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九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九)

  

淨界法師講述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十面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本經正宗分共有四十二章,第一、第二章是正道法門,其余的四十章是助道法門。正道法門的修學重點有二:一是甚深見,一是廣大行,這兩個重點也是修學大乘佛法所必須成就的兩種功德。在我們的成佛之道,所要成就的功德有二:

  

(一)雲何應住:我們在生命的流轉中,若要成就佛道,首先要找到安住處安住下來。我們在叁界的流轉果報,主要是受業力的影響,業力是一種生滅性,所以業力所變現的果報也是剎那生滅。無論是一期生命的變化,或剎那生命的變化,基本上我們的生命是不安穩性的,「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應該在生滅變異的生命中,找一個安穩的住處安住下來,所以修行人應透過甚深見的智慧觀照,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經由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觀察剎那變化的生命,如是我們就能從生滅變異的個體生命,轉成不生不滅寂靜的整體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安住處。所以甚深見在天臺宗是「從假入空」,禅宗則稱爲「把心帶回家」,我們在生滅變異的果報流轉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安穩的家,這也是自己的歇腳處。以上是以甚深見的觀照,成就「雲何應住」的功德。

  

(二)雲何降伏其心:這也就是廣大行。我們從空性的寂靜處出來,「從空出假」,從無相真如的家出來,再次面對自己的個體生命,見到自己的男人色身,或女人的色身,內心有衆多的受、想、行、識,有種種的感受與思想。我們從個體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中,開始斷惡修善,使自己能離苦得樂,這是持戒修定的廣大行,如是調伏轉變自己的身心,成就「雲何降伏其心」的功德。所以從本經中,我們知道修行的重點,首先從生滅變化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安穩處所;其次,依止這安穩的處所,開展出生命的規劃,改造自己的生命,以上是本經的修行重點。在助道法門中共有四十章,前面的十五章,主要是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叁種善法,成就世間的功德。這第十六章及以後的幾個篇章,是修習出離心及空正見,成就出世間的功德。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消文 本章舍愛得道,說明若想要成就出世聖道,必須棄舍世俗的愛欲。這共分爲叁小段,第一段佛陀是以譬喻作說明:一個修行人很努力修習戒定慧,但他內心有五欲的愛著,這愛欲是指對世俗「財色名」的貪著,因爲沒有善加調伏愛欲心,致使在他寂靜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起擾動,所以雖修戒定慧,只成就了人天的果報,不能成就出世的聖道,因爲他內心的愛欲尚未調伏。爲什麼愛欲會障礙聖道呢?「譬如澄水,致手攪之。」這修行人因持戒修定,所以遠離一些雜染的因緣,有如本來是有汙垢的水,但水放久後,汙垢就沈澱水底下,水因此變得清澈。但「致手攪之」,他有時候用手攪動水,于是底部的汙泥又活動起來而染汙了水。水被汙染後,很多人來到水的前面,但再也見不到人的影像,水的觀照顯現影像能力已經喪失了,這是因爲水受到手的攪動而産生汙垢,汙垢就蒙蔽了水的觀照力,這手的攪動是指對「財色名」愛取煩惱的活動。

  

第二段是合法。「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一個修行人雖持戒修定,但因他對世俗愛欲的煩惱,未善加調伏,所以他寂靜的心,隨順愛欲活動而起擾動,故難以成就出世的聖道。

  

最後總結。「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佛陀勸修行人,修習戒定慧雖是積集善業,但重點在于調伏愛欲煩惱,若能除去愛欲煩惱的汙垢,才能成就出世的聖道。

  

釋義 佛法認爲不論是世間果報或出世間果報,皆是假借因緣所生。這因緣所生法的因緣主要有二:

  

(一)業力:所造的是善業或惡業。

  

(二)愛取:業力要得果報必須有愛取的滋潤。在十二因緣中,講到雜染果報的生起—愛緣取、取緣有,「有」是善業種子或罪業種子,但這種子還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因爲它還沒有成熟,什麼樣的種子才能成熟呢?若心中對叁界的可樂果報有愛取的煩惱,這愛取心就會使善業、惡業的種子,轉成能召感果報的成熟種子。如土地上有很多的種子,但只有種子並不能開花結果,一定要有水的滋潤,才能使種子發芽,生長枝葉花果。

  

所以我們在叁界的果報,主要是因有生死的業力;其次,是因有愛欲煩惱的滋潤。所以若未能調伏愛欲煩惱,則使我們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善法,變成了人天的安樂果報,無法成就出世聖道。所以在修習出世聖道的過程中,我們所要對治的是愛欲煩惱。

  

在修習聖道中,我們有時看聲聞法,有時看大乘法,在大乘法中,有些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維摩诘經》中曾講到不二法門,所謂的染淨不二。有一天魔王帶著宮女,想要幹擾一位住茅篷比丘的修行。維摩诘居士知道後,他以神通力阻止這件事,又以大威德力把這些宮女帶回家中教育她們。居士問宮女,平時在天宮做什麼事?宮女答說:「我們整天唱歌跳舞,生活過得很快樂。」居士教化她們說,妳們這些愛取煩惱的所緣境,是世俗的五欲境界,這種境界的樂受有很多的過失,「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時安樂住。」若以愛著心貪求世俗的五欲,這種五欲雖有樂受,但這樂受夾雜了煩惱,而貪、瞋煩惱的活動會破壞安樂。其次,煩惱的相續增長,會使你付諸行動,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罪業會召感當來的苦果,所以對叁界的愛著所産生的樂受,基本上在快樂的過程中,也帶動未來痛苦的因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天上的宮女說,我們習慣追求快樂的感受,若要放棄快樂的感受,我們該怎麼修呢?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呢?居士答說,一個人追求快樂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快樂,妳們有另一個選擇,可以修學大乘法樂。什麼是大乘法樂呢?若發菩提心,思惟諸佛菩薩甚深功德,生起好樂追求的愛欲,這也是一種快樂。發菩提心後,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波羅蜜,修習這些善法,內心也會出現樂受。譬如你到大殿拜佛,拜佛後靜坐,此時身心在寂靜中也會出現樂受,這樂受與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相應,這種樂受沒有過失。所以一個人對生命有所愛著,有所希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你的所緣境要正確,不能有所顛倒。小乘教法對心的愛欲功能是完全加以消滅,是滅色取空,對一切法不受,他們的心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生死的雜染果報不生好樂,對諸佛菩薩的清淨功德也不生好樂。所以《維摩诘經》說,小乘學者發菩提心比生死凡夫還困難,因爲他們把發無上菩提心的愛欲也消滅了。身爲生死凡夫,對愛著世俗的五欲,應該加以呵責,但自己也要知道,所對治的是與五欲相應的愛欲,這要以「轉識成智」的方式,把愛欲轉成對大乘佛法功德的希求,而不是把它消滅掉。所以調伏愛欲時,要用轉智而不是斷智,否則錯損菩提後,在成佛之道上,以後還是要啓動對無上菩提的希求,你得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努力。

  

若修淨土者,淨土法門的重點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果只是厭離娑婆,不欣求極樂,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創造的依正莊嚴,不生好樂,你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爲缺乏感應道交的因緣。所以藕益大師的開示中,他呵責明朝修禅宗者是偏空闇證,內心就只安住在空性,對極樂世界所成就依正莊嚴的假名、假相、假用,不生好樂。藕益大師說,身爲生死凡夫,起初修學偏重修空觀以調伏見思煩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空觀出來時,要觀察假觀,自己要面對個體生命的現實,對十法界的因果要做抉擇,抉擇出娑婆世界是雜染的因緣,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因緣,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這一章要我們能調伏愛欲,所謂的調伏是我們應該追求大乘的法樂,因大乘的法樂沒有過失,而世俗的愛欲有過失,故應放棄,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前一章講到愛欲的轉換,因爲我們習慣在世俗財色名食睡的境界産生愛欲,如何把世俗的愛欲轉成對大乘佛法的愛欲,這要靠智慧的抉擇。在修智慧中,我們由雜染的因緣轉成清淨因緣,這先要建立大乘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