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一)
净界法师讲述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四面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唯识学说,我们生命的相貌是「恒转如瀑流」,生命是一条没有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再从现在流到未来,在这相续的水流中,有两重因果在相互的作用:
(一)过去业力创造今生果报:有些人积集善业强,所以今生的果报特别尊贵安乐;有些人过去生累积罪业重,今生所召感的果报是卑贱痛苦。因此在生命的相互作用中,我们现在受用由过去业力所创造的果报。
(二)今生果报创造来生果报的业力:我们在面对今生果报时,又创造了新的因地,这新的因地又会召感当来的果报。
在这相续又变化的水流中,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生灭点上,既受用果报,又同时在创造因地,如是构成的生命有二个选择:(一)追求现前的安乐果报。(二)创造未来的良善因地。
古德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一般颠倒众生对生命的目标,是追求现前果报的安乐,而为了现前果报的安乐,不惜牺牲因地,他不在乎为了追求安乐的果报,而累积烦恼罪业,所以他日后要为这样的因缘,付出惨痛的代价。有智慧的修行者,选择修学良善的因地,他对于果报是持着随缘消旧业想,因为果报是无常生灭相,他所重视的是面对果报的每一个剎那,如何创造良善的因地,这才是生命的重点。如何成就善良的因地呢?本经讲出二个重点:
(一)甚深见:这是内心的观照力。
(二)广大行:依止甚深见的观照智慧,修学戒定慧的广大行,这是行动力。
若想成就善良因地,必须要有智慧的观照,佛法中智慧关照的重点有二:
(一)从假入空观:从现前生灭变化的五蕴身心中,生起智慧的观照,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察一切生灭法,它是假借因缘而生,本身没有自性,所以从本性上的观察,它的体性是毕竟空。这「缘起性空」的智慧,把我们这一念有相分别心,带到无相的真如体性,在真如体性中,这一念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任何的对待与差别相。这样的空性体验,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因为从这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体验中,能很明确的体验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这清净心的观察,自己可以了知,一切烦恼可消灭,一切善法可成就。这样的「从假入空观」,可建立自己大乘的信心。
(二)从空出假观:这是从平等无差别的体性,又回到有相的个体生命,这当中的因缘果报有种种的差别,如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则召感三恶道的果报;造作五戒十善的业力,则召感人天安乐的果报;修习四谛十二因缘法,则召感偏空涅槃;若修习六波罗蜜法门,则成就菩萨的万德庄严。当我们从空出假,明了自己身口意的造作,成就了十法界的差别因果,所以生命有十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都可成就。由于这种从空出假的智慧观照,使令我们能善知取舍,知道什么该追求,什么该舍弃。
当我们这念心能从假入空,同时也能从空出假,空假双照,如此对生命已能建立正确而不颠倒的智慧,这也就是中道的智慧。有了智慧后,应进一步付诸行动,修学广大行,实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法门,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以上是成就善良因地的两大重点:(一)甚深见。(二)广大行。
这也是本经修学的主要法门。其它的次要法门,从广大行中开展出助道法,从第三章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助道法门,其中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偏重成就人天的善业力,这是透过布施、持戒、忍辱而成就善业力的修学;从第十六章以后,偏重成就出离心的出世功德。在修学出离心中,前面几章是修出离心的信心,思惟贪欲的过失,以下的几章正式修出离心,对治贪烦恼,成就出世的功德,这是说明对治的方法。第二十七章「无着得道」的无着,与平常所说「不着相」的意义不同,这里是指在修学圣道过程中有很多障碍,我们对障碍要能无着,这有出离对治的力量。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消文 凡夫的修学圣道,从苦恼的个体生命,转成圣人清净安乐的生命,在这转换过程中,大智慧的佛陀讲出一个巧妙的譬喻:有一块木头,这木头譬喻我们的菩提心,内心透过甚深见智慧的观察,我们生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这愿力能产生很多作用,有如木头能做成桌子、椅子的功能,这木头(菩提心)起初是在杂染的生死水流中流转,但它有增上力,想顺着水流进入清净的真如法性大海。木头想要摆脱染污水流而入清净大海,这过程中要离开以下众多的障碍:
(一)不触两岸:木头不能碰触左右两岸的岸边,若碰触两岸,则无法前进。
(二)不为人取:盗贼在河岸两边会夺取木头,若被盗贼所夺,则木头也不能入大海。
(三)不为鬼神所遮:河岸边有山神、树神,木头若被鬼神的神通力所遮障,它也不能入大海。
(四)不为洄流所住:木头不能进入漩涡中,若入漩涡中,只能在原地打转,就无法前进。
(五)亦不腐败:木头的材质要有耐久性,不为水所腐化,木头若腐败,就会破碎不能使用。
木头若能通过这众多障碍的考验,就能从生死的河流中,进入真如法性大海,受用种种的功德庄严。
佛陀讲完这巧妙譬喻后,他合法说:修学圣道是在具足无量无边烦恼罪业与生死的身心中,生起道心,若要把道心转成功德庄严,在这过程中须离开以下的障碍:
(一)不为情欲所惑:情欲是指前面所说的「不触两岸」,藕益大师说;众生有「贪着有」与「贪着空」两种情欲,「贪着有」的人欢喜修福报,他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等善业,结果却被善业所召感的富贵安乐果报所障碍。有些人「贪着空」,经常从假入空,对十法界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法则不加以观察,有时就会忽略业力的力量。所以明朝时很多修禅大德,因经常修空观,故不欢喜求生净土,藕益大师对这些人提出警告说,修空观虽对身心世界有调伏力,但也不要忽略阿赖耶识中,尚有无量无边的三恶道业力种子,尚未得果报,我们不能忽略这业力的潜伏功能,因此应该先求生净土成就圣道,这样会比较安稳。所以若执着空性也会有障碍,容易使人退转。菩提心若能远离有相福报的执取,或空性的执取,这即是不触两岸,不为情欲所惑。
(二)不为众邪所娆:藕益大师说,邪是指邪见,我们不要被内心的邪见颠倒所障碍,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取、鬼神所遮」。《瑜伽师地论》说,众生有两种邪见:
(1)增益见:这是「非有计有」,五蕴的身心世界有剎那剎那生灭的功能,如色法有质碍的功能,受有领纳的功能,想有思想的功能,行有造作的功能,识有了别的功能,这些功能中,本身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而我们却捏造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我爱执即是增益见;本来没有,却捏造出有,这即是增益见。
(2)减损见:这是「有计非有」,有些修空观的人起邪见,认为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果法则本来是存在的,若有业力即一定要得果报,这因果的召感性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真理,但起邪见的人忽略了因果的存在,这即是「有计非有」的减损邪见。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远离增益与减损两种邪见颠倒。
以上情欲与邪见两种恶法要远离,以下有两种善法要成就:
(一)精进:精进即是「不为洄流所住」。在修行过程中要勇猛强悍,不能有懈怠退缩之心。
(二)无为:这是「不腐败」。在修行中,不论遇…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