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十一)

  

淨界法師講述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十四面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唯識學說,我們生命的相貌是「恒轉如瀑流」,生命是一條沒有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再從現在流到未來,在這相續的水流中,有兩重因果在相互的作用:

  

(一)過去業力創造今生果報:有些人積集善業強,所以今生的果報特別尊貴安樂;有些人過去生累積罪業重,今生所召感的果報是卑賤痛苦。因此在生命的相互作用中,我們現在受用由過去業力所創造的果報。

  

(二)今生果報創造來生果報的業力:我們在面對今生果報時,又創造了新的因地,這新的因地又會召感當來的果報。

  

在這相續又變化的水流中,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生滅點上,既受用果報,又同時在創造因地,如是構成的生命有二個選擇:(一)追求現前的安樂果報。(二)創造未來的良善因地。

  

古德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一般顛倒衆生對生命的目標,是追求現前果報的安樂,而爲了現前果報的安樂,不惜犧牲因地,他不在乎爲了追求安樂的果報,而累積煩惱罪業,所以他日後要爲這樣的因緣,付出慘痛的代價。有智慧的修行者,選擇修學良善的因地,他對于果報是持著隨緣消舊業想,因爲果報是無常生滅相,他所重視的是面對果報的每一個剎那,如何創造良善的因地,這才是生命的重點。如何成就善良的因地呢?本經講出二個重點:

  

(一)甚深見:這是內心的觀照力。

  

(二)廣大行:依止甚深見的觀照智慧,修學戒定慧的廣大行,這是行動力。

  

若想成就善良因地,必須要有智慧的觀照,佛法中智慧關照的重點有二:

  

(一)從假入空觀:從現前生滅變化的五蘊身心中,生起智慧的觀照,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觀察一切生滅法,它是假借因緣而生,本身沒有自性,所以從本性上的觀察,它的體性是畢竟空。這「緣起性空」的智慧,把我們這一念有相分別心,帶到無相的真如體性,在真如體性中,這一念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任何的對待與差別相。這樣的空性體驗,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因爲從這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體驗中,能很明確的體驗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這清淨心的觀察,自己可以了知,一切煩惱可消滅,一切善法可成就。這樣的「從假入空觀」,可建立自己大乘的信心。

  

(二)從空出假觀:這是從平等無差別的體性,又回到有相的個體生命,這當中的因緣果報有種種的差別,如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則召感叁惡道的果報;造作五戒十善的業力,則召感人天安樂的果報;修習四谛十二因緣法,則召感偏空涅槃;若修習六波羅蜜法門,則成就菩薩的萬德莊嚴。當我們從空出假,明了自己身口意的造作,成就了十法界的差別因果,所以生命有十種選擇,而每一種選擇都可成就。由于這種從空出假的智慧觀照,使令我們能善知取舍,知道什麼該追求,什麼該舍棄。

  

當我們這念心能從假入空,同時也能從空出假,空假雙照,如此對生命已能建立正確而不顛倒的智慧,這也就是中道的智慧。有了智慧後,應進一步付諸行動,修學廣大行,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波羅蜜法門,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以上是成就善良因地的兩大重點:(一)甚深見。(二)廣大行。

  

這也是本經修學的主要法門。其它的次要法門,從廣大行中開展出助道法,從第叁章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助道法門,其中從第叁章到第十五章,偏重成就人天的善業力,這是透過布施、持戒、忍辱而成就善業力的修學;從第十六章以後,偏重成就出離心的出世功德。在修學出離心中,前面幾章是修出離心的信心,思惟貪欲的過失,以下的幾章正式修出離心,對治貪煩惱,成就出世的功德,這是說明對治的方法。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的無著,與平常所說「不著相」的意義不同,這裏是指在修學聖道過程中有很多障礙,我們對障礙要能無著,這有出離對治的力量。

  

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爲人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精進無爲,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消文 凡夫的修學聖道,從苦惱的個體生命,轉成聖人清淨安樂的生命,在這轉換過程中,大智慧的佛陀講出一個巧妙的譬喻:有一塊木頭,這木頭譬喻我們的菩提心,內心透過甚深見智慧的觀察,我們生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力,這願力能産生很多作用,有如木頭能做成桌子、椅子的功能,這木頭(菩提心)起初是在雜染的生死水流中流轉,但它有增上力,想順著水流進入清淨的真如法性大海。木頭想要擺脫染汙水流而入清淨大海,這過程中要離開以下衆多的障礙:

  

(一)不觸兩岸:木頭不能碰觸左右兩岸的岸邊,若碰觸兩岸,則無法前進。

  

(二)不爲人取:盜賊在河岸兩邊會奪取木頭,若被盜賊所奪,則木頭也不能入大海。

  

(叁)不爲鬼神所遮:河岸邊有山神、樹神,木頭若被鬼神的神通力所遮障,它也不能入大海。

  

(四)不爲洄流所住:木頭不能進入漩渦中,若入漩渦中,只能在原地打轉,就無法前進。

  

(五)亦不腐敗:木頭的材質要有耐久性,不爲水所腐化,木頭若腐敗,就會破碎不能使用。

  

木頭若能通過這衆多障礙的考驗,就能從生死的河流中,進入真如法性大海,受用種種的功德莊嚴。

  

佛陀講完這巧妙譬喻後,他合法說:修學聖道是在具足無量無邊煩惱罪業與生死的身心中,生起道心,若要把道心轉成功德莊嚴,在這過程中須離開以下的障礙:

  

(一)不爲情欲所惑:情欲是指前面所說的「不觸兩岸」,藕益大師說;衆生有「貪著有」與「貪著空」兩種情欲,「貪著有」的人歡喜修福報,他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等善業,結果卻被善業所召感的富貴安樂果報所障礙。有些人「貪著空」,經常從假入空,對十法界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法則不加以觀察,有時就會忽略業力的力量。所以明朝時很多修禅大德,因經常修空觀,故不歡喜求生淨土,藕益大師對這些人提出警告說,修空觀雖對身心世界有調伏力,但也不要忽略阿賴耶識中,尚有無量無邊的叁惡道業力種子,尚未得果報,我們不能忽略這業力的潛伏功能,因此應該先求生淨土成就聖道,這樣會比較安穩。所以若執著空性也會有障礙,容易使人退轉。菩提心若能遠離有相福報的執取,或空性的執取,這即是不觸兩岸,不爲情欲所惑。

  

(二)不爲衆邪所娆:藕益大師說,邪是指邪見,我們不要被內心的邪見顛倒所障礙,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人取、鬼神所遮」。《瑜伽師地論》說,衆生有兩種邪見:

  

(1)增益見:這是「非有計有」,五蘊的身心世界有剎那剎那生滅的功能,如色法有質礙的功能,受有領納的功能,想有思想的功能,行有造作的功能,識有了別的功能,這些功能中,本身並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而我們卻捏造出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我愛執即是增益見;本來沒有,卻捏造出有,這即是增益見。

  

(2)減損見:這是「有計非有」,有些修空觀的人起邪見,認爲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果法則本來是存在的,若有業力即一定要得果報,這因果的召感性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真理,但起邪見的人忽略了因果的存在,這即是「有計非有」的減損邪見。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要遠離增益與減損兩種邪見顛倒。

  

以上情欲與邪見兩種惡法要遠離,以下有兩種善法要成就:

  

(一)精進:精進即是「不爲洄流所住」。在修行過程中要勇猛強悍,不能有懈怠退縮之心。

  

(二)無爲:這是「不腐敗」。在修行中,不論遇…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