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集、滅、道四聖谛*輪。佛陀叁轉四聖谛*輪:
(一)示相轉:佛陀先指出四聖谛的相貌,苦谛有逼迫性。苦有叁種:
(1)苦苦:我們所遇到的痛苦果報,如老、病、死之苦,或刀山、油鍋之苦,這些苦惱果報的本質即是苦。
(2)壞苦:若遇到安樂的果報,如美好眷屬,廣大財富,這些安樂果報都是無常敗壞,隨時會喪失,我們對這些安樂果報沒有主宰性,所以心中有一種不安全感,隨時會受無常敗壞的威脅逼迫,因此安樂的果報是壞苦。
(3)行苦:行是流動、遷流,叁界五蘊的果報只要是有,只要是存在,存在的本質是流動性,相對于寂靜涅槃來說,它是擾動不安,這是微細的行苦。
佛陀指出生命有這叁種的逼迫性:苦苦、壞苦、行苦,這叁種苦隨時逼迫我們的生命。痛苦的果報又是如何産生的呢?集谛所引生的,是由無始劫來所累積的煩惱與業力所召感,以業力爲親因緣,心中愛取煩惱的滋潤爲增上緣,因緣和合,就現出痛苦的果報,所以苦果是由集谛所召感,集有召感性。
佛法對生命不完全是悲觀的,佛陀指出生命的逼迫性,也指出了生命的安穩性,這即是滅谛。我們不一定要接受痛苦,我們也可以選擇涅槃的安樂果報。這滅是有可證性的,涅槃的安樂果報是可以成就的。如何成就涅槃的安樂呢?這要修道,戒定慧之道有可修性。
佛陀對四聖谛的示相轉,表示我們的生命有二種選擇,自己可以選擇痛苦,若累積煩惱罪業即趨向痛苦的果報。其次,自己也可以選擇快樂,這要積集戒定慧。所以生命有快樂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快樂跟痛苦完全是由自己的內心所召感,這與別人沒有任何關系。由戒定慧因緣召感安樂的果報,由煩惱與業力的因緣召感痛苦的果報。佛陀成道後指出生命痛苦與安樂的因緣,這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
(二)勸修轉:佛陀在示相轉指示生命的因緣相貌,接著是勸修轉,勸勉我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我們應該修道來離苦得樂,不要自甘墮落,因爲自己可以做選擇。
(叁)作證轉:最後佛陀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是佛陀證明四聖谛是可以修成的,苦是可知的,乃至煩惱是可以消滅的。這表示佛陀的法門不是天方夜譚,是可以修行而成就的,因爲佛陀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這是作證轉。以上是法寶最初出現在人世間。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這是說明僧寶的成就因緣。釋迦太子在深夜離開王宮,出家修道,父親淨飯王非常擔心,于是在釋迦族中選出五位年輕人,派他們去尋找太子。這五個人到了苦行林,遇到釋迦太子在修苦行,于是就勸太子回家,但太子不爲所動,所以這五個人也就不敢回去,決定跟隨太子修行。其中有二人因受不了苦行,先離開了苦行林。太子在接受牧羊女供養的糜乳後,其余叁人認爲太子失去了道心,于是也離開太子。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找到這五個人,于是爲他們宣說四聖谛法,這五個人先成就初果,後來追隨佛陀修四念處,而次第成就了四果阿羅漢,這是人世間僧寶的出現。佛、法、僧叁寶中,佛有說法的功德,法有開慧的功德,僧寶有住持佛法的功德。以上說明叁寶在人世間生起的因緣。
釋義 四聖谛清楚的說明,生命有痛苦的姻緣及安樂的姻緣。作爲一個生死凡夫,我們也遇到很多的痛苦與快樂,但我們很難理解痛苦與快樂的因緣,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阿賴耶識的問題。業力的召感性不會立即的表現出來,如今生造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但卻發現愈修行障礙愈多,痛苦也愈多,這時自己對戒定慧的功能産生質疑,佛陀說戒定慧召感安樂果報,但爲什麼自己修習戒定慧,結果障礙與痛苦卻愈嚴重。有些人放縱煩惱,造作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他還是很快樂,所以我們會對這種價值觀産生質疑。這應該如何觀照呢?我們要知道阿賴耶識有保存業力的功能,造業後,這個業力不會馬上得果報,它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異熟。所以造戒定慧的善業,一定會因戒定慧而召感安樂果報,但不是現在馬上得到果報。現在雖造戒定慧的善業,但在阿賴耶識中,有很多前世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這清淨的戒定慧,會把過去的煩惱與罪業先逼出來,在重報輕受中,讓你在今生中有小病痛、小災難,如是消除你的叁惡道果報。所以對業力的召感性,我們要以現在、過去、未來叁世來作觀察,不能只觀察當下,因爲阿賴耶識有異熟的功能。因此從四聖谛中,身爲佛弟子要信仰一個真理:只要造作戒定慧的善業,一定召感安樂的果報;若起煩惱造罪業,一定召感痛苦的果報。身爲佛弟子,對這真理要深信不疑,至于業力什麼時候會召感果報,這是不可預知的。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消文 這段是說明本經的生起姻緣,佛陀在建立叁寶後,僧寶中有很多的弟子,在修學四聖谛時,心中有疑惑。法雖是一,但因衆生根機不同,所産生的疑惑也就不一。弟子們把心中的疑惑,「求佛進止」,請求佛陀的開導而抉擇是非。佛陀就大慈悲來教導,使弟子們一一開悟,知道如何對治煩惱,突破障礙。弟子們對佛陀的開示,一心合掌,恭敬遵循佛陀的教誨而修行。所以本經是弟子們在修行過程中,有諸多的疑惑,于是請佛陀開示,在這些開示中,整理成四十二個篇章,流通後世。
甲二、正宗分
正宗分是本經的主要內容,蕅益大師認爲本經四十二章中,第一章與第二章是正道法門,是修道的主要內涵。第叁章至第四十二章是助道法門,也就是對治的法門。在正道法門中,蕅益大師認爲第一章是修德,這是廣大行;第二章是信德,這是甚深見,是對真理的覺悟。所以一章是對理性的觀察,一章是事相上的修證,如是構成本經的正道法門。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消文 這段是說明修學之前的道前基礎-出離心與空正見,先出離心。若有志于成就聖道,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辭親出家」,辭別親屬,遠離世俗貪愛的家。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在過去無量劫的流轉中,我們曾與很多人結了善因緣,也結了很多的惡因緣,所以就有現在的家,若沒有緣是不會相聚的。在俗家中,容易産生愛與恨,這些是過去因緣的等流力量,這種愛與恨的幹擾,障礙了修學聖道,所以修道前要遠離恩愛的種種系縛。
其次,「識心達本,解無爲法」,自己應該有空正見,在大乘佛法中,空觀是觀照自己的一念心。所謂的「識心達本」,蕅益大師的注解說,這是一種觀照的智慧,觀照「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在觀照時,主要是觀照遍計執,遍計執是我執與法執,爲什麼說我執與法執是遍計執呢?因爲我執與法執普遍在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中産生執著,所以稱爲「遍」,它對一切法普遍執著。也就是說,在我們生命中,沒有一種法能離開我執與法執的系縛。唯識學上說,遍計執是我們的思想所造成,也就是分別的我法二執;分別是指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首先是「于境取相」,這念心取到一個相貌,相貌本身是依他起,是由業力所召感的相貌,如福報大者,所接觸的相貌殊勝美妙,福報差者所接觸的相貌粗鄙醜陋,但「于境取相」時還沒有顛倒,之後的「施設名言」,是我們對這相貌安立了自己的見解與概念,就會起顛倒。
如有一個母親巡視她兩個兒子讀書的情況,發現大兒子在屋裏打瞌睡,手裏拿著書本;經過小兒子房間,也同樣看到他在打瞌睡,手裏也拿著書本;這時母親心中做了一個結論,她認爲大兒子非常懈怠,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但小兒子卻精進用功,連打瞌睡時都還不忘拿著書本。依唯識學來說,這兩個兒子讀書的影像現前,這是依祂起性,依祂起性不能說是過失。這念心在第一念與境界接觸時,「于境取相」,在第二念以後,這念心就施設種種名言,讓生命變得更複雜。本來是一個簡單的情境,由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是單純的因緣所生法,但當我們施設名言時,把痛苦變得更複雜,更難以解決。譬如說:「相逢自是有緣」,現在有一百二十幾位出家衆在義德寺結夏安居,這是因緣所生法,諸位曾在某一個時空,積集了類似的善業,由這共同業力的召感,大家能在這裏相聚,住相同處所,受用相同的飲食,這是依祂起性。但在這樣的依祂起性中,大家有不同的名言,少欲知足者,覺得住在義德寺很愉快;不知足者則覺得這裏有很多的缺點。如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所以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只有第一念受用應該得到的果報,第二念以後,我們的果報開始變質,因爲不斷有名言的變化,其實後來我們都是在受用自己的名言,再也見不到本來的外境,因爲外境被自己的名言加油添醋,已失去本來面目。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名言妄想中,自己在心中捏造出影像,然後再受用這個影像,如是再也見不到外境的真實相,見不到真實的依祂起性,佛法說這就是顛倒。
釋義 經文說:「識心達本」,前面的遍計執是虛妄的心識,故觀察遍計本空,觀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回歸清淨本性,以這樣的觀察思惟,理解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如是觀察,則有資格稱爲修道的沙門,因爲知道障礙不在外在的人事,而是自己心中的名言。有人會說,自己過去有罪業,身體有病痛,人事上有障礙的因緣。諸位要知道,外在的障礙只是短暫的,佛法說業力所召感的痛苦果報是短暫的,因業力是無常法,所以業力消失時,痛苦就會消失。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來自于心中的感受,自己內心給自己創造障礙,這種感受是相續不斷的,除非遇到佛法真理的開導,否則自己很難解脫。這裏經文說:「識心達本」,自己應該思惟觀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是破壞心中的名言,覺悟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有資格稱爲修道人。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