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三▪P2

  ..续本文上一页苦、集、灭、道四圣谛*轮。佛陀三转四圣谛*轮:

  

(一)示相转:佛陀先指出四圣谛的相貌,苦谛有逼迫性。苦有三种:

  

(1)苦苦:我们所遇到的痛苦果报,如老、病、死之苦,或刀山、油锅之苦,这些苦恼果报的本质即是苦。

  

(2)坏苦:若遇到安乐的果报,如美好眷属,广大财富,这些安乐果报都是无常败坏,随时会丧失,我们对这些安乐果报没有主宰性,所以心中有一种不安全感,随时会受无常败坏的威胁逼迫,因此安乐的果报是坏苦。

  

(3)行苦:行是流动、迁流,三界五蕴的果报只要是有,只要是存在,存在的本质是流动性,相对于寂静涅槃来说,它是扰动不安,这是微细的行苦。

  

佛陀指出生命有这三种的逼迫性: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随时逼迫我们的生命。痛苦的果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集谛所引生的,是由无始劫来所累积的烦恼与业力所召感,以业力为亲因缘,心中爱取烦恼的滋润为增上缘,因缘和合,就现出痛苦的果报,所以苦果是由集谛所召感,集有召感性。

  

佛法对生命不完全是悲观的,佛陀指出生命的逼迫性,也指出了生命的安稳性,这即是灭谛。我们不一定要接受痛苦,我们也可以选择涅槃的安乐果报。这灭是有可证性的,涅槃的安乐果报是可以成就的。如何成就涅槃的安乐呢?这要修道,戒定慧之道有可修性。

  

佛陀对四圣谛的示相转,表示我们的生命有二种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痛苦,若累积烦恼罪业即趋向痛苦的果报。其次,自己也可以选择快乐,这要积集戒定慧。所以生命有快乐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快乐跟痛苦完全是由自己的内心所召感,这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由戒定慧因缘召感安乐的果报,由烦恼与业力的因缘召感痛苦的果报。佛陀成道后指出生命痛苦与安乐的因缘,这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二)劝修转:佛陀在示相转指示生命的因缘相貌,接着是劝修转,劝勉我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我们应该修道来离苦得乐,不要自甘堕落,因为自己可以做选择。

  

(三)作证转:最后佛陀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佛陀证明四圣谛是可以修成的,苦是可知的,乃至烦恼是可以消灭的。这表示佛陀的法门不是天方夜谭,是可以修行而成就的,因为佛陀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这是作证转。以上是法宝最初出现在人世间。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这是说明僧宝的成就因缘。释迦太子在深夜离开王宫,出家修道,父亲净饭王非常担心,于是在释迦族中选出五位年轻人,派他们去寻找太子。这五个人到了苦行林,遇到释迦太子在修苦行,于是就劝太子回家,但太子不为所动,所以这五个人也就不敢回去,决定跟随太子修行。其中有二人因受不了苦行,先离开了苦行林。太子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糜乳后,其余三人认为太子失去了道心,于是也离开太子。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找到这五个人,于是为他们宣说四圣谛法,这五个人先成就初果,后来追随佛陀修四念处,而次第成就了四果阿罗汉,这是人世间僧宝的出现。佛、法、僧三宝中,佛有说法的功德,法有开慧的功德,僧宝有住持佛法的功德。以上说明三宝在人世间生起的因缘。

  

释义 四圣谛清楚的说明,生命有痛苦的姻缘及安乐的姻缘。作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也遇到很多的痛苦与快乐,但我们很难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因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业力的召感性不会立即的表现出来,如今生造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但却发现愈修行障碍愈多,痛苦也愈多,这时自己对戒定慧的功能产生质疑,佛陀说戒定慧召感安乐果报,但为什么自己修习戒定慧,结果障碍与痛苦却愈严重。有些人放纵烦恼,造作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他还是很快乐,所以我们会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质疑。这应该如何观照呢?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有保存业力的功能,造业后,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它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异熟。所以造戒定慧的善业,一定会因戒定慧而召感安乐果报,但不是现在马上得到果报。现在虽造戒定慧的善业,但在阿赖耶识中,有很多前世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清净的戒定慧,会把过去的烦恼与罪业先逼出来,在重报轻受中,让你在今生中有小病痛、小灾难,如是消除你的三恶道果报。所以对业力的召感性,我们要以现在、过去、未来三世来作观察,不能只观察当下,因为阿赖耶识有异熟的功能。因此从四圣谛中,身为佛弟子要信仰一个真理:只要造作戒定慧的善业,一定召感安乐的果报;若起烦恼造罪业,一定召感痛苦的果报。身为佛弟子,对这真理要深信不疑,至于业力什么时候会召感果报,这是不可预知的。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消文 这段是说明本经的生起姻缘,佛陀在建立三宝后,僧宝中有很多的弟子,在修学四圣谛时,心中有疑惑。法虽是一,但因众生根机不同,所产生的疑惑也就不一。弟子们把心中的疑惑,「求佛进止」,请求佛陀的开导而抉择是非。佛陀就大慈悲来教导,使弟子们一一开悟,知道如何对治烦恼,突破障碍。弟子们对佛陀的开示,一心合掌,恭敬遵循佛陀的教诲而修行。所以本经是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有诸多的疑惑,于是请佛陀开示,在这些开示中,整理成四十二个篇章,流通后世。

  

甲二、正宗分

  

正宗分是本经的主要内容,蕅益大师认为本经四十二章中,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正道法门,是修道的主要内涵。第三章至第四十二章是助道法门,也就是对治的法门。在正道法门中,蕅益大师认为第一章是修德,这是广大行;第二章是信德,这是甚深见,是对真理的觉悟。所以一章是对理性的观察,一章是事相上的修证,如是构成本经的正道法门。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消文 这段是说明修学之前的道前基础-出离心空正见,先出离心。若有志于成就圣道,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辞亲出家」,辞别亲属,远离世俗贪爱的家。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在过去无量劫的流转中,我们曾与很多人结了善因缘,也结了很多的恶因缘,所以就有现在的家,若没有缘是不会相聚的。在俗家中,容易产生爱与恨,这些是过去因缘的等流力量,这种爱与恨的干扰,障碍了修学圣道,所以修道前要远离恩爱的种种系缚。

  

其次,「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己应该有空正见,在大乘佛法中,空观是观照自己的一念心。所谓的「识心达本」,蕅益大师的注解说,这是一种观照的智慧,观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在观照时,主要是观照遍计执,遍计执是我执与法执,为什么说我执与法执是遍计执呢?因为我执与法执普遍在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中产生执着,所以称为「遍」,它对一切法普遍执着。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命中,没有一种法能离开我执与法执的系缚。唯识学上说,遍计执是我们的思想所造成,也就是分别的我法二执;分别是指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首先是「于境取相」,这念心取到一个相貌,相貌本身是依他起,是由业力所召感的相貌,如福报大者,所接触的相貌殊胜美妙,福报差者所接触的相貌粗鄙丑陋,但「于境取相」时还没有颠倒,之后的「施设名言」,是我们对这相貌安立了自己的见解与概念,就会起颠倒。

  

如有一个母亲巡视她两个儿子读书的情况,发现大儿子在屋里打瞌睡,手里拿着书本;经过小儿子房间,也同样看到他在打瞌睡,手里也拿着书本;这时母亲心中做了一个结论,她认为大儿子非常懈怠,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小儿子却精进用功,连打瞌睡时都还不忘拿着书本。依唯识学来说,这两个儿子读书的影像现前,这是依祂起性,依祂起性不能说是过失。这念心在第一念与境界接触时,「于境取相」,在第二念以后,这念心就施设种种名言,让生命变得更复杂。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情境,由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果报,是单纯的因缘所生法,但当我们施设名言时,把痛苦变得更复杂,更难以解决。譬如说:「相逢自是有缘」,现在有一百二十几位出家众在义德寺结夏安居,这是因缘所生法,诸位曾在某一个时空,积集了类似的善业,由这共同业力的召感,大家能在这里相聚,住相同处所,受用相同的饮食,这是依祂起性。但在这样的依祂起性中,大家有不同的名言,少欲知足者,觉得住在义德寺很愉快;不知足者则觉得这里有很多的缺点。如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只有第一念受用应该得到的果报,第二念以后,我们的果报开始变质,因为不断有名言的变化,其实后来我们都是在受用自己的名言,再也见不到本来的外境,因为外境被自己的名言加油添醋,已失去本来面目。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名言妄想中,自己在心中捏造出影像,然后再受用这个影像,如是再也见不到外境的真实相,见不到真实的依祂起性,佛法说这就是颠倒。

  

释义 经文说:「识心达本」,前面的遍计执是虚妄的心识,故观察遍计本空,观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回归清净本性,以这样的观察思惟,理解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如是观察,则有资格称为修道的沙门,因为知道障碍不在外在的人事,而是自己心中的名言。有人会说,自己过去有罪业,身体有病痛,人事上有障碍的因缘。诸位要知道,外在的障碍只是短暂的,佛法说业力所召感的痛苦果报是短暂的,因业力是无常法,所以业力消失时,痛苦就会消失。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于心中的感受,自己内心给自己创造障碍,这种感受是相续不断的,除非遇到佛法真理的开导,否则自己很难解脱。这里经文说:「识心达本」,自己应该思惟观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破坏心中的名言,觉悟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有资格称为修道人。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