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市辦道,你的明了心所接觸的都是染汙的訊息,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斷的刺激你,而自己內心有煩惱種子,又受染汙境界的刺激,因緣和合,煩惱就起來活動,即使沒有破戒,所有精神體力都用在調伏煩惱上,自己不可能進步,頂多只與煩惱打成平手。所以剛開始修學時,自己承認有煩惱,但不去刺激它,如是在心平氣和的環境中,趕快成就內心戒定慧的法寶,也就是在敵人還未出現之前,先栽培自己的軍隊。若已成就戒定慧法寶,自己就不怕煩惱,因爲你已經有對治煩惱的力量。若在戒定慧未生起之前,絕對不要刺激煩惱,因爲煩惱一躁動,就無法持戒修定修慧,所以剛開始要「欲火遠離」,先保護自己。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前面是說明遠離汙染境界,萬一有些特殊情況不能遠離,那麼要如何疏導這些障礙呢?看以下經文。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消文 佛陀開示說,身爲初學者應該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眼睛盡量不要見男女的美色,即使接觸時,也不要與她有言語。若有特殊因緣,必須與她有所溝通,內心應持什麼態度呢?首先修出離心,正心思念作觀想:我是一個修道的沙門,內心有離苦得樂的目標,並非生命沒有目標的衆生。內心雖有修道的道心,但慚愧自己並沒有生于淨土,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而是生于五濁惡世,處在雜染的環境。在這雜染環境中,「當如蓮華,不爲泥汙。」,自己應該像蓮花有出離之心,處汙泥而不爲汙泥所染,這是修蓮花的出離之想。
有了出離心,其次要修大悲心。觀察自己與衆生有深厚因緣,在無量生命的流轉中,我們每一次的流轉都有很多的親屬,如父母親、兄弟姐妹等,所以見到老者就觀想是自己的母親,對她生起感恩心;年長者就當作自己姊姊般的尊敬;年少者當作妹妹或兒子般的愛護。自己與她們接觸時,生起度脫之想,希望她們能因自己的教化而有所進步,由生起度脫心而消滅內心的惡念。
釋義 宗喀巴大師對出離心的修行,開示的重點有二:
(一)思惟生死過患:有些人積集善業,希望這善業能召感來生安樂的果報,或做大國王,或做大富長者。有這樣的念頭就會召感叁界的果報,而不能成就聖道,所以這種對來世的貪愛,應該修苦谛觀對治。假設來生繼續在叁界流轉,則有叁惡道的危機,首先是地獄道的刀山油鍋之苦;其次是餓鬼道的饑餓口渴之苦。諸位若有斷食的經驗就知道,饑餓不可怕,可怕的是口渴,你能七天不吃飯,但若斷水一天就受不了,而餓鬼道衆生在幾年中都喝不到水,牠的喉嚨幹得如火燒,牠只是不會死亡,但口渴之苦是不斷的增長,所以若墮餓鬼道,生命就要長時受饑餓口渴之苦。第叁是畜生道衆生之苦,這有系縛與打殺兩種痛苦,福報大的畜生,牠不會被打被殺,但被當作寵物關起來,生命不得自在,只禁閉在籠子裏。野生動物雖不用被關而能自由活動,但牠的生命沒有保障,弱肉強食,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所以畜生道衆生長時間活在恐懼之中。我們即使有善業,也不能忽略自己的阿賴耶識中也有罪業,所以若貪愛來生果報,也會觸動叁惡道的業力。宗喀巴大師說:「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我們要思惟叁惡道果報之苦,以斷除想要在叁界投胎的想法。這是思惟苦谛,以斷除來生的愛取。
(二)思惟無常之苦:有些人過去生善業力強,所以今生的果報特別圓滿,色身健康莊嚴,眷屬恩愛,財富衆多,地位崇高,他就被這可樂果報所障礙,這時要修無常觀,「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有如在夢中,雖有衆多可樂的境界,但當蘇醒過來,夢境覓之了不可得,所以對叁界的果報不能真實看待。由思惟生死無常,以消滅對今生的愛取。
我們這念道心處在種種的誘惑之中,應該思惟生命無常之苦與生死的過患,以對治今生與來生可樂果報的誘惑心,而像蓮華般出離汙泥而不爲所染。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這念心與汙染境界接觸時,要透過止觀以升華自己的欲望,亦即以止觀疏導心念,使心念往出離與大悲的方向安住,而不要往雜染方向流動。《清淨道論》開示說,初學者修大悲心,不能針對某一特定異性對象修大悲心,譬如一位女衆,起初不能鎖定一男衆修大悲心,這會出問題,大悲心是平等的,只能釋放平等的訊息,接觸對象時內心是平等的,沒有預設立場,老者當做母親,年長者當做姊姊,年少者當做妹妹看待,並不能針對某一異性修大悲,否則會有過失出現。以上說明這念心與汙染境界接觸時,如何疏導自己的心念。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