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說,見道者,這念心能契證聖道。但凡夫的修學聖道,心中夾帶了煩惱障、業障、報障,在起初修學時,心中有一些邪惡的功能,也栽培一些戒定慧的正念功能,內心是染淨相依。雜染法與清淨法之間的關系,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凡夫在未修成戒定慧之前,內心是一片黑暗,貪瞋癡的無明有如暗室;在開始熏修戒定慧後,黑暗的四周出現了光明,于是光明就除去了黑暗,也就是說,黑暗不能破壞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學道見真谛理亦複如是,若能成就聖道,無明就滅除,戒定慧五分法身的功德就常存于心中,放大光明。
釋義 藕益大師說,在修學佛法轉染成淨的過程中,若要建立初步信心,心中要知道「妄想無性」,我們所對治的妄想是虛妄的,它沒有真實體性,它是可對治的。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講五時八教,他很強調「妄想無性」的觀念。他說佛陀講了五時又講了八教這麼多的經典,這是什麼道理呢?「良由衆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衆生的根基不一,所以對治法門也有所不同。衆生根基不一主要是指妄想不同,如一百個衆生中,每一個人心中的妄想都不相同,因爲妄想是由境界的熏習所産生,而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中,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不同,有些人過去生命大部分在天上待過,他在欲界天所熏習的妄想就與他人不同;有些人大部分的生命是在叁惡道,他在叁惡道環境所熏習的妄想也會不同;有些人過去生命大部分處在色界、無色界的禅定叁昧樂中,所以他在那種環境所熏習的妄想也不同。既然所對治的妄想不同,能對治的法門也就有所差異,所以佛陀說法時,以一佛乘分別說出種種的差別法門。
《阿含經》曾說有一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後與比丘們修四念處、修苦行,修行很長一段時間,卻都不能成就聖道。大智慧的佛陀對阿難尊者說,你帶這個比丘去向國王借皇宮住,比丘住皇宮七天後,他就從初果、二果、叁果而證四果阿羅漢。佛陀說:「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有些人在苦行環境中能刺激他的道心,有些人在安樂環境中能幫助他修戒定慧,所以妄想沒有自性,妄想若有自性,則消滅妄想的方法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妄想若有真實性,則成佛只有一個方法,其它方法都是錯誤的。因爲內心的妄想是不真實,是自己所捏造出來的,每一個人捏造妄想的過程千變萬化,所以沒有兩個人所需要對治的方法是完全相同,原則雖然一樣,但枝末的方法則有所不同。
這一章要我們建立信心,光明必定能破除黑暗。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我們會起一些煩惱,在煩惱生起一段時間後,我們開始提起正念,或念佛、持咒,一方面也配合我們的觀照。當正念一提起,無論煩惱已活動多久,煩惱馬上被調伏,由此可知,煩惱是虛妄的,而戒定慧是隨順佛性,是一種真實的功德,真實能破除虛妄。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也提到這個觀念,他說一個人在無量劫的流轉中,累積衆多殺盜淫妄的業力,爲什麼在臨命終時,念阿彌陀佛十聲就能帶業往生呢?十聲的佛號是如此的短暫,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是無始劫來的長久,短暫的十念佛號怎能滅除這麼衆多的罪業呢?昙鸾大師說,因爲過去造罪業時所依止的是虛妄心,而念佛時所依止的是真實心,真實能破除虛妄。猶如房子已經黑暗了叁千年,但要使它恢複光明不用花叁千年,「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只要一瞬間打開光明,即能破除黑暗。我們承認自己心中有衆多的煩惱,但這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成就心中的正念,我們不怕有煩惱,有如不怕黑暗,怕的是沒有光明。所以本章說「明來暗謝」,光明能破除黑暗,邪不勝正。若邪不勝正,爲什麼會有煩惱呢?因爲自己不願意提起正念,所以有煩惱;若願意修學正念,就不會有煩惱。有如房子爲什麼會黑暗呢?因爲你不肯打開光明的燈。光明確實能破除黑暗,但關鍵點在于你要啓動光明。這一章先建立修學佛法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以下一章說明智慧的內涵。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消文 佛陀對所修學的法門做一個總結,什麼是佛法修學的內涵呢?簡單的說,「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佛法的修學是靠身口意而成就,身口意中先講意業—念,心中的明了心識應該如何修呢?「念無念念」,這念心的觀照修學有兩個重點:
(一)無念:這念心有時對有相的生滅法,産生疲厭的感覺,也就是對業力所變現的色受想行識,感到其變化無常而産生厭倦,這時就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以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觀照我們的身心世界,這念心就會有所轉變,就能把這些生滅變異的個體生命,帶到不生不滅的平等法界中,這平等法界超越時空界限,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東西南北的差別,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也是大安樂處。在這整體生命的真如法界中,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是離諸對待的境界。
(二)念:前面離諸對待的無念境界雖然很好,但我們也要面對現實,在空觀中不能待太久,偶爾「從空出假」,啓動假觀,這時我們的心又會有變化,當從空性的平等法界中出來,面對有善、惡、好、壞的對待境界,也就是回到個體生命,如我們是個人,有人的外表形狀,有人的感受、思想,這時又回到「念」的境界,這是「從空出假」,在假觀中,我們要善知取舍,有些是功德相,有些是過失相,對過失相要放棄,對功德相要追求,所以在假觀的修學中,我們是有所取舍的。
我們這念心有時入空觀,離諸對待;有時入假觀,善知取舍,斷惡修善,如是就能趨吉避凶。所以佛法的修學中,這念心有這兩種修學的方法。以上是心念止觀的修學。
「行無行行」,行是身體的造作,身體的造作也要遵守兩個原則:
(一)無行:無行偏重斷惡。
(二)行:行是偏重修善。身體的造作也要合乎中道,有所爲、有所不爲。譬如殺、盜、淫、妄的惡行,應該以無行法對治,不要造作。對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應該鼓勵多行。以上是身業的修行原則。
「言無言言」,口業的講話原則也有二:
(一)無言:對想要造作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的口業,要以無言來對治,默然不語。
(二)言:我們應該講真實語、柔軟語,鼓勵自己多講這些清淨的言辭。
以上「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說明修學大乘佛法的身口意,須合乎「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中道。最後總結:「修無修修。」什麼叫做修?對所觀察的境界能數數熏習。前面心念、身業、口業的修學,我們要不斷的熏習,使它由生轉熟。佛法的修學,若想在身、口、意産生強大的力量,必須要能熟練,若能熟練,身、口、意的操作才能順暢;若不熟練,身、口、意在操作時,煩惱就會障礙你。實際上煩惱並不能障礙正法,但因正法力量薄弱,所以就受障礙。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念、行、言」的修學,使光明力量漸增長廣大。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對于這「非空非有」,遠離二邊的中道思想,若能覺悟,則「全妄即真」,整個人事的因緣都是修行的處所,無論見到冤家或親屬,只要合乎「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的中道原則,這都是積功累德的處所,使自己不斷的接近「道」;若不能遵守中道原則,只一味的隨順情緒,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則所有境界「全真即妄」,無論遇到任何境界,皆是障道的因緣。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中道的真理不是言辭所能譬喻,言辭雖然是概念的道路,心的分別活動要假借名言的道路,但中道實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難以言語表達,也不會被因緣所生法所局限。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若對中道「不偏空、不著有」的道理,認知上有絲毫差池,果證上的修持就會有不同的差異;起初對道理的認知有點偏差,到最後就愈差愈多。所以修學大乘佛法,須注意自己的宗見,所依止的道理是否正確圓滿,這是很重要的。
釋義 古代的修禅者爲了成就圓滿的宗見,他們出家後到處參訪,遍尋善知識。唐朝的懷讓禅師親近六祖大師,他雖是禅師,但也曾修習唯識及天臺,具有教理的基礎。他見六祖大師,六祖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他答不出來。六祖是問他的根源,如問凡夫是從什麼地方來?簡單的說,凡夫是從無明妄想中來。凡夫爲什麼有現在的身心世界呢?會有這種感受思想呢?這是自己前生打妄想而來,自己起妄想而去造作,造作後有了業力,業力就召感身心世界的果報。來生又會有什麼果報呢?今生打的妄想就影響來生的果報。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無明妄想即是心動,心動即會造作業力,「行緣識」,業力就熏習阿賴耶識,「識緣名色」,阿賴耶識就創造名色,如此就有了身心世界,所以凡夫是從妄想中來。但修行人則不同,修行人的功德是從真理中來。所以十二因緣是流轉門,但還滅門的最初是真理,由真如理而發動行,由行而帶動五分法身的功德。所以六祖大師是問懷讓禅師:你平常的持戒修定修慧,是依止何種真理修行?廣大行是依止何種宗見而發動?他答不出來。但古人有謙卑心,于是他依止六祖大師,修學六年,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後來他就知道這道理。六祖大師再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他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自己心中所依止的中道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不能解釋的。若不能解釋,怎知這是否正確呢?六祖大師再問:「還可修證否?」他答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說:「只此染汙不得,即是叁世諸佛之所護念。」這是說修行時所依止的宗見有二:
(一)體性上:染汙即不得,當「從假入空」,回到自己本來的家,你那清淨本然的心性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不能染汙的,無論起煩惱造罪業,它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所以說「染汙不得」。
(二)作用上:修證即不無,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是絲毫不爽。以上「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即合乎中道,這也就是本章所說:「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的中道思想。中道實相是一種理想,但在修行過程中,需有一些方便。譬如你在這段期間,心比較躁動,則可加強空觀,因爲心已經太攀緣了,若再修假觀,則心更加躁動。若心太沈悶時,這時要讀誦《華嚴經》、《法華經》,觀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生起好樂心。所以中道是我們的目標,但在調和其心時,自己要善知方便,心若太高亢,多修空觀,特別是初學者,需要多修空觀以調伏煩惱;老參有時在空觀修久後,對一切法沒有感受,對雜染法沒有感覺,對清淨法也沒有感覺,這是一個危機,這時要讀誦有相的經典,如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從有相觀中再帶動菩提心,這是修習中道時的善調其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