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順境、逆境皆能安忍不動「吾保此人,必得道矣。」若能遠離情欲與邪見的惡法,成就精進與無爲的善法,這是修學聖道成功的主要因素。

  

釋義 從這章書可理解到,修行是從一個充滿煩惱與業力的身心世界,開始向上修學,西方上帝說,一切衆生出生時就有罪業,這是對的。我們剛開始修行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的開始,所以木頭到大海的過程中,不是碰到左邊、右邊,就是碰到種種的障礙。這章書告訴我們,一個人有障礙,這還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內心要有精進與忍辱的特質。修行是一種逆水行舟,不論出家已有多久,只要不進步就是退步,修行不可能保持在原點,所以要讓自己不退步,就要不斷做定課,一定要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增上,必須要求自己不斷的提升,不論內在的觀照智慧,或身口的外在行爲,皆要不斷的增上,這是成功的重要秘訣。其次,自己要能安忍,當逆境來臨時要忍得過去。以前我讀佛學院,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他在黑板上寫一個「熬」字,老法師說,佛學院的修學重點是對一切能熬得過去。後來我發覺這個「熬」的修學很重要,如我剛讀佛學院時有叁十幾個同學,畢業時只剩下六個,因爲有些父母反對他們讀佛學院,于是只好回去;有些人身體出了狀況,他也回去;還有些人因內心起了煩惱、邪見顛倒,他也回去了。我個人覺得「安忍」很微妙,《楞嚴經》曾對忍辱講出重點:「不隨妄轉,即能轉悟。」在修行中,若遇到人事、身體的障礙,這時不隨妄轉,心不動,你繼續做自己的功課,老實的拜佛、持咒、研究經典、修止觀。當你不隨它轉,本來自己已是山窮水盡,根本無法解決這障礙,若你能忍過去,它自己會起變化,「不隨妄轉,即能轉悟。」當這念明了的心與障礙接觸時,若被它所轉,你就胡塗了;若你心不動,這障礙的境界就會起變化,世間上的事情就有這樣的微妙。所以若能安忍,這也是成功的秘訣。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若要在出世聖道上有所成就,心中要具有二種特質:

  

(一)精進力:你不能做叁天功課休息五天,而是要不斷的專一相續。

  

(二)忍辱力:這二種特質是成功的主要因素。當然這只是道前基礎,正式的修習出離之道,這是在第二十八章之後的修學。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二:

  

(一)慎勿信汝意:這是對內心的調伏。信是隨順,一個修行人對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剛開始不能采取隨順的心態。一般的世間人,他的內心跟著感覺走,他的心起一個念頭想要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這也就是一個人在叁界中,不停流轉生死的主要因素,因爲他無法産生克製力。修行人若想真實修行,對自己的念頭要有調伏力,不能放縱。我們的第六意識這念心,在無量劫的流轉中,不斷的造作業力,這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于是這念心累積了衆多善、惡的功能。但不幸的,我們內心貪瞋癡煩惱功能的勢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勢力還要強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很容易與煩惱相應。若放縱心念,只是讓煩惱勢力不斷的增長廣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對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調伏。以上是對內心的調伏。

  

(二)慎勿與色會:這是對外境的遠離。一個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因爲接觸久了,「色會即禍生」。古人說:「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望增長時,即生顛倒,顛倒後即造罪業,于是墮叁惡道受苦。所以我們應該避開引生災禍的因緣—男女的美色。什麼時候才能隨心所欲呢?「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因爲阿羅漢已成就無生。莫說是凡夫,初果、二果、叁果仍要調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羅漢,內心的見思煩惱已完全清淨,這時的起心動念完全善良,阿羅漢已不必做定課,因爲他已不必調伏其心,隨心所欲,皆不踰矩。

  

釋義 這段經文講到修出離心,也說明了修學的次第。我受大戒時的得戒和尚,他在戒場開示我們一個修學的觀念,後來我讀藕益大師的《靈峯宗論》,他也開示類似的觀念。我的得戒和尚說,出家有叁個次第:

  

(一)淨罪集資期:剛出家時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安住,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剛開始時不要開張店鋪,而應先整修內部。自己先忏悔過去的業障,調伏煩惱,一方面爲大衆師服務修福報,積集福德資糧;一方面聽聞佛法,培養正見,積集智慧資糧。在淨罪集資期時,自己的心情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這時要謝絕外緣,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對自己過去的思想要徹底的改造,這是內心的大清掃。這段時間,少者十年,多者二十年,這是整修內部,暫停營業時期,自己要在心地上,下一翻死功夫。

  

(二)弘法利生期:這時的修行不是修出離,重點是在修大悲心,這時重新打開大門,正式營業。你可以帶領大衆念佛共修,或者講經,把這幾年的修學心得,貢獻給衆生。在弘法利生期中,可以曆事練心,一方面也是在積功累德。因爲以前有淨罪集資修行的戒定慧基礎,在弘法利生中,雖偶爾有一些差錯,但你也能隨時起觀照而調整,所以前面的修行基礎,在整個曆練的過程中,會形成強大有力的保護系統,使自己能不隨妄轉,而在人事的雜染因緣中,成就積功累德,成就大悲心。依藕益大師的標准,這弘法利生期不超過七十歲。

  

(叁)贍養專修期:在晚年時,你又要謝絕人事,專修出離,專心爲臨終的正念做准備。

  

藕益大師在五十七歲往生,他在往生的前一年上靈峯山,以後就不再下山。在上山之前,他開示說:當今的善知識,只有紫柏大師是法身菩薩,具金剛眼,他不用贍養專修。等而下之的如幽溪大師及其它大師,自己都知道仍有不足,至晚年時謝絕外緣,臨終時都能正念分明,這是第二種人。第叁種人不自量力,至晚年時,開叢林立規矩,廣泛攝受衆生,這些人在臨命終時,牽腸挂肚,不得自在。藕益大師說,他不敢自比紫柏大師,生死自在,而願意遵循幽溪大師的腳步,在晚年時息諸緣務,專心念佛,所以他在往生前一年上靈峯山後,不再下山。臨終時,他結跏趺坐,安然往生。所以在第叁個階段很重要,這時又開始攝用歸體,贍養專修,爲臨命終時的正念,做最後的沖刺。因此在菩提道上,自己應該有明確的生命規劃。這段經文是提醒每一位煩惱粗重的初學者,起初不要隨順自己的心情做事,也盡量不要接觸雜染因緣,而應在心地上多下功夫。這段經文是總說,一是對內心的出離,一是對外境的出離。以下的經文廣泛解釋外境與內心的出離。第二十九章與第叁十章是佛陀對外境出離的開示,在次第上,先看第叁十章。

  

  

第叁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爲道者,如被幹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消文 若有志于修學聖道,修學聖道與修福報不同,修福報成就人天善業,它只告訴我們要布施,布施後修持戒,持戒後修忍辱以保存功德。成就人天果報不用遠離五欲,但如要成就出世功德就必須遠離,爲什麼呢?「如被幹草,火來須避。」我們這念心有如幹草,幹草若受火的刺激就燃燒起來,所以幹草對火應遠離。同樣的,我們內心有衆多煩惱種子,種子就是一種潛伏的功能,煩惱種子若受汙染境界的刺激,它就要起來活動,所以修道人見到五欲境界應該遠離。五欲中主要是指財、色、名叁種欲望,初學者主要是遠離色,年紀大者要遠離財與名,所以不同的年紀,他所愛著的所緣境也會有所變化,因此自己應該知道目前要遠離什麼欲望。

  

釋義 修出離心時,剛開始要遠離汙染的外境。若分析車禍的發生,不論騎機車或開汽車,從統計學上看,發生車禍的人都不是初學者,因爲初學者開車都很小心,發生車禍大部分是藝高人膽大的人,他們不注意外境,所以一念的差錯就後悔來不及了。初學者應選擇一如法清淨的道場安住,因爲我們的起心動念,不可能時時都保持正念,所以若沒有道場的攝受,一個念頭沒有控製好,一念的差池,全部的功德都受到破壞。因此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應該選擇一個如法的道場來保護自己。忏公師父在齋戒學會開示說,修行人甯可在山林道場睡覺,也不要在都市道場辦道,因爲在道場睡覺,頂多是懈怠浪費時間而已,還不至于放逸;但若在…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