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二)
净界法师讲述
好!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五面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这几章都是佛陀指导我们如何修出离心。前面的经文讲到修出离心,这有对外境与对内心的出离,对外境的出离是指一位初学者,选择一个如法清净的道场安住,这非常重要。唯识学对这个概念解释说,我们这念心会受外境的熏习,如经常拿一块干净的布到厕所内,这块布就会染有臭味;若经常拿这块布到大殿里,这块布就会熏染沈香的香味。所以布会出现臭味或香味,这与它所接触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这称为熏习。所以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说,若要修止观,一定要与同修梵行住在一起。出家人若想真正修行,不能与居士住得太靠近,因为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会互相释放一种磁场,因而受对方的影响。譬如一位出家人买一栋公寓居住,虽然你会做定课,内心修戒定慧,你的个体生命散发出一种清净的磁场;若你的邻居过着放逸的生活,他们是释放着染污的磁场,你是一个人,他们是众多人,从唯识的熏习义来说,两个法在一起熏习,起初这杂染讯息与清净讯息会互相抵消,最后达成平衡。什么叫平衡呢?如两个人共住,最后这个人心中有另一个人的习气,另一个人心中也有这个人的习气,这叫做平衡。在熏习中,我释放一种讯息,你也释放一种讯息,我的讯息功能跑到你心中,你的讯息功能也跑到我心中。所以选择一个如法的道场,这是成功的一半。严格来说,如菩萨戒所说,大乘学者不能与小乘学者共住,因为他们知见不同。所以同眷同行是一个问题,若一个人修净土,另一个人参禅,这两个人是不能共住的,因为他们的磁场不同。若只是想积集善业,要求标准可以不用这么高,但若有志于成就圣道,或有志于成就临终正念,则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人,或与你同住一起的人,这件事就很重要了,因为你的明了心识,无论白天或夜晚,皆在释放一种磁场,别人也在释放一种磁场,而最后的磁场一定会达到平衡。所以选择一个如法的地方安住,这对自己的修行是非常的重要。以上修外境的出离是一种方便,以下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说明对内心烦恼的出离,这是修行的正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消文 有些人过去造业所留下的烦恼功能特别强大,但这人有道心,他对烦恼有出离之想,就以断阴的方式来对治。佛陀知道后对他开示说,你心中有烦恼,这与「阴」没有关系,「阴」是四大的色法,它本身没有明了性,若想断烦恼是要断烦恼的根源—明了的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功曹是汉朝的官名,他负责监督考核官员的功过得失,所以在官员中居于主导的地位,若功曹停息,旁边的眷属也随之停息。这是譬喻说,这明了心在我们生命中是主导者,若邪恶的心不能调伏,断除色法并没有帮助。
我们修假观时是观察因缘所生法,「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观察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它有它的因地,若因地消失,结果也会消失。烦恼本身只是结果,若要消灭它,须找出它的因地,如因地不消灭,果报也就无法消失。因缘所生法中,因果有其等流的相对因果,所以需要找出正确的因地,才能破除烦恼。
于是佛陀开导他说,烦恼是从内心生起,不是从色身生起。「欲生于汝意」,内心的欲望是第六意识的爱取心所生,为什么会有这爱取呢?「意以思想生」,这是由于过去生的思想分别,以至于心中的名言活动有颠倒错误,这颠倒思想就数数的造作,产生一种错误的爱取。譬如有些人喜欢吃榴莲,内心与榴莲接触时就产生爱取,他对榴莲爱取的因缘是如何产生的呢?平常他或是看书,或自己打妄想,由于这种邪教邪分别,他对榴莲安立好的名言,认为榴槤的味道特别美妙,也特别的营养。他的思想在内心中对榴莲安立好的名言,以后时间久了,他内心就产生「意」,当他与榴莲接触时就产生爱取。我们对男女美色之所以会有爱取,也是由于内心的颠倒,内心对色身安立一种清净美妙的名言,所以爱取是由思想所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我们应该使「意」与「思想」都寂静,消灭这二种心的邪恶功能,这样就能达到「非色亦非行」,「非色」是指能解脱外境的诱惑,「非行」是调伏内心的烦恼,所以一个是调伏外境,一个是调伏内心。
释义 藕益大师对「寂静」开示说,修行寂静法门有两种方法:
(一)修不净观:不净观是假观,我们过去的思想总认为色身是清净的,这是一种颠倒的思想,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这要做心理建设,色身其实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肉囊成粪。」我们冷静的看待自己所爱着的色身,探讨它的相貌,若剥开色身外面的一层皮及里面的肉,见到色身里的心、肝、脾、胃、肾、脓、血、屎、尿,都是种种的不净物,这是内相的观察,我们见不到有一干净之物;若从外相的观察,肉身里的不净物,不论白天或夜晚,透过两眼、两耳、两个鼻孔、嘴及大小便处等九个孔流出,于是从这破洞中不停的流出不净物,所以外相也是不净。这是说,我们过去对色身有错误的思想,一直认为它是清净的,在这清净概念的不断熏习之下,于是产生意的爱取,由这爱取产生欲望。因此我们欲望的来源,刚开始是一念的妄想,妄想不断的造作扩充就变成欲望。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的假观,以对治以为色身清净的颠倒。
(二)修无生观:这是修空观,修空观主要是观察这念「意」心,觅心了不可得。藕益大师开示修无生观的方法有二:
(1)空间上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名无生。」这念欲望的心,假设是有自性,有它的自体,若有自体,它是从何处生?若是自己所生起,它会不断的生起,则就会有无穷尽的过失,这不能成立,因为有时我们有欲心,有时没有欲心,如果是自生,它应该不停的生起,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若是他生,是外境的刺激所引生,外境是色法,这念心是心法,色法怎会创造心法呢?所以他生也不能成立。若说是共生,因为自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二者合在一起,这更不可能生起。所以原来这淫欲心是无生,若是无生,怎会有淫欲心呢?这是自己打妄想所捏造出来的,若从清净本性来观察,并没有淫欲心。这里是从空间上观察无生,它本身并没有真实生起的因缘。
(2)时间上观察:这是观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观察这淫欲心的过去心,它未生之前,「未生无潜处」,这淫欲心在未生之前,是潜伏在哪里呢?「正生无住处」,它活动时是在哪里活动呢?是在身内或身外呢?「生已无去处」,当淫欲心消失,它是到哪里去呢?结论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
在调伏烦恼过程中,「觅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脚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从杂染功能转成清净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转不过来,即使修不净观也转不过来。有些人不修「觅心了不可得」的无生观,所以他就一直认为这念头是真实的,它有真实体性,那么要扭转这念头就有困难。只要你有一次经验,在打坐时能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名无生。」或是观察「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依此法语来做观察,你会发觉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若有这样一次的经验,这对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你从清净本性的角度来观察这妄想,这时你要扭转它就比较容易。总之,若修「从假入空观」,观察它的无生,再从假观中观察它是不净,这样就能达到寂静。心若寂静,外境颠倒的诱惑就不存在,内心的欲望也随之消灭。释迦牟尼佛说,这是迦叶佛的传承,迦叶佛时代传承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再传给弟子。
这章书是说,佛弟子对生命的因缘观,与世俗人有所不同。假设没有受佛法思想的熏习,我们凡夫颠倒的心会认为「万法为色」,认为生命的功能是由色法所创造,心法是由色法所创造出来的。医学上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聪明,因为他的脑细胞结构特别复杂,所以创造出聪明的心法。但佛法反对这种说法,佛法认为由心法创造色法,一个人的阿赖耶识有聪明的功能,所以他得果报时,脑细胞的结构就特别复杂,所以是由心法创造色法,心法主导色法。如果「万法唯色」,色法主导心法,这样会产生断灭见,…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