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八)
淨界法師講述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九面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陀在這一章共舉出二十種困難事情,以勸勉我們修學。一般人的生命沒有目標,一天過一天,做事遇到困難就放棄了。這段經文的「難」是有主動的正面意義,所謂的「難能可貴」,也就是說,以下的二十種事情的確是困難,因爲它違背凡夫的習氣,而在困難中能成就,這種功德尤爲殊勝,故以這「難能可貴」的因緣,勸勉我們努力行之,所以佛陀這裏所說的「難」,有勸修的涵義。
佛言:「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消文 藕益大師說,這二十種困難因緣是後後超勝前前,後面功德超越前面的功德。這二十種難可分爲叁大科,第一科約修善,第二科約斷惡,第叁科約度衆生。在菩薩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廣大行中,有二十種難能可貴的功德應該要去成就:
貧窮布施難:生長在生活資具貧困環境的人,他又能修學布施,這樣的功德特別難能可貴,因爲他的布施直接影響到他的生存。也就是說,有財富的人能布施很多錢財,功德不一定大,因爲所布施的錢財不會影響到生活的相續。但貧窮人即使是少許的布施,這會直接影響到生命的生存,所以貧窮人少許的布施,所得到的福報特別廣大,因爲他的布施心力特別強,所以貧窮人能修學布施,功德尤爲殊勝。
豪貴學道難:這是生起出離心。富豪尊貴的人,若能生起修學聖道的道心,這也是特別尊貴。豪貴的因緣使人忙碌,在忙碌中很難修學佛法,所以在複雜的人事因緣中能放得下,生起出離心,這道心比一般人堅強,所以功德也特別殊勝。
棄命必死難:這是講到精進心。一個人所珍視的是自己的生命,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譬如持戒過午不食,或持其它的戒法,因而威脅到自己的生命,仍能堅持所受持的法乃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功德也特別殊勝。藕益大師說,一個人會棄命必死,他內心應該有明確的皈依處,才能有這種力量,因爲凡夫都是以生命爲皈依處,現在他有另一個皈依處,所以才能夠放棄生命。譬如中國的聖人孟子說:「生命是我所珍貴,仁義也是我所珍貴,假如這二者不能兼得,必定要選擇一樣,我甯可放棄生命而追求仁義。」這就是孟子的名言—舍生取義。爲什麼他願意放棄生命而追求仁義呢?因爲他認爲仁義比生命更珍貴,所以一個人能棄命必死,他內心中應該有高超的見地,才能做到別人之所不能。
得睹佛經難:這是說明智慧心。我們在十方世界的無量因緣中,「十方世界無量覺中,妙法明旨不可得而聞也。」在無量衆生中,我們能得到人身,又能遇到佛法,這也是特別的尊貴,因爲不能遇到佛法就不能開啓智慧,若不能開啓智慧,生命只能跟著感覺走,只能根據數十年的經驗來判斷生命的取舍,而不能吸取十方諸佛菩薩的高超智慧,這樣的生命實在非常遺憾。所以能得睹佛經,直接吸收先聖先賢的智慧,這件事特別尊貴。
生值佛世難: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生于佛前佛後,若能生長在佛世,得到佛陀的親自教化,這更是特別的尊貴。有些人對淨土法門有誤解,他們誤認爲修淨土是爲追求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鋪地等美妙的莊嚴,雖然這是莊嚴的境界,但並不是重點,求往生淨土主要是爲了見佛聞法,因爲留在娑婆世界,根本不可能見到佛陀,只能見到佛像,若要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那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求生淨土是爲了親近阿彌陀佛,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若生長在有佛住世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前面是約修善,以下約斷惡來說。
忍色忍欲難:這是斷除貪欲。若遇到男女的美色,或各種美好財富資具境界現前,自心能安忍不動,這件事也是特別尊貴。
見好不求難:這也是斷除貪欲。若見到種種的利養好處,本來是可以非理的得到,但內心能守住本分,不起非分之想,這件事也是特別尊貴。這裏對貪欲的對治,能「忍色忍欲,見好不求」,是因爲內心有觀照力,能了知五欲的過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與佛法的功德莊嚴是不同的,有福報力的人追求五欲,他雖然能得到這五欲,但一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雖有福報享受五欲,但也會在享受五欲的快樂中,造作煩惱,造作罪業,有如美食夾雜毒藥,吃下美食時,也同樣吃下毒藥,來生就會因爲享受這五欲的快樂,而付出刀山油鍋的代價。若能如此觀照,就能把貪求五欲的心,轉成希求佛法的功德,在佛法中修學持戒、布施、拜佛,心中也能産生快樂,而這種快樂沒有過失。所以同樣是樂受,當然要選擇沒有過失的樂受。所以這裏的安忍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而善知取舍,這忍不是勉強的忍,強忍是不能持久的。
被辱不瞋難:這是瞋心的調伏。若被他人非理的羞辱,內心不起瞋心,這也特別的尊貴。藕益大師以觀察「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秧」,來對治瞋心,觀察自己之所以會被羞辱,是因爲內心中累積了某種罪業,當這罪業遇到因緣成熟時,就會被釋放出來,因此在被羞辱的過程中,這是在折損罪業,如是作「隨緣消舊業想」,就能調伏心中的瞋心。總之,我們在斷惡時,無論是在調伏貪心或瞋心,都要有理性的觀照現前,以理性來疏導自己的情緒,所以觀照力是很重要的。
有勢不臨難:這也是瞋心的調伏。如自己是道場的大執事,雖有勢力來壓迫別人,但待人處事是依止謙卑而不是依止勢力,這件事也是特別尊貴。因爲有力量能仗勢欺人,但自己並不這樣做,這是內心有慈悲心。
觸事無心難:這是無癡,這無癡是根本無分別智,這種智慧在複雜的人事因緣中,能消除自己的得失心。若在佛堂打坐,沒有人事因緣的幹擾而安住在無心,這並不尊貴。在曆緣對境時,能觀察一切的人事因緣是無常、無我,而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中,這件事就特別的尊貴。
廣學博究難:這也是無癡,這無癡是後得有分別智。若能廣泛學習,又能會歸一念心性,做深入的思惟觀察,這樣的修學佛法是特別尊貴。
除滅我慢難:這是調伏慢心。慢心是「恃己所長,高舉爲性。」一般初學者沒有什麼資糧,不容易起憍慢心。若是精進用功者,如有布施、持戒、禅定等資糧,他有了這些資糧後,又沒有修我空觀,他就仗恃這資糧而高舉自我,這就是我慢,認爲自己在世間上是特別的尊貴。當我慢心生起時,「謙受益,滿招損」,他的福報就會開始受折損。所以一個人要保持福德智慧資糧,隨著生命的增長而不斷的進步,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謙卑,把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這對自己永遠有好處,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才會在各種因緣中,不斷的增長進步,所以說「謙受益」。
不輕未學難:這也是調伏慢心。對于未學的初學者,不要輕視他。
藕益大師說,有四種因緣不可輕視:
(一)火雖小不可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火雖小不可輕視。
(二)龍雖小不可輕:龍長大後,可造成廣大水災。
(叁)王子雖小不可輕:因爲他是王子,有一天會繼承王位,做大國王,他有大自在威勢力。
(四)沙彌雖小不可輕:僧團裏的沙彌、沙彌尼,現在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資糧,但他(她)只要不放棄努力,不退失道心,總有一天會成爲大和尚、大和尚尼,住持一方,廣度衆生,所以沙彌雖小也是不可輕視。以上四種的眼前因緣並不殊勝,但皆有潛力,故不可輕視。
心行平等難:這是調伏我見。在差別的人我因緣中,心能保持平等,不認爲自己特別高貴。
不說是非難:這是調伏法見。對唯識、天臺、中觀等各種法義的差別相,能融通會歸一念心性,這也是特別的尊貴。到這一段爲止是滅惡,以下說明度衆生。
會善知識難:會是如法的親近,能親近善知識也是特別尊貴。藕益大師說,一個人的是非情見不忘,決不能如法親近善知識,智者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