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七▪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從自己這念心的起心動念,就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水流,過去是造了什麼業,現在是怎樣的情況,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相貌。所以觀察現前這念心性,就能知道自己生命水流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相貌,這就是智者大師所說的假觀。

  

(叁)中觀:當無相的空觀與有相的假觀,達成平衡,也就是整體生命的空觀,與個體生命的假觀,能達到平等不二,空有雙照,空有無礙,這即安立爲中觀。所以中觀事實上並沒有自體,它是取空假二觀的平衡而安立的。

  

智者大師說,若能用空、假、中叁觀來觀心,則能通達一切佛法,因爲佛法的目的即是解釋生命的現象,告訴你生命是何種相貌,也告訴你如何使生命離苦得樂,趨吉避凶,而這一切的因緣都必須以觀心爲基礎。所以本章的「返本會道」,告訴我們雖修學種種的教法,我們應該觀照生命的根源,如此才能契會般若之道,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章 喜施獲福

  

前面一章說明修習般若智慧的方法,這一章解釋應以什麼心態來修習福報。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消文 佛陀開示說,我們或眼見或耳聞他人修布施,因爲布施能使我們趨向安樂,所以它也是道。《瑜伽師地論》說布施有叁種:

  

(一)財施:「以諸資財,濟助貧窮,是名財施。」

  

(二)法施:「弘揚佛法,開人智慧,是名法施。」這是以佛法來開啓衆生的光明智慧。

  

(叁)無畏施:「于諸災難中,拔其憂苦,是名無畏施。」當有人遇到災難,心中恐怖憂苦,若能以善巧方便加以安慰開導,這是無畏施。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講到,以上叁種布施中,財施與無畏施是方便,法施爲正修。若見到有人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內心能「助之歡喜」,以身業的幫助、口業的贊歎或意業的隨喜,使布施的人生歡喜心,而對布施更加生起信心,則幫助別人布施的人,得福甚大。這是佛陀勸勉我們見他人修福報時,應該以隨喜贊歎的心情來幫助他,因爲這樣自己也能得到廣大的福報。

  

有一位佛弟子問說:「此福盡乎?」藕益大師解釋「盡」是折損的意思。一般人的思考認爲,若功德是一個人所做,則功德全歸此人所有,現在有十個人隨喜幫助做這功德,那麼這功德就會平均分配給十個人,因此福報豈不是受折損,比不上一個人做時來得大?這沙門是以有所得的分割心情,看待修習福報。佛陀對一個人修福與十個人修福的因緣,他以譬喻作說明:有一光明的火把,佛法講到光明是指善業,善業是一種光明相。這火把本來只有一個光明相,但有很多人拿衆多火把來分取它的火,火能「熟食除冥」,積集善業有兩種殊勝的功德:一是除冥,能破除煩惱障、業障、報障等叁障;二是熟食,能成就聖道的安樂,所以修習善業能滅惡生善。這樣的「熟食除冥,此炬如故」,雖然有數百千人來分取火的光明,但這火把的光明不但沒有減少,反而由一個光明變成數百個光明,輾轉增勝。修福報的道理亦複如是,一個人修福,或數百人修福,愈多人修福,福報愈大。

  

釋義 藕益大師在這段經文的注解中,提到經典上有一個公案:過去有兩個人到山中采花,其中一個人把所采的花,獨自拿去供佛;另外一個人生起大悲心,他把所采的花,分散給所有的朋友,然後帶他們一起去供佛。有人問彌勒菩薩:「這兩個人有不同的造作業力,他們供佛的福報,有何不同?」彌勒菩薩答說:「獨自拿花供佛的人,以後成就辟支佛果;另外一位把花分給其它衆生,以隨喜廣大的心供佛,這個人以後成就無上菩提。」藕益大師說,我們修習福德亦複如是,所謂「諸法無性,境隨心轉。心爲菩提,一切法即菩提;心爲名利,一切法趨名利。」我們修習福德時,福德本身沒有自性,所謂的「諸法無性」,無論是修布施或持戒,這法門對自己産生什麼功能,這是不決定的。若不決定,到底是由誰決定呢?「境隨心轉」,依止什麼樣的心態來修習善業,才是決定善業産生什麼力量的關鍵。如果以但求自身解脫的心情來修善,那麼這善業所産生的力量,是成就二乘的偏空涅槃;若依止無上菩提心修善,這善業能成就萬德莊嚴的功德。所以造作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個善法對自己能産生什麼影響,法的本身不能決定,而是由能造作的心決定這個法的功能。這裏經文告訴我們,修習福報要注意自己的心態,不同的存心所修習的功德,就會有所差異。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消文 這一章與前一章同樣說明修習福德資糧的方法,但前一章偏重自心而說,心的差別功能能帶動不同的功德相貌;這一章是約境來說,修習福德時所面對的所緣境不同,會産生不同的功德,這是約境來安立福德的大小。

  

佛陀開示說:若施舍飲食給惡人,惡人是邪見暴惡之人,這種人沒有受佛法的熏習,他的內心是迷惑顛倒,心隨境轉,完全隨順情緒做事。施舍飲食給惡人,不如施食給善人,善人是修習十善法之人,他雖然也是有情緒的凡夫,但能遵守十善業,以十善業自我調伏。善人對衆生所産生的利益遠勝于惡人,所以用飲食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

  

供養一個修十善業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者。這裏是說明修善與持戒的差別,古德提到有兩個重要的差別,持戒有兩點是不共于修善:

  

(一)叁皈依的差別:一般的慈善事業,並沒有與皈依佛、法、僧叁寶相應,所以善業雖成就了安樂的果報,但他的生命並沒有解脫的因緣。若奉持戒法,有皈依叁寶的心情,在持戒的善業成就以後,他生生世世能投生于有叁寶住世的地方,繼續栽培善根,直到成就解脫爲止,所以持戒有解脫的因緣,因它有叁皈依。

  

(二)誓願的差別:持戒者的心中有誓願,一般人修行善法,心中沒有誓願,譬如在菜市場見到悲憫的衆生,于是起善心救這些刀下的衆生,但回家後,這善心就消失了。一位持戒者,他內心有戒體,不論境界是否現前,他的心中時時提醒自己斷惡、修善、度衆生,心中能如理隨順戒體,産生防非止惡的功能。因爲他的心有清淨的誓願,造善業時力量強,所以持五戒者的功德,超過一千個修十善業者,因他心中有強大的誓願;其次,他所修的善法能回歸到叁寶的功德而成就解脫,這是一般作慈善事業者所不能比的。

  

持五戒的衆生,雖能斷除身口的惡業,但心中仍是有漏顛倒的,所以他還不如初果的須陀洹,因須陀洹有我空的智慧能調伏心中的我執,內心有無漏清淨定慧的莊嚴,所以供養一個須陀洹的功德,超越供養一萬個持五戒者的功德。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二果聖人斯陀含,他不但能斷除我見,而且能斷除欲界六品的思惑。一個有煩惱的人,他所發揮心的功能就會受障礙,斯陀含能消滅我見,又能消滅煩惱,所以他的住世功德超越一百萬個初果須陀洹。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叁果聖人已斷除欲界九品思惑,消滅了欲界所有煩惱,只剩下對色界、無色界叁昧的貪愛未斷除,因此他的功德超過一千萬個斯陀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阿羅漢是無生,他不再召感叁界的生死,所以功德超過一億個阿那含。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辟支佛與阿羅漢都是無生,但辟支佛觀照我空的智慧更加深入,因爲阿羅漢只斷煩惱的現行,辟支佛更斷除煩惱的習氣,他破除更多的障礙,所産生利他的功能又增加,所以供養一個辟支佛的功德,超過供養十億個阿羅漢的功德。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辟支佛的大悲心還不夠廣大,他度化衆生以後就入涅槃,所以供養一百億辟支佛的功德,比不上供養一個應化身的叁世諸佛,因爲諸佛能弘揚佛法,廣度衆生。

  

「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我們修學佛法,起初這念心是依止對叁寶的憶念,于所緣境數數憶念,然後在叁寶境界上安住而調伏自心。佛法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其實這二句話就是一句話,若能安住,即能降伏其心;由降伏其心而産生修行,最後證入,這都是因地的工夫。若能安住在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是法身佛,也就是清淨無相的真如理。應化身佛是個體生命,他是從法身佛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他的功德比不上整體生命法身佛的殊勝。

  

釋義 這段是約所布施的福田,說明功德的大小。若由曆史上來觀察,過去的有錢人比現代的富翁更加富有,如過去的大富長者,他的資財富可敵國,現代的企業家,需要很多的股東才能成就大企業。爲什麼會這樣呢?以前在正法、像法時代修善業時,容易遇到良福田,因爲田地特別肥沃,雖只施舍少許的種子,即能成就廣大的果實。在末法時代的良福田已漸少,我們很難遇到良福田,雖然有心想修善,但不知去哪裏找良福田,只能在貧瘠的田地播種,所以果報當然比較不殊勝。在修習福德時,心量廣大是一個因緣;其次,所布施的所緣境,也會影響福德的大小。

  

又最後一段:「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裏是指供養法身佛,藕益大師對此有深入的發揮,他說法身佛是無形無相,如何供養呢?如果是應身佛,你能見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一明確的所緣境,對無形無相的法身佛,如何供養呢?藕益大師說,供養法身佛是一種智慧的觀照,這不是向外供養,而是向內隨順內心的真如佛性。如天臺宗講修習圓教的真如佛性,首先是隨喜,然後讀誦、爲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個觀行方法。所以若能觀照這念分別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這樣的清淨本性中,念念的隨順歡喜,這時即是供養法身佛。藕益大師說,前面的供養是心外求法,雖然所求的是善法,也值得贊歎,但供養法身佛則是回光返照,觀照這念心的清淨本性,再念念隨喜,念念的安住,這即是供養「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因爲前面供養叁世諸佛的福德資糧,本身沒有解脫的力量,若能供養清淨的法身佛,這有解脫的功德,所以比供養一千億尊叁世諸佛的功德還殊勝。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