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都市办道,你的明了心所接触的都是染污的讯息,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不断的刺激你,而自己内心有烦恼种子,又受染污境界的刺激,因缘和合,烦恼就起来活动,即使没有破戒,所有精神体力都用在调伏烦恼上,自己不可能进步,顶多只与烦恼打成平手。所以刚开始修学时,自己承认有烦恼,但不去刺激它,如是在心平气和的环境中,赶快成就内心戒定慧的法宝,也就是在敌人还未出现之前,先栽培自己的军队。若已成就戒定慧法宝,自己就不怕烦恼,因为你已经有对治烦恼的力量。若在戒定慧未生起之前,绝对不要刺激烦恼,因为烦恼一躁动,就无法持戒修定修慧,所以刚开始要「欲火远离」,先保护自己。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前面是说明远离污染境界,万一有些特殊情况不能远离,那么要如何疏导这些障碍呢?看以下经文。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消文 佛陀开示说,身为初学者应该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眼睛尽量不要见男女的美色,即使接触时,也不要与她有言语。若有特殊因缘,必须与她有所沟通,内心应持什么态度呢?首先修出离心,正心思念作观想:我是一个修道的沙门,内心有离苦得乐的目标,并非生命没有目标的众生。内心虽有修道的道心,但惭愧自己并没有生于净土,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而是生于五浊恶世,处在杂染的环境。在这杂染环境中,「当如莲华,不为泥污。」,自己应该像莲花有出离之心,处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这是修莲花的出离之想。

  

有了出离心,其次要修大悲心。观察自己与众生有深厚因缘,在无量生命的流转中,我们每一次的流转都有很多的亲属,如父母亲、兄弟姐妹等,所以见到老者就观想是自己的母亲,对她生起感恩心;年长者就当作自己姊姊般的尊敬;年少者当作妹妹或儿子般的爱护。自己与她们接触时,生起度脱之想,希望她们能因自己的教化而有所进步,由生起度脱心而消灭内心的恶念。

  

释义 宗喀巴大师对出离心的修行,开示的重点有二:

  

(一)思惟生死过患:有些人积集善业,希望这善业能召感来生安乐的果报,或做大国王,或做大富长者。有这样的念头就会召感三界的果报,而不能成就圣道,所以这种对来世的贪爱,应该修苦谛观对治。假设来生继续在三界流转,则有三恶道的危机,首先是地狱道的刀山油锅之苦;其次是饿鬼道的饥饿口渴之苦。诸位若有断食的经验就知道,饥饿不可怕,可怕的是口渴,你能七天不吃饭,但若断水一天就受不了,而饿鬼道众生在几年中都喝不到水,牠的喉咙干得如火烧,牠只是不会死亡,但口渴之苦是不断的增长,所以若堕饿鬼道,生命就要长时受饥饿口渴之苦。第三是畜生道众生之苦,这有系缚与打杀两种痛苦,福报大的畜生,牠不会被打被杀,但被当作宠物关起来,生命不得自在,只禁闭在笼子里。野生动物虽不用被关而能自由活动,但牠的生命没有保障,弱肉强食,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所以畜生道众生长时间活在恐惧之中。我们即使有善业,也不能忽略自己的阿赖耶识中也有罪业,所以若贪爱来生果报,也会触动三恶道的业力。宗喀巴大师说:「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们要思惟三恶道果报之苦,以断除想要在三界投胎的想法。这是思惟苦谛,以断除来生的爱取。

  

(二)思惟无常之苦:有些人过去生善业力强,所以今生的果报特别圆满,色身健康庄严,眷属恩爱,财富众多,地位崇高,他就被这可乐果报所障碍,这时要修无常观,「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有如在梦中,虽有众多可乐的境界,但当苏醒过来,梦境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对三界的果报不能真实看待。由思惟生死无常,以消灭对今生的爱取。

  

我们这念道心处在种种的诱惑之中,应该思惟生命无常之苦与生死的过患,以对治今生与来生可乐果报的诱惑心,而像莲华般出离污泥而不为所染。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这念心与污染境界接触时,要透过止观以升华自己的欲望,亦即以止观疏导心念,使心念往出离与大悲的方向安住,而不要往杂染方向流动。《清净道论》开示说,初学者修大悲心,不能针对某一特定异性对象修大悲心,譬如一位女众,起初不能锁定一男众修大悲心,这会出问题,大悲心是平等的,只能释放平等的讯息,接触对象时内心是平等的,没有预设立场,老者当做母亲,年长者当做姊姊,年少者当做妹妹看待,并不能针对某一异性修大悲,否则会有过失出现。以上说明这念心与污染境界接触时,如何疏导自己的心念。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