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十)

  

淨界法師講述

  

  

好!請大家打開講議第11面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說明大乘佛法的修學,身口意應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本章對中道實相的修學,再做明確的說明。修中道實相觀要有空觀與假觀的觀照,從空觀中遠離有相的執著,從假觀中遠離偏空的執取,所以稱爲「假真並觀」,假觀與空觀(真觀)要同時觀照。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消文 佛陀對中道實相觀,提出了兩個觀察的方法:

  

(一)假觀:假觀是個體生命的觀察,也就是觀察由業力所變現的身心世界,善業強者,所變現的身心世界特別莊嚴美妙;罪業強者,所變現的個體身命則醜陋苦惱。無論安樂或苦惱的身心,在假觀上應如何觀察呢?「觀天地,念非常」,天地是我們所依止的依報環境,天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有些人所依止的環境,氣候溫和,有些則氣候強烈;總之天氣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所以它是無常。大地有丘陵山谷的變化,有高有低。天地的依報環境是由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所釋放出來,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剎那生、剎那滅,所以變現的果報也是剎那無常,不能久住。

  

「觀世界,念非常。」前面是觀察依報,藕益大師說,這裏「觀世界」的世界是指正報的五蘊身心世界。「世」是指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時間有如流水般的變化;「界」是指空間,空間有東、西、南、北的不同變化,所以五蘊身心世界也是剎那的變化。假觀是觀察因緣所生的個體生命,它隨順業力而變化無常,無常即苦,所以身心世界是一種苦惱的果報,我們不應該依止這身心,因爲身心會變化,而我們又無法預測身心的變化。所以我們對流轉的個體生命,不要存有今生積極修習布施、持戒等善業,來生成就天人或大國王的果報,因爲「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這果報是非常脆弱的,不能作爲皈依處。若身心果報不能作爲皈依處,「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以下即說明在流轉中可依靠的家。

  

(二)真觀:「觀靈覺,即菩提。」靈覺即是天臺宗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是遠離遍計執所現出的清淨光明本性。凡夫這念心有自我意識的執著,及對法的執著,透過我空觀、法空觀的修學,消滅這二種障礙後,所現出的明了心性即是菩提的本性。所謂菩提的功德是由靈覺的清淨心所顯現,這是我們的皈依處,也是我們的家。「如是知識,得道疾矣。」若能經常觀察個體生命有無常之苦,不執取貪著,一方面又安住在自己的清淨心,能如是觀察,則很快能成就轉凡成聖。

  

釋義 依大乘佛法「觀靈覺,即菩提」,這是從假入空。天臺的《教觀綱宗》,說明大乘菩薩的修空觀,與小乘菩薩修空觀有所不同。小乘菩薩修空觀是灰身泯智,他用空觀消滅一切有爲諸法,包括色法及心法,所以小乘的空觀是一種理性或稱爲法性,本身不能有明了性的功能,他認爲明了心會幹擾空觀的證入,所以小乘的空觀,心不能有明了性。大乘的學者認爲,空觀所對治的是遍計執,並不需要消滅心的明了性功能,因爲明了的心性在顛倒時,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但若要發菩提心,成就佛道,仍需要這念明了的心性,修六波羅蜜善業,成就萬德莊嚴。所以若消滅這明了的心,只能成就偏空涅槃。大乘的空觀是有明了性,所以大乘佛法講空,它不太習慣說是空,而是講清淨心,或稱爲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大乘的空觀。

  

「觀靈覺,即菩提」,諸位若受菩薩戒,菩薩戒的戒體與「觀靈覺,即菩提」有密切關系。菩薩戒的戒體有上品及下品的戒體,下品的戒體是觀察諸佛菩薩的功德,及流轉生死的過失,而生起菩提心,這心外求法的菩提心是下品菩提心。上品菩提心則是觀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觀照這念心識,起初所觀察到的心,是無始劫以來,由善惡業力因緣所熏習的心,或稱爲個體生命的心,它有善的功能及惡的功能。當我們由空觀照破這些善惡功能,發現心的最初本來面目,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它是的境界;叁世諸佛在觀察他的心時,從個體生命來說,他是佛法界,十法界中他是功德最爲莊嚴的心,攝持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及無量無邊的善業,但這些也是因緣所生法,是佛不斷的熏習波羅蜜所成就,當他修空觀也照破這佛法界的個體生命,也就是說,當佛把心帶回家,我們也把心帶回家,發現我們的這念心與諸佛沒有差別,一無二,衆生的心是,佛的心也是,所以從本體的生命來說,衆生心與佛心沒有差別。這是我們發菩提心的最初原點,這時自己真正相信,自己無量的煩惱是可以消滅的,因爲自己的本性是;諸佛無量無邊的善法也是可以成就的,因爲自己的心也是,一無二。所以要成就菩薩戒的戒體,必須觀察自己這念心性,與十方諸佛沒有差別,才能真實的發起四弘誓願。所以憑什麼說:「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怎麼知道無始劫來,自己由業力所熏習的煩惱能消滅呢?你怎麼知道諸佛已經成就的功德,自己也能成就呢?自己之所以能建立大乘的戒體,及成就大乘的信心,主要是來自于「觀靈覺,即菩提」,這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概念,會影響自己的大乘種性,也會影響以後的果證。

  

以上這段經文說明在修行的過程中,「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這是有所放棄;但「觀靈覺,即菩提」,我們是有所追求,有所依止。如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這才合乎中庸之道。這章是把中道實相觀,落實到身心世界的觀察;以下的幾章是對治法門,中道實相雖是目標,但我們在叁界的流轉中,有一些見思煩惱必須先對治。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這一章是對治我見煩惱。若只是「觀靈覺,即菩提」,不修我空觀,則可能産生自性執,也就是大我的思想,所以要「推我本空」,修我空觀以對治自性執。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消文 我們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合和,所以由四大所合和的身心,基本上只有假名,當然這假名也包括假相、假用。也就是說,十法界的身心世界,是由業力所變現,善業強者,變現諸天殊勝的四大與心識;罪業強者,變現螞蟻卑劣的四大與心識。這都是由業力所變現,身心世界的本質都是四大,只是排列組合有所不同,所以四大本身沒有真實的自我。但凡夫的心執著在自我意識上,所以凡夫從哪裏來?是從自我意識來,我們不是安住在我空、法空,而是安住在自我意識中。什麼叫做自我意識呢?我們認爲自己的身心世界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是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認爲幼小時的我與長大後的我一樣,前生的我與今生的我也一樣,今生的我與來生的我也相同,這樣的看法是錯誤顛倒的。如果你前生是一只螞蟻,你是螞蟻的色身及思想,認爲自己是一只卑賤的螞蟻,自己的心情就是不斷的工作、認命的工作。現在你是一個人,你的思想又不同了。你來生若是轉輪聖王,你就有轉輪聖王的色身及思想,自己特別的高慢驕傲。你在做螞蟻時的心,與做轉輪聖王時的心情,完全不同,怎能說在個體生命轉換時,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呢?所以這個「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爲你的色身、感受、想法、造作、了別的心,這色受想行識已和前生完全不同。所以當業力變現一個個體生命時,我們看不出前一個個體生命,與後一個個體生命,有什麼共同點,實際上這個「我」是自己所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身心世界的個體生命是如夢如幻,只是由業力所變現。如是對治叁界的見惑,也就是我見的顛倒。

  

釋義 天臺的智者大師,他講忏悔業障,雖然忏悔包含事忏與理忏,事忏有儀規,需要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誦經、念佛,及意業的起忏愧心,但最重要的是理觀理忏。智者大師說,修忏的人若再造罪業,有些人能把罪業消滅,有些人卻很難消滅罪業,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找到消滅罪業的方法,也就是沒修理觀。他一直認爲生命有一個我,這罪業是誰造的呢?是我造的。所以內心若依止自我意…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