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十二)
淨界法師講述
好!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十五面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
這幾章都是佛陀指導我們如何修出離心。前面的經文講到修出離心,這有對外境與對內心的出離,對外境的出離是指一位初學者,選擇一個如法清淨的道場安住,這非常重要。唯識學對這個概念解釋說,我們這念心會受外境的熏習,如經常拿一塊幹淨的布到廁所內,這塊布就會染有臭味;若經常拿這塊布到大殿裏,這塊布就會熏染沈香的香味。所以布會出現臭味或香味,這與它所接觸的環境有很大的影響,這稱爲熏習。所以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說,若要修止觀,一定要與同修梵行住在一起。出家人若想真正修行,不能與居士住得太靠近,因爲個體生命與個體生命之間會互相釋放一種磁場,因而受對方的影響。譬如一位出家人買一棟公寓居住,雖然你會做定課,內心修戒定慧,你的個體生命散發出一種清淨的磁場;若你的鄰居過著放逸的生活,他們是釋放著染汙的磁場,你是一個人,他們是衆多人,從唯識的熏習義來說,兩個法在一起熏習,起初這雜染訊息與清淨訊息會互相抵消,最後達成平衡。什麼叫平衡呢?如兩個人共住,最後這個人心中有另一個人的習氣,另一個人心中也有這個人的習氣,這叫做平衡。在熏習中,我釋放一種訊息,你也釋放一種訊息,我的訊息功能跑到你心中,你的訊息功能也跑到我心中。所以選擇一個如法的道場,這是成功的一半。嚴格來說,如菩薩戒所說,大乘學者不能與小乘學者共住,因爲他們知見不同。所以同眷同行是一個問題,若一個人修淨土,另一個人參禅,這兩個人是不能共住的,因爲他們的磁場不同。若只是想積集善業,要求標准可以不用這麼高,但若有志于成就聖道,或有志于成就臨終正念,則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人,或與你同住一起的人,這件事就很重要了,因爲你的明了心識,無論白天或夜晚,皆在釋放一種磁場,別人也在釋放一種磁場,而最後的磁場一定會達到平衡。所以選擇一個如法的地方安住,這對自己的修行是非常的重要。以上修外境的出離是一種方便,以下第叁十一章「心寂欲除」,說明對內心煩惱的出離,這是修行的正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消文 有些人過去造業所留下的煩惱功能特別強大,但這人有道心,他對煩惱有出離之想,就以斷陰的方式來對治。佛陀知道後對他開示說,你心中有煩惱,這與「陰」沒有關系,「陰」是四大的色法,它本身沒有明了性,若想斷煩惱是要斷煩惱的根源—明了的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功曹是漢朝的官名,他負責監督考核官員的功過得失,所以在官員中居于主導的地位,若功曹停息,旁邊的眷屬也隨之停息。這是譬喻說,這明了心在我們生命中是主導者,若邪惡的心不能調伏,斷除色法並沒有幫助。
我們修假觀時是觀察因緣所生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觀察爲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因爲它有它的因地,若因地消失,結果也會消失。煩惱本身只是結果,若要消滅它,須找出它的因地,如因地不消滅,果報也就無法消失。因緣所生法中,因果有其等流的相對因果,所以需要找出正確的因地,才能破除煩惱。
于是佛陀開導他說,煩惱是從內心生起,不是從色身生起。「欲生于汝意」,內心的欲望是第六意識的愛取心所生,爲什麼會有這愛取呢?「意以思想生」,這是由于過去生的思想分別,以至于心中的名言活動有顛倒錯誤,這顛倒思想就數數的造作,産生一種錯誤的愛取。譬如有些人喜歡吃榴蓮,內心與榴蓮接觸時就産生愛取,他對榴蓮愛取的因緣是如何産生的呢?平常他或是看書,或自己打妄想,由于這種邪教邪分別,他對榴蓮安立好的名言,認爲榴槤的味道特別美妙,也特別的營養。他的思想在內心中對榴蓮安立好的名言,以後時間久了,他內心就産生「意」,當他與榴蓮接觸時就産生愛取。我們對男女美色之所以會有愛取,也是由于內心的顛倒,內心對色身安立一種清淨美妙的名言,所以愛取是由思想所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我們應該使「意」與「思想」都寂靜,消滅這二種心的邪惡功能,這樣就能達到「非色亦非行」,「非色」是指能解脫外境的誘惑,「非行」是調伏內心的煩惱,所以一個是調伏外境,一個是調伏內心。
釋義 藕益大師對「寂靜」開示說,修行寂靜法門有兩種方法:
(一)修不淨觀:不淨觀是假觀,我們過去的思想總認爲色身是清淨的,這是一種顛倒的思想,現在要把它扭轉過來,這要做心理建設,色身其實是「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肉囊成糞。」我們冷靜的看待自己所愛著的色身,探討它的相貌,若剝開色身外面的一層皮及裏面的肉,見到色身裏的心、肝、脾、胃、腎、膿、血、屎、尿,都是種種的不淨物,這是內相的觀察,我們見不到有一幹淨之物;若從外相的觀察,肉身裏的不淨物,不論白天或夜晚,透過兩眼、兩耳、兩個鼻孔、嘴及大小便處等九個孔流出,于是從這破洞中不停的流出不淨物,所以外相也是不淨。這是說,我們過去對色身有錯誤的思想,一直認爲它是清淨的,在這清淨概念的不斷熏習之下,于是産生意的愛取,由這愛取産生欲望。因此我們欲望的來源,剛開始是一念的妄想,妄想不斷的造作擴充就變成欲望。所以我們應該修不淨的假觀,以對治以爲色身清淨的顛倒。
(二)修無生觀:這是修空觀,修空觀主要是觀察這念「意」心,覓心了不可得。藕益大師開示修無生觀的方法有二:
(1)空間上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這念欲望的心,假設是有自性,有它的自體,若有自體,它是從何處生?若是自己所生起,它會不斷的生起,則就會有無窮盡的過失,這不能成立,因爲有時我們有欲心,有時沒有欲心,如果是自生,它應該不停的生起,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若是他生,是外境的刺激所引生,外境是色法,這念心是心法,色法怎會創造心法呢?所以他生也不能成立。若說是共生,因爲自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二者合在一起,這更不可能生起。所以原來這淫欲心是無生,若是無生,怎會有淫欲心呢?這是自己打妄想所捏造出來的,若從清淨本性來觀察,並沒有淫欲心。這裏是從空間上觀察無生,它本身並沒有真實生起的因緣。
(2)時間上觀察:這是觀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觀察這淫欲心的過去心,它未生之前,「未生無潛處」,這淫欲心在未生之前,是潛伏在哪裏呢?「正生無住處」,它活動時是在哪裏活動呢?是在身內或身外呢?「生已無去處」,當淫欲心消失,它是到哪裏去呢?結論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
在調伏煩惱過程中,「覓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從雜染功能轉成清淨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轉不過來,即使修不淨觀也轉不過來。有些人不修「覓心了不可得」的無生觀,所以他就一直認爲這念頭是真實的,它有真實體性,那麼要扭轉這念頭就有困難。只要你有一次經驗,在打坐時能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或是觀察「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依此法語來做觀察,你會發覺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若有這樣一次的經驗,這對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你從清淨本性的角度來觀察這妄想,這時你要扭轉它就比較容易。總之,若修「從假入空觀」,觀察它的無生,再從假觀中觀察它是不淨,這樣就能達到寂靜。心若寂靜,外境顛倒的誘惑就不存在,內心的欲望也隨之消滅。釋迦牟尼佛說,這是迦葉佛的傳承,迦葉佛時代傳承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再傳給弟子。
這章書是說,佛弟子對生命的因緣觀,與世俗人有所不同。假設沒有受佛法思想的熏習,我們凡夫顛倒的心會認爲「萬法爲色」,認爲生命的功能是由色法所創造,心法是由色法所創造出來的。醫學上認爲一個人之所以聰明,因爲他的腦細胞結構特別複雜,所以創造出聰明的心法。但佛法反對這種說法,佛法認爲由心法創造色法,一個人的阿賴耶識有聰明的功能,所以他得果報時,腦細胞的結構就特別複雜,所以是由心法創造色法,心法主導色法。如果「萬法唯色」,色法主導心法,這樣會産生斷滅見,…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