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叁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叁)

  

  

淨界法師講述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四面

  

叁:隨文釋義:入文分叁—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今初前面講到本經的修學綱要是頓漸兼收,理事無礙。本經的修學主題有二:

  

(一)頓教法門:頓教法門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修學佛法時,我們應該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生命産生正確而不顛倒的觀照。經論上對生命的觀照主要有兩個方向:

  

(1)因緣觀:首先觀照個體的生命是「恒轉如瀑流」,個體生命是一種無量的生命,我們有過去、現前及未來的生命,生命就像是一條沒有止盡的水流,不斷的相續而變化,而這個體生命的變化因素,主要是受業力的引導,所謂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假設我們積集的是一個善業,則創造安樂尊貴的個體生命;若積集的是惡業,則召感卑賤痛苦的個體生命。我們的生命就隨順業力的累積,一次一次的相續及變化。以上是個體生命的因緣觀,或者說是世俗谛的觀察。

  

(2)真如觀:這是整體生命的觀察。個體生命是假借因緣所生,從本性上來觀察,它是畢竟空寂。若思惟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能從有相的流動生命,回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性,這樣我們在流動變化的生命中,找到了一個生命的歇腳處,也就是生命中安穩的家。以上是整體生命的勝義谛觀,是超越時空的生命觀察。

  

若能同時通達個體生命及整體生命的觀照,則已具足大乘佛法的正見。

  

(二)漸教法門:有了甚深見,就能修學廣大行。前面的甚深見是理論上的認知,我們的內心從這種顛倒的無明,轉成正確的知見,必須假借事相的修行;也就是說,這種把心帶回家的過程,必須仰仗修學戒定慧的廣大行。戒定慧的修學是在廣大的色聲香味觸法境界中,持戒修定修慧,這行門廣大無邊,所以稱爲廣大行;這樣的修學是要次第完成,故稱爲漸教法門。當我們掌握頓教的理觀,及漸教的修學,我們就知道本經的修學宗旨了。

  

甲一、序分

  

序分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說明叁寶生起的因緣,第二段再說明本經生起的因緣。首先我們看第一段。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消文 這段經文說明人世間叁寶的生起。佛法認爲一切法的生起無論是雜染法或清淨法,一定有它的因緣,叁寶的生起亦複如是。首先說明佛寶生起的因緣:身爲佛寶,主要是因佛的內心有道,道有「通達」的涵義。道主要是指六度中的般若智慧,因般若智慧能産生強大的力量,使我們從生死的此岸,而轉成涅槃的彼岸,它有通達的力量,故稱爲道。

  

釋迦牟尼佛成就聖道的因緣,《佛本行經》說,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中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他誕生後,父親淨飯王請一仙人來看相,發現他的相貌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大福德之相。仙人預言,釋迦太子的生命有二種可能性,假如他選擇在家,以他的威德力,將能成爲統領四天下的一代聖王;假設他選擇出家,以他的威德力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淨飯王希望太子能留在家中,成就王霸之業,光耀釋迦家族。所以淨飯王就爲太子蓋春夏秋冬四種宮殿,希望假借殊勝的五欲快樂,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太子在十九歲時,有一次離開王宮與人群接觸,發現生命中有老、病、死叁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他心中生起恐怖出離心,因體悟老病死無常的逼迫,于是太子十九歲時就在深夜中離開王宮,出家修道。印度當時的修道,主要有二種方法:一是冥想外道,一是苦行外道。太子起初修學冥想外道,與仙人學習種種禅定,假借禅定來安定自己的內心。在成就禅定後,他發覺禅定就像「如石壓草」,只是讓內心暫時寂靜,並不能解脫老病死的系縛,所以經過五年的修學後,便放棄這種禅定的修學,走入苦行林,修學苦行。又經過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太子如是思惟:太快樂享受的生活,不能生起出離的道心,但過度的苦行,身體虛弱以致精神不能專注,這也不能成就聖道,只有中庸才是隨順聖道。後來他放棄苦行,離開苦行林,接受牧羊女供養由牛奶與粥煮成的糜乳,在吃下糜乳後,精神飽滿,就在菩提樹下的一堆吉祥草上,結跏趺坐,深入觀察生命的緣起,生命由因緣所生,也假借因緣而滅,從緣生緣滅的觀察,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而成就聖道。

  

「世尊成道已」,蕅益大師說這是根本智,是佛陀自受用的智慧,也是佛陀契證真理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無法與衆生分享的。「作是思惟」,以下是後得智,也就是分別智,這是透過文字言說來觀察成佛的因緣。「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這段經文是佛陀成道後,把成就佛道的因果作一回顧。佛陀在那一念清淨的心中,他思惟:成道後有受用的果報,內心受用的果報是離欲寂靜。世間安樂的果報中,夾雜很多貪欲的煩惱,所以世間安樂的果報是擾動不安。佛陀成道後內心出現廣大的安樂,但這安樂遠離貪欲煩惱,所以這安樂是寂靜的,這寂靜樂是在所有安樂中最殊勝的,因爲這種寂靜的安樂不可破壞,不像擾動的安樂隨時會被破壞。「離欲寂靜,是最爲勝」,這是贊歎佛陀所受用果報的殊勝。佛陀能夠成就「離欲寂靜」的果報,這是有因緣的,是什麼因緣呢?「住大禅定,降諸魔道能成就「離欲寂靜」的功德,這不是單靠布施、持戒、放生等人天善法所能成就,必須內心安住在殊勝的禅定。若修禅定,起初要透過修止的專注,「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調伏心中的散亂,在這明了寂靜的心中,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因爲這種禅定有我空、法空的光明智慧,故稱爲大禅定,它有斷惑證真的功能,是不共于外道的禅定。透過這種禅定與智慧的觀照,來降伏內心的煩惱魔。

  

人類曆史上,世間君子也偏重「降諸魔道」,先聖先賢也知道,內心的貪、瞋、癡、高慢心、嫉妒心等煩惱,是一種過失相,會障礙我們的快樂,所以先聖先賢也會施設「降諸魔道」的諸多方便。佛法與這些世間修行者的最大差別,在于理論上的認知有淺深的差別。世間降諸魔道的立足點是從人性的角度,如我是個人,人有欲望這是正常的,身爲一個人,內心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惡的功能。所以世間的修行者,修習「克己複禮」,假借製禮作樂,遵守一定的軌範,以種種的音樂來陶冶性情,以降低內心邪惡的功能,增長善良的功能,這是世間人所謂的降諸魔道。他們相信內心的善、惡有真實性,因爲自己是一個人,所以內心有煩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們想辦法降低內心邪惡的功能,增長善良的功能。

  

佛法對于人性與世間人有不同看法,佛法從因緣觀的熏習角度,雖也相信人類在相續的流轉中,由于不斷造業的熏習,內心有很多善惡的功能,但佛法認爲人的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善不可得,惡也不可得。換句話說,修學佛法不是站在人性角度上思惟,而是站在佛性的角度上修學。也就是說,修學佛法時,應該具有大乘的正見,「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身爲一個佛陀,內心雖有種種的萬德莊嚴,但這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本來就有的。當我們撥開佛陀因緣所生的萬德莊嚴,也撥開有情衆生因緣所生的種種煩惱,這時會發現佛陀的心是「如」,衆生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我們就站在「如」的角度修習戒定慧,從這裏出發來斷惡修善。所以甚深見是深觀生命的真實相,若能通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既然本性是清淨,煩惱的本質是虛妄相,所以大乘佛法不認爲是調伏煩惱,若不是調伏煩惱,煩惱怎會消失呢?印光大師說,修學佛法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個觀念:「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若知道煩惱是虛妄相,不隨妄轉,它自然會消失掉,因爲它的本質是虛妄相,根本不需要對治。所以這裏的「降諸魔道」,以大乘佛法的角度即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當然若要不隨妄轉,內心必須要有的法寶,才能不隨妄轉。這段是「世尊成道已」,說明佛寶的成就因緣。

  

「于鹿野苑,轉四谛*輪。」佛陀自己從顛倒的障礙中解脫出來,他起大悲心,于是施設種種方便,引導衆生也能從煩惱中解脫。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轉*輪的地方,佛陀把自己覺悟的真理,假借名言,開展出…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