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來修忏,不是依止清淨心修忏,則這罪業是由我造的,所以也由我來忏悔,如是的忏悔方法是不能清淨的。那要如何忏悔呢?應該觀想「我」不可得,若我不可得,則是誰造業呢?是心造業,是一念的顛倒心造業。「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我」不可得,而是一念明了的心在造業,過去因一念的胡塗,所以全真成妄,現在覺悟後,全妄即真,還是由這念覺悟的心來忏悔。因爲我現在的心是覺悟真實的心,能破除過去的顛倒心,所謂真實能破除虛妄。所以修我空觀,能把你原先安住在自我意識的心,回歸安住在一念心性上,這時的忏悔業障會忏除的比較徹底,而且速度比較快。有些人同樣起煩惱造罪業,但他的心遲鈍,當他煩惱活動時,無法從煩惱罪業中跳脫出來;有些人根利,雖有罪業,但他能從煩惱罪業中解脫出來,因爲他願意去思惟佛法的真理。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若經常觀察身中四大,只是由業力所變現的假名、假相、假用,剎那剎那生滅,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念心「恒轉如瀑流」,心如流水般不斷的流動,有時顛倒,有時覺悟,而覺悟能破除顛倒。以上是修我空觀對治見惑,以下共有六章對治思惑,也就是對治貪愛的煩惱。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消文 生命就是一種抉擇,若不隨順佛法的真理,而隨順情欲,以種種方法追求美好的名聲,如修行人想要做一個大法師、大禅師,博取世間的美名。有些人善業強,經過一段時間的造作,有一天他聲名顯著;但不幸的,他無常的色身已經敗壞了,只爲了博取虛妄的名聲,卻耗損了一生的精神體力。所以若追求世俗的美好名聲,而不真實修學內在的戒定慧功德,只是枉功勞形,白費功夫,徒勞辛苦,最後臨命終時,所有的名聲對來生的安樂果報,一點幫助也沒有。譬如燒香,這香是指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當香散發出去時,大家都聞得到香味,猶如大衆知道你的美好名聲,但這時的香也燒成灰燼了。但在追求美好名聲時,所帶動的煩惱罪業之火,會使自己來生到叁惡道,遭受痛苦的果報。
釋義 若追求名聲,心是向外追求;修習戒定慧,心是向內安住,心有這樣的不同。出家修行人有二種選擇:
(一)名師:名師能嘩衆取寵于一時,他爲了博取名聲,谄媚世俗,專講些世俗人所喜歡聽的,而不論是否合乎真理。但當死亡時,他只帶走虛妄的心及煩惱罪業。
(二)明師:明師是堅持做所該做的事,行利益衆生的光明事,這功德影響後代子孫,成爲後世學習的好榜樣。
這一章告訴我們,不要追求外在的名聲,應該追求內心的「道」— 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消文 一般人的貪財或貪色,貪求得到後就戀戀不舍,不想放棄。這猶如刀鋒上的蜂蜜,數量雖少,但愚癡的小兒用舌頭舔蜂蜜,雖嘗到美味,但也付出舌頭被刀鋒割傷的慘痛代價。也就是說,凡夫貪求財色時,並未見到財色後面有一把刀會傷害他,這是衆生的顛倒愚癡。
釋義 衆生都想追求安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追求安樂時應該思考,我們所追求的不應只是今生的安樂,也要追求來生的安樂,這兩者皆要同時考慮。我們生命的造作有四種因緣:
(一)今生、來生皆成就安樂:譬如修習善法,持戒修定修慧,在造作這些善法時,今生就會有寂靜的法喜樂受,這樂受雖是剎那剎那無常消逝,但消失後,它留在心中的功能是一種戒定慧的功德,這功德會召感來生安樂的果報。所以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多積集這種善行,而且是多多益善,因爲這種行爲的造作,使自己今生安樂,來生也安樂。
(二)今生痛苦、來生安樂:這是偏重在斷惡的修學。我們要斷除內心的煩惱並不容易,因爲它是熟境界,所以在勉強自己斷煩惱時,會有痛苦的感受出現,但來生會有大安樂境界,所以斷惡法門是今生痛苦,來生安樂,這樣的行爲也要勉勵自己修學。
(叁)今生安樂、來生痛苦:若依止貪煩惱而貪財、貪色、貪名,今生雖會産生暫時的安樂,但這貪煩惱會帶動罪業,來生付出叁惡道的痛苦,有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我們要勉勵自己斷這種貪欲煩惱。
(四)今生痛苦、來生痛苦:這是依止瞋心的造作,當發動瞋心時,自己擾動不安,當這苦受消失時,心中又留下瞋心所帶動的罪業,來生也是痛苦,所以瞋心所帶動的罪業是今生痛苦,來生也痛苦,因此我們更應該避免瞋心的發動。
第二十叁章 妻子甚獄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消文 一個人若愛著妻、子、房地産,愛著即是一種系縛,若心有所著,所著之物對自己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樣的系縛甚于牢獄,因爲被關于牢獄,身心雖也痛苦不自在,但總有被釋放的一天,然而對妻子、舍宅的系縛,卻沒有解脫之日,必須修對治法門才有希望得到解脫,若不修無常觀對治,到臨命終時仍會被系縛。由于對妻子、舍宅的愛著,故辛勞奔波追求,乃至于追求之中,雖有殺身之禍,內心也是心甘情願,因爲自己屈服于愛著心,故冒造罪的危險來追求。這是誰叫我們做的呢?是自己願意投入汙泥,而使自己沈沒不能出離。一位有智慧者,觀察到眷屬與房舍的過患,因此能成爲出離叁界的羅漢聖者。
釋義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持咒、拜佛都是這念心,但這念心每個人不同,譬如兩個同樣有善根的人,一位選擇出家,一位選擇在家,他們兩人過去的善根雖相同,但最後在佛法的修學上,無論是戒定慧的自利或利他的功德,這兩人會有很大的差別,爲什麼呢?因爲在家人的心會有所系縛,如妻、兒、房地産等,這系縛耗損了他很多的精神體力,故在家人持大悲咒一百遍,可能比不上出家人持七遍,因爲出家衆的心系縛少,所以他的心堪能性強,造業力也強。當然也不是說在家人一定要出家,而是內心要生出離想,使愛著淡薄,如是才能保有充沛的精神體力修學戒定慧,因爲修學戒定慧是靠那念心,不是身體能拜佛,口中能念佛,而是靠明了的心性來修善業,若明了的心性被系縛太深,耗損太多的精神體力在愛著上,則難以修行成就功德。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爲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
消文 前面講過種種的愛欲,如財、色、名、眷屬、房地産,或有些人喜歡寫毛筆字,或有種種的愛好,這都是愛欲。愛欲煩惱的所緣境雖衆多,但最嚴重的是對男女美色的愛欲;在所有的貪愛之中,色欲的力量最爲強大。還好我們對美色的貪愛只有一個,假設有第二個如同對色欲的貪愛,則普天下之人,沒有一人能成就聖道。
釋義 前面的思惑雖衆多,但在對治過程中,重者先治,譬如治病,重病先治。我們對調伏煩惱亦複如是,對粗重煩惱要先對治。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于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消文 若經常放縱對男女欲望的愛欲,這有如拿著火把在逆風中而行,結果火就會燒到自己的手。
釋義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批注深妙,他說風是真如本性,手是自利利他的方便之手。愛欲煩惱本身是違背真如佛性,所以它對我們的功德會有所損害。天臺智者大師對修止觀很強調一個觀念:雖然我們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的本性中,善不可得,惡也不可得,但智者大師說,修假觀時要注意觀察,善法與本性相隨順,惡法與本性卻互相違背,互相排斥,也就是說,以這念心來造善,這才正常;若以這念心造惡,這是不正常。譬如洗衣機的功能是設計用來洗衣服,但因操作錯誤,未能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就無法洗衣服。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若造善法,心對善法是歡喜接受的;若造惡業,心不能安定,所謂「弟子心不安」,因爲真如本性不同意如此的造作。若造惡法,則與本性互相排斥,所以說「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
佛言:「革囊衆穢,爾來何爲?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爲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消文 前一章說明在欲望之中,最重的是男女的淫欲,而且強調欲望是違背佛性,應該加以對治,這一段是說明如何對治。天神是欲界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天神在佛即將成道時,把他的女兒獻給佛陀,他的動機是不懷好意,想要破壞佛陀那念戒定慧的清淨心。釋迦太子身爲一個修行人,在遇到染汙境界時,他內心會啓動觀照力,佛陀對天女如何觀照呢?「革囊衆穢,爾來何爲?去,吾不用。」一般人觀察美色,皆是被外面一層皮所迷惑顛倒,但佛陀會以理性來觀察。若把漂亮的皮與肉都剝開來,見到「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裏面含藏衆多汙穢之物,沒有一樣是幹淨的,「爾來何爲?」這臭穢之物對我有何作用?「去,吾不用。」我根本不需要這臭穢之物,我要受用的是內心所散發出來的戒定慧法樂。這時天神對佛陀更加恭敬,請問聖道的旨意,佛陀爲他解說四聖谛法門,天神就證得初果須陀洹。
釋義 這段經文說明以不淨觀對治美色的顛倒。面對染汙境界時,我們不是要關閉六根,眼睛不見,耳朵不聞,這樣並不能對治煩惱,煩惱仍然存在。煩惱的消滅是來自于內心的觀照力,由觀照力啓動戒定的調伏力,如是才能消滅煩惱。
到目前這一章爲止,講了幾個中道觀的重點。當我們從假入空時,「觀靈覺,即菩提」,我們要相信,經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觀照,把我們的生滅變異心,回歸到生命的原點;佛陀萬德莊嚴的心,也回歸到原點,這時兩者的心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從假入空觀,增長我們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是我們的安住處。但當我們從空出假,見到個體的生命,這時有兩個重點須注意:
(一)苦樂的差別:若隨順煩惱所帶動的罪業,會帶給我們痛苦;若隨順戒定慧所成就的功德,則帶給我們個體生命的安樂。
(二)真妄的差別:煩惱與罪業是違背佛性,它是虛妄的,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煩惱罪業的,它是虛妄的熏習而有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隨順本性,是真實的功德,真實能破除虛妄。
從假觀中,我們應該得到以上兩種的認知,這在對治煩惱上是很重要的觀念。今天我們若能遵循祖師的一些重要概念,汲取先聖先賢的經驗,接受並建立這些概念,這對自己的成佛之道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佛陀宣說佛法的原因。所以若能記住先聖先賢的重要經驗,自己雖與別人同樣修學戒定慧,但你的修學會比別人更加殊勝,因爲你能吸收前人的經驗。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