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来修忏,不是依止清净心修忏,则这罪业是由我造的,所以也由我来忏悔,如是的忏悔方法是不能清净的。那要如何忏悔呢?应该观想「我」不可得,若我不可得,则是谁造业呢?是心造业,是一念的颠倒心造业。「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不可得,而是一念明了的心在造业,过去因一念的胡涂,所以全真成妄,现在觉悟后,全妄即真,还是由这念觉悟的心来忏悔。因为我现在的心是觉悟真实的心,能破除过去的颠倒心,所谓真实能破除虚妄。所以修我空观,能把你原先安住在自我意识的心,回归安住在一念心性上,这时的忏悔业障会忏除的比较彻底,而且速度比较快。有些人同样起烦恼造罪业,但他的心迟钝,当他烦恼活动时,无法从烦恼罪业中跳脱出来;有些人根利,虽有罪业,但他能从烦恼罪业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愿意去思惟佛法的真理。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若经常观察身中四大,只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剎那剎那生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念心「恒转如瀑流」,心如流水般不断的流动,有时颠倒,有时觉悟,而觉悟能破除颠倒。以上是修我空观对治见惑,以下共有六章对治思惑,也就是对治贪爱的烦恼。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消文 生命就是一种抉择,若不随顺佛法的真理,而随顺情欲,以种种方法追求美好的名声,如修行人想要做一个大法师、大禅师,博取世间的美名。有些人善业强,经过一段时间的造作,有一天他声名显著;但不幸的,他无常的色身已经败坏了,只为了博取虚妄的名声,却耗损了一生的精神体力。所以若追求世俗的美好名声,而不真实修学内在的戒定慧功德,只是枉功劳形,白费功夫,徒劳辛苦,最后临命终时,所有的名声对来生的安乐果报,一点帮助也没有。譬如烧香,这香是指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当香散发出去时,大家都闻得到香味,犹如大众知道你的美好名声,但这时的香也烧成灰烬了。但在追求美好名声时,所带动的烦恼罪业之火,会使自己来生到三恶道,遭受痛苦的果报。
释义 若追求名声,心是向外追求;修习戒定慧,心是向内安住,心有这样的不同。出家修行人有二种选择:
(一)名师:名师能哗众取宠于一时,他为了博取名声,谄媚世俗,专讲些世俗人所喜欢听的,而不论是否合乎真理。但当死亡时,他只带走虚妄的心及烦恼罪业。
(二)明师:明师是坚持做所该做的事,行利益众生的光明事,这功德影响后代子孙,成为后世学习的好榜样。
这一章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外在的名声,应该追求内心的「道」— 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消文 一般人的贪财或贪色,贪求得到后就恋恋不舍,不想放弃。这犹如刀锋上的蜂蜜,数量虽少,但愚痴的小儿用舌头舔蜂蜜,虽尝到美味,但也付出舌头被刀锋割伤的惨痛代价。也就是说,凡夫贪求财色时,并未见到财色后面有一把刀会伤害他,这是众生的颠倒愚痴。
释义 众生都想追求安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追求安乐时应该思考,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今生的安乐,也要追求来生的安乐,这两者皆要同时考虑。我们生命的造作有四种因缘:
(一)今生、来生皆成就安乐:譬如修习善法,持戒修定修慧,在造作这些善法时,今生就会有寂静的法喜乐受,这乐受虽是剎那剎那无常消逝,但消失后,它留在心中的功能是一种戒定慧的功德,这功德会召感来生安乐的果报。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多积集这种善行,而且是多多益善,因为这种行为的造作,使自己今生安乐,来生也安乐。
(二)今生痛苦、来生安乐:这是偏重在断恶的修学。我们要断除内心的烦恼并不容易,因为它是熟境界,所以在勉强自己断烦恼时,会有痛苦的感受出现,但来生会有大安乐境界,所以断恶法门是今生痛苦,来生安乐,这样的行为也要勉励自己修学。
(三)今生安乐、来生痛苦:若依止贪烦恼而贪财、贪色、贪名,今生虽会产生暂时的安乐,但这贪烦恼会带动罪业,来生付出三恶道的痛苦,有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我们要勉励自己断这种贪欲烦恼。
(四)今生痛苦、来生痛苦:这是依止瞋心的造作,当发动瞋心时,自己扰动不安,当这苦受消失时,心中又留下瞋心所带动的罪业,来生也是痛苦,所以瞋心所带动的罪业是今生痛苦,来生也痛苦,因此我们更应该避免瞋心的发动。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消文 一个人若爱着妻、子、房地产,爱着即是一种系缚,若心有所著,所著之物对自己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的系缚甚于牢狱,因为被关于牢狱,身心虽也痛苦不自在,但总有被释放的一天,然而对妻子、舍宅的系缚,却没有解脱之日,必须修对治法门才有希望得到解脱,若不修无常观对治,到临命终时仍会被系缚。由于对妻子、舍宅的爱着,故辛劳奔波追求,乃至于追求之中,虽有杀身之祸,内心也是心甘情愿,因为自己屈服于爱着心,故冒造罪的危险来追求。这是谁叫我们做的呢?是自己愿意投入污泥,而使自己沉没不能出离。一位有智慧者,观察到眷属与房舍的过患,因此能成为出离三界的罗汉圣者。
释义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持咒、拜佛都是这念心,但这念心每个人不同,譬如两个同样有善根的人,一位选择出家,一位选择在家,他们两人过去的善根虽相同,但最后在佛法的修学上,无论是戒定慧的自利或利他的功德,这两人会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的心会有所系缚,如妻、儿、房地产等,这系缚耗损了他很多的精神体力,故在家人持大悲咒一百遍,可能比不上出家人持七遍,因为出家众的心系缚少,所以他的心堪能性强,造业力也强。当然也不是说在家人一定要出家,而是内心要生出离想,使爱着淡薄,如是才能保有充沛的精神体力修学戒定慧,因为修学戒定慧是靠那念心,不是身体能拜佛,口中能念佛,而是靠明了的心性来修善业,若明了的心性被系缚太深,耗损太多的精神体力在爱着上,则难以修行成就功德。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消文 前面讲过种种的爱欲,如财、色、名、眷属、房地产,或有些人喜欢写毛笔字,或有种种的爱好,这都是爱欲。爱欲烦恼的所缘境虽众多,但最严重的是对男女美色的爱欲;在所有的贪爱之中,色欲的力量最为强大。还好我们对美色的贪爱只有一个,假设有第二个如同对色欲的贪爱,则普天下之人,没有一人能成就圣道。
释义 前面的思惑虽众多,但在对治过程中,重者先治,譬如治病,重病先治。我们对调伏烦恼亦复如是,对粗重烦恼要先对治。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消文 若经常放纵对男女欲望的爱欲,这有如拿着火把在逆风中而行,结果火就会烧到自己的手。
释义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批注深妙,他说风是真如本性,手是自利利他的方便之手。爱欲烦恼本身是违背真如佛性,所以它对我们的功德会有所损害。天台智者大师对修止观很强调一个观念:虽然我们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的本性中,善不可得,恶也不可得,但智者大师说,修假观时要注意观察,善法与本性相随顺,恶法与本性却互相违背,互相排斥,也就是说,以这念心来造善,这才正常;若以这念心造恶,这是不正常。譬如洗衣机的功能是设计用来洗衣服,但因操作错误,未能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就无法洗衣服。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若造善法,心对善法是欢喜接受的;若造恶业,心不能安定,所谓「弟子心不安」,因为真如本性不同意如此的造作。若造恶法,则与本性互相排斥,所以说「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消文 前一章说明在欲望之中,最重的是男女的淫欲,而且强调欲望是违背佛性,应该加以对治,这一段是说明如何对治。天神是欲界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天神在佛即将成道时,把他的女儿献给佛陀,他的动机是不怀好意,想要破坏佛陀那念戒定慧的清净心。释迦太子身为一个修行人,在遇到染污境界时,他内心会启动观照力,佛陀对天女如何观照呢?「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一般人观察美色,皆是被外面一层皮所迷惑颠倒,但佛陀会以理性来观察。若把漂亮的皮与肉都剥开来,见到「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里面含藏众多污秽之物,没有一样是干净的,「尔来何为?」这臭秽之物对我有何作用?「去,吾不用。」我根本不需要这臭秽之物,我要受用的是内心所散发出来的戒定慧法乐。这时天神对佛陀更加恭敬,请问圣道的旨意,佛陀为他解说四圣谛法门,天神就证得初果须陀洹。
释义 这段经文说明以不净观对治美色的颠倒。面对染污境界时,我们不是要关闭六根,眼睛不见,耳朵不闻,这样并不能对治烦恼,烦恼仍然存在。烦恼的消灭是来自于内心的观照力,由观照力启动戒定的调伏力,如是才能消灭烦恼。
到目前这一章为止,讲了几个中道观的重点。当我们从假入空时,「观灵觉,即菩提」,我们要相信,经由「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观照,把我们的生灭变异心,回归到生命的原点;佛陀万德庄严的心,也回归到原点,这时两者的心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从假入空观,增长我们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我们的安住处。但当我们从空出假,见到个体的生命,这时有两个重点须注意:
(一)苦乐的差别:若随顺烦恼所带动的罪业,会带给我们痛苦;若随顺戒定慧所成就的功德,则带给我们个体生命的安乐。
(二)真妄的差别:烦恼与罪业是违背佛性,它是虚妄的,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烦恼罪业的,它是虚妄的熏习而有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随顺本性,是真实的功德,真实能破除虚妄。
从假观中,我们应该得到以上两种的认知,这在对治烦恼上是很重要的观念。今天我们若能遵循祖师的一些重要概念,汲取先圣先贤的经验,接受并建立这些概念,这对自己的成佛之道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佛陀宣说佛法的原因。所以若能记住先圣先贤的重要经验,自己虽与别人同样修学戒定慧,但你的修学会比别人更加殊胜,因为你能吸收前人的经验。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