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从自己这念心的起心动念,就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水流,过去是造了什么业,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未来又会有怎样的相貌。所以观察现前这念心性,就能知道自己生命水流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相貌,这就是智者大师所说的假观。
(三)中观:当无相的空观与有相的假观,达成平衡,也就是整体生命的空观,与个体生命的假观,能达到平等不二,空有双照,空有无碍,这即安立为中观。所以中观事实上并没有自体,它是取空假二观的平衡而安立的。
智者大师说,若能用空、假、中三观来观心,则能通达一切佛法,因为佛法的目的即是解释生命的现象,告诉你生命是何种相貌,也告诉你如何使生命离苦得乐,趋吉避凶,而这一切的因缘都必须以观心为基础。所以本章的「返本会道」,告诉我们虽修学种种的教法,我们应该观照生命的根源,如此才能契会般若之道,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章 喜施获福
前面一章说明修习般若智慧的方法,这一章解释应以什么心态来修习福报。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消文 佛陀开示说,我们或眼见或耳闻他人修布施,因为布施能使我们趋向安乐,所以它也是道。《瑜伽师地论》说布施有三种:
(一)财施:「以诸资财,济助贫穷,是名财施。」
(二)法施:「弘扬佛法,开人智慧,是名法施。」这是以佛法来开启众生的光明智慧。
(三)无畏施:「于诸灾难中,拔其忧苦,是名无畏施。」当有人遇到灾难,心中恐怖忧苦,若能以善巧方便加以安慰开导,这是无畏施。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讲到,以上三种布施中,财施与无畏施是方便,法施为正修。若见到有人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心能「助之欢喜」,以身业的帮助、口业的赞叹或意业的随喜,使布施的人生欢喜心,而对布施更加生起信心,则帮助别人布施的人,得福甚大。这是佛陀劝勉我们见他人修福报时,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情来帮助他,因为这样自己也能得到广大的福报。
有一位佛弟子问说:「此福尽乎?」藕益大师解释「尽」是折损的意思。一般人的思考认为,若功德是一个人所做,则功德全归此人所有,现在有十个人随喜帮助做这功德,那么这功德就会平均分配给十个人,因此福报岂不是受折损,比不上一个人做时来得大?这沙门是以有所得的分割心情,看待修习福报。佛陀对一个人修福与十个人修福的因缘,他以譬喻作说明:有一光明的火把,佛法讲到光明是指善业,善业是一种光明相。这火把本来只有一个光明相,但有很多人拿众多火把来分取它的火,火能「熟食除冥」,积集善业有两种殊胜的功德:一是除冥,能破除烦恼障、业障、报障等三障;二是熟食,能成就圣道的安乐,所以修习善业能灭恶生善。这样的「熟食除冥,此炬如故」,虽然有数百千人来分取火的光明,但这火把的光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一个光明变成数百个光明,辗转增胜。修福报的道理亦复如是,一个人修福,或数百人修福,愈多人修福,福报愈大。
释义 藕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中,提到经典上有一个公案:过去有两个人到山中采花,其中一个人把所采的花,独自拿去供佛;另外一个人生起大悲心,他把所采的花,分散给所有的朋友,然后带他们一起去供佛。有人问弥勒菩萨:「这两个人有不同的造作业力,他们供佛的福报,有何不同?」弥勒菩萨答说:「独自拿花供佛的人,以后成就辟支佛果;另外一位把花分给其它众生,以随喜广大的心供佛,这个人以后成就无上菩提。」藕益大师说,我们修习福德亦复如是,所谓「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即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我们修习福德时,福德本身没有自性,所谓的「诸法无性」,无论是修布施或持戒,这法门对自己产生什么功能,这是不决定的。若不决定,到底是由谁决定呢?「境随心转」,依止什么样的心态来修习善业,才是决定善业产生什么力量的关键。如果以但求自身解脱的心情来修善,那么这善业所产生的力量,是成就二乘的偏空涅槃;若依止无上菩提心修善,这善业能成就万德庄严的功德。所以造作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善法对自己能产生什么影响,法的本身不能决定,而是由能造作的心决定这个法的功能。这里经文告诉我们,修习福报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同的存心所修习的功德,就会有所差异。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消文 这一章与前一章同样说明修习福德资粮的方法,但前一章偏重自心而说,心的差别功能能带动不同的功德相貌;这一章是约境来说,修习福德时所面对的所缘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功德,这是约境来安立福德的大小。
佛陀开示说:若施舍饮食给恶人,恶人是邪见暴恶之人,这种人没有受佛法的熏习,他的内心是迷惑颠倒,心随境转,完全随顺情绪做事。施舍饮食给恶人,不如施食给善人,善人是修习十善法之人,他虽然也是有情绪的凡夫,但能遵守十善业,以十善业自我调伏。善人对众生所产生的利益远胜于恶人,所以用饮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
供养一个修十善业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这里是说明修善与持戒的差别,古德提到有两个重要的差别,持戒有两点是不共于修善:
(一)三皈依的差别:一般的慈善事业,并没有与皈依佛、法、僧三宝相应,所以善业虽成就了安乐的果报,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解脱的因缘。若奉持戒法,有皈依三宝的心情,在持戒的善业成就以后,他生生世世能投生于有三宝住世的地方,继续栽培善根,直到成就解脱为止,所以持戒有解脱的因缘,因它有三皈依。
(二)誓愿的差别:持戒者的心中有誓愿,一般人修行善法,心中没有誓愿,譬如在菜市场见到悲悯的众生,于是起善心救这些刀下的众生,但回家后,这善心就消失了。一位持戒者,他内心有戒体,不论境界是否现前,他的心中时时提醒自己断恶、修善、度众生,心中能如理随顺戒体,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因为他的心有清净的誓愿,造善业时力量强,所以持五戒者的功德,超过一千个修十善业者,因他心中有强大的誓愿;其次,他所修的善法能回归到三宝的功德而成就解脱,这是一般作慈善事业者所不能比的。
持五戒的众生,虽能断除身口的恶业,但心中仍是有漏颠倒的,所以他还不如初果的须陀洹,因须陀洹有我空的智慧能调伏心中的我执,内心有无漏清净定慧的庄严,所以供养一个须陀洹的功德,超越供养一万个持五戒者的功德。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圣人斯陀含,他不但能断除我见,而且能断除欲界六品的思惑。一个有烦恼的人,他所发挥心的功能就会受障碍,斯陀含能消灭我见,又能消灭烦恼,所以他的住世功德超越一百万个初果须陀洹。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三果圣人已断除欲界九品思惑,消灭了欲界所有烦恼,只剩下对色界、无色界三昧的贪爱未断除,因此他的功德超过一千万个斯陀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阿罗汉是无生,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功德超过一亿个阿那含。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与阿罗汉都是无生,但辟支佛观照我空的智慧更加深入,因为阿罗汉只断烦恼的现行,辟支佛更断除烦恼的习气,他破除更多的障碍,所产生利他的功能又增加,所以供养一个辟支佛的功德,超过供养十亿个阿罗汉的功德。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辟支佛的大悲心还不够广大,他度化众生以后就入涅槃,所以供养一百亿辟支佛的功德,比不上供养一个应化身的三世诸佛,因为诸佛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我们修学佛法,起初这念心是依止对三宝的忆念,于所缘境数数忆念,然后在三宝境界上安住而调伏自心。佛法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这二句话就是一句话,若能安住,即能降伏其心;由降伏其心而产生修行,最后证入,这都是因地的工夫。若能安住在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是法身佛,也就是清净无相的真如理。应化身佛是个体生命,他是从法身佛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他的功德比不上整体生命法身佛的殊胜。
释义 这段是约所布施的福田,说明功德的大小。若由历史上来观察,过去的有钱人比现代的富翁更加富有,如过去的大富长者,他的资财富可敌国,现代的企业家,需要很多的股东才能成就大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在正法、像法时代修善业时,容易遇到良福田,因为田地特别肥沃,虽只施舍少许的种子,即能成就广大的果实。在末法时代的良福田已渐少,我们很难遇到良福田,虽然有心想修善,但不知去哪里找良福田,只能在贫瘠的田地播种,所以果报当然比较不殊胜。在修习福德时,心量广大是一个因缘;其次,所布施的所缘境,也会影响福德的大小。
又最后一段:「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里是指供养法身佛,藕益大师对此有深入的发挥,他说法身佛是无形无相,如何供养呢?如果是应身佛,你能见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一明确的所缘境,对无形无相的法身佛,如何供养呢?藕益大师说,供养法身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不是向外供养,而是向内随顺内心的真如佛性。如天台宗讲修习圆教的真如佛性,首先是随喜,然后读诵、为人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个观行方法。所以若能观照这念分别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这样的清净本性中,念念的随顺欢喜,这时即是供养法身佛。藕益大师说,前面的供养是心外求法,虽然所求的是善法,也值得赞叹,但供养法身佛则是回光返照,观照这念心的清净本性,再念念随喜,念念的安住,这即是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因为前面供养三世诸佛的福德资粮,本身没有解脱的力量,若能供养清净的法身佛,这有解脱的功德,所以比供养一千亿尊三世诸佛的功德还殊胜。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