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色法毀滅,心法也隨之消失,人生只有活一世,則皈依叁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我們應該了解是由心法主導色法,心法是相續的,色法只是暫時的。
在美國曾有幾個醫學博士做實驗,他找一個人做爲實驗對象,這個人的腦細胞由儀器來控製,他叫這個人修慈悲觀,剛開始修時,慈悲觀在他心中比較生疏,這些腦細胞的活動比較少,但經過每天一次一次不斷的修習,他的腦細胞結構起了變化,他思惟慈悲的細胞功能不斷的擴大,到最後他熟練慈悲觀後,他的腦細胞結構竟完全改變了,修習慈悲觀的腦細胞功能增加了很多。所以心法主導色法,這是修行人永遠要了知的真理。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爲什麼不能克服呢?因他認爲自己身體有這個結構,所以就有這個煩惱,當然他也就不可能改變煩惱。但佛法不同意這種說法,佛法認爲是因爲自己的心有這種功能,所以你召感這個果報。「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起初要改變自心,心念若改變,業力也隨之改變,業力若改變,果報也就改變。所以這裏說明了,我們修出離心應該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第叁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消文 這段經文說明不修出離心的過失。若不修出離心,只是積集善業,則內心對人事的愛欲就不能調伏,或是愛財、愛色、愛名。若有愛欲心,雖然有時會滿足愛欲,滿足時會産生樂受,但樂受也是無常,剎那剎那消逝後,內心會産生一種憂愁的功能,會有憂愁的感覺。憂愁嚴重時就變成恐怖,心中不安甯。所以修出離心以調伏愛欲,莫說這有來生的功德,今生就能消除憂愁恐怖。
釋義 初學者與老參的心態不同,初學者剛來到道場,他雖努力的修福及拜佛,但他身心世界有一種憂愁感,悶悶不樂,這就是他心中還有欲望,他雖然加以調伏壓抑,但欲望的功能所釋放出來的就是憂愁。只要他能不放棄努力,安住于叁寶上用功,叁寶是大光明功德寶藏,有求必應,經過佛法戒定慧的熏習,就能調伏心中的煩惱,這時他心情特別開朗,憂愁也就消失了。世間人總是覺得心中若沒有欲望,人生就沒有快樂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沒有欲望,心情才是真正的快樂,若有欲望則憂愁恐怖。這段經文說明了愛欲産生憂愁,憂産生怖,這是說明它的過失。如何對治愛欲呢?以下一章說明對治的方法。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消文 佛陀開示說,修學聖道有如一個人與萬人作戰,這一個人是指戒定慧,萬人是指無明妄想。初修學聖道的人,戒定慧力量薄弱,而妄想有無量之多,譬如今天打的妄想與昨日不同,明天打的妄想與今天又不同,所以妄想是無窮盡之多,但所修的戒定慧有特定法門,所以數量少。戒定慧如何修行呢?「挂铠出門」的铠是指持戒,剛開始與煩惱作戰,自己要有戒法的保護,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心中要有防非止惡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避免累積罪業。其次要修禅定,持戒後內心要有禅定力,心中有念佛或持咒的法寶,透過專注的力量,加強心中的念力,面對妄想煩惱能無所畏懼。以上「戒」與「定」是前方便,主要的修學是修智慧的方便力,如有四念處的智慧—不淨、苦、無常、無我的觀照,如是與煩惱作戰時有智慧方便力,才能得勝而還,以上是譬喻的說明。「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除衆魔,而得道果。」佛陀開示說,我們修習戒定慧,剛開始持戒時要堅持其心,這是修信心。我們相信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對這真理深信不疑,這是深信業果的道理。其次要修禅定,「精進勇銳,不畏前境。」自己要修專注力、相續力,加強心中的寂靜力量。最後「破滅衆魔」,在寂靜心中生起觀照力,觀照不淨、苦、無常、無我。偶爾從假入空,有時從空出假,如是而成就道果。
釋義 這章書主要說明戒定慧的修學,有如一人與萬人作戰。這段經文的涵義是少善能破除多惡,雖然妄想的數量衆多,但它本質是虛妄性的;戒定慧的修行雖只是幾個重要觀念而已,譬如修不淨觀有幾首偈頌,修無常觀、從假入空觀,也都只是幾個重要的偈頌,但因這幾個概念都是真實的佛性,所以它産生的力量有如光明,而妄想是虛妄顛倒所生,有如黑暗,光明能破除黑暗,我們剛開始修行時要有這種信心。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消文 前面經文是說明戒定慧的修學,這一章經文說明修戒定慧時如何善調其心。有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晚上誦讀迦葉佛的《遺教經》,在誦讀中出現兩個狀態,一是他的聲音特別的悲痛急切;其次是他的內心感到慚愧,覺得自已有很多地方都達不到要求,因而有棄道還俗的退心。大智慧的佛陀知道後就開導他,問他在家時做什麼事業?他說自己喜歡彈琴。佛又問,彈琴之前應先調琴,假如琴弦太寬松,會有什麼結果呢?他回答說,弦太寬松則彈不出美妙音聲。佛又問,弦如果調得太緊,又會如何?他答說,弦會斷掉。佛又問,弦如果調得急緩適中,這又如何?他答說,弦就能彈出美妙的音聲。
佛陀說,修行與調弦的道理一樣,沙門在修學聖道時,調心也應該調得急緩適中,修學聖道才能成功。如果修行太過緊繃,功課訂的太緊,成就聖道的心太急切,如是使自己身心過于疲憊,久了以後就會生起苦惱。衆生的本性是希望離苦得樂,所以如果在修行中産生很多的苦惱,則嚴重違背了本性,這是與本性抗拒,如此的修行豈能長久?「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心若起煩惱,久了之後就會産生退轉心。「其行既退,罪必加矣。」若不修戒定慧,則阿賴耶識中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馬上反彈出來,如此反而因小失大。所以佛陀開示說,不要走極端,「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若心中保持清淨安樂,聖道才會不斷的進步。
釋義 我們要知道,修行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沖刺,而是馬拉松長跑。剛開始沖得快並不算數,誰能穿袈裟到臨命終時起正念,這才是重點。在長時間幾十年的修行中,如何調適身心,這才是成敗的關鍵。若要調心適中,就要有所堅持,有所讓步,要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牽涉到戒法的學習是否通達。因爲我們不知道做了哪些行爲,對我們生命會産生多大的影響,如這樣的行爲影響重大,那樣的行爲影響輕微,凡夫不可能有這樣的信息能知道。佛陀在戒律中講的很清楚,這個罪是重罪、中品罪或下品罪,他把全部數據都提供給我們。所以調心時,自己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學戒使我們能知道因緣業力的力量。
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消文 佛陀把修行譬喻成鍛煉生鐵,生鐵裏雖有很多的雜質,但這雜質是虛妄不真實之物,若把鐵先以火燒,再加以敲打,如是千捶百煉,雜質漸脫落,精純的鐵水倒入模型中,就能做成種種精美的器具。修學聖道亦複如是,修行人在每天定課中,不斷的拜佛、念佛,自我反省忏悔,如是內心的情緒、煩惱就會漸漸淡薄。如剛出家時遇到這境界,內心情緒起伏很大,經過幾年的修行,現在遇到這境界,內心已能平靜祥和。心若清淨,行爲也清淨;行爲若清淨,以後的果報也清淨。這段經文是總結,前面的修行是進步或退步,這以內心的垢染是否去除,作爲判斷的重點。
釋義《佛遺教經》的修學重點,是從成就善業力到成就出離心。若要修出離心,這有兩個重點:
(一)觀照力:衆生的本性是想要離苦得樂,自己不能忘記生命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但追求安樂有兩個選擇:
(1)色身安樂:這是選擇向外追求色身感官的快樂。
(2)內心安樂:這是選擇向內追求內心寂靜的安樂。若是選擇追求外在色身五欲的快樂,就會啓動內心的惑業苦,産生煩惱、業力及老病死的痛苦,在追求色身快樂的過程中,同時也累積了煩惱、業力,以致召感未來痛苦的果報。所以色身安樂的追求,「以有煩惱苦,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時安樂住。」若追求內心的安樂,所帶動的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是清淨解脫沒有過失的安樂。所以透過不斷的觀照色身安樂與內心安樂的差別,確定生命的目標是爲了追求內心的安樂。
(二)行動力:有了目標以後,再來觀察自己平常的行動,譬如今天做了一件事,這件事使自己躁動不安,對追求內心的安樂産生破壞,自己就要有所警惕,這件事不能做。若所做的事情,如拜完八十八佛,覺得這件事能增長內心的寂靜安樂,那麼你要告訴自己,這事應該多做。當我們生命有了目標,你就能以這目標來檢驗平常的生活行動,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如是不斷的檢查自己的行爲,你就會累積一些經驗,有這經驗以後,就能排除追求內心安樂的所有負面力量,而加強增長內心安樂的種種因緣。
一個修行人最怕沒有目標,若有打板,就去做功課;若沒打板,自己就沒事可做。如果你是這種人,出家只是積集善業,根本談不上積功累德的調伏力,也沒有臨終起正念的可能性,只是在顛倒的心中成就一些善業力,而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罪業都還存在,當然臨命終時自己就作不了主。所以應該規劃自己的生命目標,生命是爲了追求內心的安樂,而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知,哪些事破壞內心的安樂,應該加以斷除;哪些事增長內心的安樂,則應該鼓勵多做,如是自己的生命就能不斷的增上,本經即是這種涵義。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