小乘的空观,心不能有明了性。大乘的学者认为,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并不需要消灭心的明了性功能,因为明了的心性在颠倒时,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但若要发菩提心,成就佛道,仍需要这念明了的心性,修六波罗蜜善业,成就万德庄严。所以若消灭这明了的心,只能成就偏空涅槃。大乘的空观是有明了性,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它不太习惯说是空,而是讲清净心,或称为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大乘的空观。
「观灵觉,即菩提」,诸位若受菩萨戒,菩萨戒的戒体与「观灵觉,即菩提」有密切关系。菩萨戒的戒体有上品及下品的戒体,下品的戒体是观察诸佛菩萨的功德,及流转生死的过失,而生起菩提心,这心外求法的菩提心是下品菩提心。上品菩提心则是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观照这念心识,起初所观察到的心,是无始劫以来,由善恶业力因缘所熏习的心,或称为个体生命的心,它有善的功能及恶的功能。当我们由空观照破这些善恶功能,发现心的最初本来面目,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如的境界;三世诸佛在观察他的心时,从个体生命来说,他是佛法界,十法界中他是功德最为庄严的心,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及无量无边的善业,但这些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佛不断的熏习波罗蜜所成就,当他修空观也照破这佛法界的个体生命,也就是说,当佛把心带回家,我们也把心带回家,发现我们的这念心与诸佛没有差别,一如无二如,众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从本体的生命来说,众生心与佛心没有差别。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最初原点,这时自己真正相信,自己无量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因为自己的本性是如;诸佛无量无边的善法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自己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要成就菩萨戒的戒体,必须观察自己这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没有差别,才能真实的发起四弘誓愿。所以凭什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怎么知道无始劫来,自己由业力所熏习的烦恼能消灭呢?你怎么知道诸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自己也能成就呢?自己之所以能建立大乘的戒体,及成就大乘的信心,主要是来自于「观灵觉,即菩提」,这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概念,会影响自己的大乘种性,也会影响以后的果证。
以上这段经文说明在修行的过程中,「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这是有所放弃;但「观灵觉,即菩提」,我们是有所追求,有所依止。如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这才合乎中庸之道。这章是把中道实相观,落实到身心世界的观察;以下的几章是对治法门,中道实相虽是目标,但我们在三界的流转中,有一些见思烦恼必须先对治。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这一章是对治我见烦恼。若只是「观灵觉,即菩提」,不修我空观,则可能产生自性执,也就是大我的思想,所以要「推我本空」,修我空观以对治自性执。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消文 我们观察自己的身心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合和,所以由四大所合和的身心,基本上只有假名,当然这假名也包括假相、假用。也就是说,十法界的身心世界,是由业力所变现,善业强者,变现诸天殊胜的四大与心识;罪业强者,变现蚂蚁卑劣的四大与心识。这都是由业力所变现,身心世界的本质都是四大,只是排列组合有所不同,所以四大本身没有真实的自我。但凡夫的心执着在自我意识上,所以凡夫从哪里来?是从自我意识来,我们不是安住在我空、法空,而是安住在自我意识中。什么叫做自我意识呢?我们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认为幼小时的我与长大后的我一样,前生的我与今生的我也一样,今生的我与来生的我也相同,这样的看法是错误颠倒的。如果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你是蚂蚁的色身及思想,认为自己是一只卑贱的蚂蚁,自己的心情就是不断的工作、认命的工作。现在你是一个人,你的思想又不同了。你来生若是转轮圣王,你就有转轮圣王的色身及思想,自己特别的高慢骄傲。你在做蚂蚁时的心,与做转轮圣王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怎能说在个体生命转换时,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呢?所以这个「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你的色身、感受、想法、造作、了别的心,这色受想行识已和前生完全不同。所以当业力变现一个个体生命时,我们看不出前一个个体生命,与后一个个体生命,有什么共同点,实际上这个「我」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观察自己的身心世界,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身心世界的个体生命是如梦如幻,只是由业力所变现。如是对治三界的见惑,也就是我见的颠倒。
释义 天台的智者大师,他讲忏悔业障,虽然忏悔包含事忏与理忏,事忏有仪规,需要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诵经、念佛,及意业的起忏愧心,但最重要的是理观理忏。智者大师说,修忏的人若再造罪业,有些人能把罪业消灭,有些人却很难消灭罪业,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找到消灭罪业的方法,也就是没修理观。他一直认为生命有一个我,这罪业是谁造的呢?是我造的。所以内心若依止自我意…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