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顺境、逆境皆能安忍不动「吾保此人,必得道矣。」若能远离情欲与邪见的恶法,成就精进与无为的善法,这是修学圣道成功的主要因素。

  

释义 从这章书可理解到,修行是从一个充满烦恼与业力的身心世界,开始向上修学,西方上帝说,一切众生出生时就有罪业,这是对的。我们刚开始修行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的开始,所以木头到大海的过程中,不是碰到左边、右边,就是碰到种种的障碍。这章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有障碍,这还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内心要有精进与忍辱的特质。修行是一种逆水行舟,不论出家已有多久,只要不进步就是退步,修行不可能保持在原点,所以要让自己不退步,就要不断做定课,一定要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更增上,必须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不论内在的观照智慧,或身口的外在行为,皆要不断的增上,这是成功的重要秘诀。其次,自己要能安忍,当逆境来临时要忍得过去。以前我读佛学院,我们的教务主任在新生训练时,他在黑板上写一个「熬」字,老法师说,佛学院的修学重点是对一切能熬得过去。后来我发觉这个「熬」的修学很重要,如我刚读佛学院时有三十几个同学,毕业时只剩下六个,因为有些父母反对他们读佛学院,于是只好回去;有些人身体出了状况,他也回去;还有些人因内心起了烦恼、邪见颠倒,他也回去了。我个人觉得「安忍」很微妙,《楞严经》曾对忍辱讲出重点:「不随妄转,即能转悟。」在修行中,若遇到人事、身体的障碍,这时不随妄转,心不动,你继续做自己的功课,老实的拜佛、持咒、研究经典、修止观。当你不随它转,本来自己已是山穷水尽,根本无法解决这障碍,若你能忍过去,它自己会起变化,「不随妄转,即能转悟。」当这念明了的心与障碍接触时,若被它所转,你就胡涂了;若你心不动,这障碍的境界就会起变化,世间上的事情就有这样的微妙。所以若能安忍,这也是成功的秘诀。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若要在出世圣道上有所成就,心中要具有二种特质:

  

(一)精进力:你不能做三天功课休息五天,而是要不断的专一相续。

  

(二)忍辱力:这二种特质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当然这只是道前基础,正式的修习出离之道,这是在第二十八章之后的修学。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二:

  

(一)慎勿信汝意:这是对内心的调伏。信是随顺,一个修行人对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刚开始不能采取随顺的心态。一般的世间人,他的内心跟着感觉走,他的心起一个念头想要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这也就是一个人在三界中,不停流转生死的主要因素,因为他无法产生克制力。修行人若想真实修行,对自己的念头要有调伏力,不能放纵。我们的第六意识这念心,在无量劫的流转中,不断的造作业力,这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于是这念心累积了众多善、恶的功能。但不幸的,我们内心贪瞋痴烦恼功能的势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势力还要强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容易与烦恼相应。若放纵心念,只是让烦恼势力不断的增长广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对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调伏。以上是对内心的调伏。

  

(二)慎勿与色会:这是对外境的远离。一个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因为接触久了,「色会即祸生」。古人说:「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望增长时,即生颠倒,颠倒后即造罪业,于是堕三恶道受苦。所以我们应该避开引生灾祸的因缘—男女的美色。什么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呢?「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因为阿罗汉已成就无生。莫说是凡夫,初果、二果、三果仍要调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罗汉,内心的见思烦恼已完全清净,这时的起心动念完全善良,阿罗汉已不必做定课,因为他已不必调伏其心,随心所欲,皆不踰矩。

  

释义 这段经文讲到修出离心,也说明了修学的次第。我受大戒时的得戒和尚,他在戒场开示我们一个修学的观念,后来我读藕益大师的《灵峯宗论》,他也开示类似的观念。我的得戒和尚说,出家有三个次第:

  

(一)净罪集资期:刚出家时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安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刚开始时不要开张店铺,而应先整修内部。自己先忏悔过去的业障,调伏烦恼,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修福报,积集福德资粮;一方面听闻佛法,培养正见,积集智慧资粮。在净罪集资期时,自己的心情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时要谢绝外缘,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要彻底的改造,这是内心的大清扫。这段时间,少者十年,多者二十年,这是整修内部,暂停营业时期,自己要在心地上,下一翻死功夫。

  

(二)弘法利生期:这时的修行不是修出离,重点是在修大悲心,这时重新打开大门,正式营业。你可以带领大众念佛共修,或者讲经,把这几年的修学心得,贡献给众生。在弘法利生期中,可以历事练心,一方面也是在积功累德。因为以前有净罪集资修行的戒定慧基础,在弘法利生中,虽偶尔有一些差错,但你也能随时起观照而调整,所以前面的修行基础,在整个历练的过程中,会形成强大有力的保护系统,使自己能不随妄转,而在人事的杂染因缘中,成就积功累德,成就大悲心。依藕益大师的标准,这弘法利生期不超过七十岁。

  

(三)赡养专修期:在晚年时,你又要谢绝人事,专修出离,专心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

  

藕益大师在五十七岁往生,他在往生的前一年上灵峯山,以后就不再下山。在上山之前,他开示说:当今的善知识,只有紫柏大师是法身菩萨,具金刚眼,他不用赡养专修。等而下之的如幽溪大师及其它大师,自己都知道仍有不足,至晚年时谢绝外缘,临终时都能正念分明,这是第二种人。第三种人不自量力,至晚年时,开丛林立规矩,广泛摄受众生,这些人在临命终时,牵肠挂肚,不得自在。藕益大师说,他不敢自比紫柏大师,生死自在,而愿意遵循幽溪大师的脚步,在晚年时息诸缘务,专心念佛,所以他在往生前一年上灵峯山后,不再下山。临终时,他结跏趺坐,安然往生。所以在第三个阶段很重要,这时又开始摄用归体,赡养专修,为临命终时的正念,做最后的冲刺。因此在菩提道上,自己应该有明确的生命规划。这段经文是提醒每一位烦恼粗重的初学者,起初不要随顺自己的心情做事,也尽量不要接触杂染因缘,而应在心地上多下功夫。这段经文是总说,一是对内心的出离,一是对外境的出离。以下的经文广泛解释外境与内心的出离。第二十九章与第三十章是佛陀对外境出离的开示,在次第上,先看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消文 若有志于修学圣道,修学圣道与修福报不同,修福报成就人天善业,它只告诉我们要布施,布施后修持戒,持戒后修忍辱以保存功德。成就人天果报不用远离五欲,但如要成就出世功德就必须远离,为什么呢?「如被干草,火来须避。」我们这念心有如干草,干草若受火的刺激就燃烧起来,所以干草对火应远离。同样的,我们内心有众多烦恼种子,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功能,烦恼种子若受污染境界的刺激,它就要起来活动,所以修道人见到五欲境界应该远离。五欲中主要是指财、色、名三种欲望,初学者主要是远离色,年纪大者要远离财与名,所以不同的年纪,他所爱着的所缘境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自己应该知道目前要远离什么欲望。

  

释义 修出离心时,刚开始要远离污染的外境。若分析车祸的发生,不论骑机车或开汽车,从统计学上看,发生车祸的人都不是初学者,因为初学者开车都很小心,发生车祸大部分是艺高人胆大的人,他们不注意外境,所以一念的差错就后悔来不及了。初学者应选择一如法清净的道场安住,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不可能时时都保持正念,所以若没有道场的摄受,一个念头没有控制好,一念的差池,全部的功德都受到破坏。因此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如法的道场来保护自己。忏公师父在斋戒学会开示说,修行人宁可在山林道场睡觉,也不要在都市道场办道,因为在道场睡觉,顶多是懈怠浪费时间而已,还不至于放逸;但若在…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