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四)
净界法师讲述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四面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在经文的刚开始啊,佛陀把修道的沙门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个是「辞亲出家」,就是我们有志于修学圣道啊,应该要远离这种世俗尘劳的家,来保存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修道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你应该对你的内心啊,所谓虚妄的心识,所谓真实的心识啊,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识心达本」,什么是你的根本,什么是一种虚妄的心,你应该了解。你有这样的情况呢才能叫做「沙门」。这个是第一段讲到修道的基础。第二段就正式说明修道的因果。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理,成阿罗汉。
释义 这段是说明修道的因果。在因地上,「常行二百五十戒」,蕅益大师解释这是增上戒学。持戒主要有两个宗旨:
(一)性戒:性是指体性,如杀盗淫妄及其等流烦恼,它的体性是恶法,恶法有召感痛苦果报的功能,所以从自受用的角度,我们是为避免来生痛苦的果报而持戒,因此持戒偏重断恶修善。由业的体性来持戒,这是性戒。
(二)遮戒:遮戒是护持讥嫌戒。有些行为本身不是恶法,但这些行为会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应该加以遮止。故遮戒是使未生信心的众生,令生信心;已生信心者,令增长广大。所以佛陀制遮戒,保持僧众的美好威仪,使令正法久住世间。
故常行二百五十戒有二种功能: (一)从自利角度,能避免遭受痛苦果报。(二)使正法久住。以上二点是佛陀制戒的主要因缘。
「进止清净」,这是增上定学。进是行动,止是止静,不论行住坐卧,内心皆当远离散乱与攀缘,这叫清净。「进止清净」是禅定的修学,经论上说,禅定的修学有三个内涵:
(一)善取所缘境: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皆是有所住,因此要善加选择所住的境界,譬如自己是修本尊相应的念佛法门,则应该以佛号为所缘境,念佛时「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当念佛时能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声音,这即是善取所缘境。
(二)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强迫这念攀缘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安住在你所缘境上,如是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三)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在修专注的过程中,会遇到修习禅定的两个障碍,一是昏沈,一是掉举,自己应该善加对治,使专注力相续不断。
透过以上的训练,使我们内心达到明了寂静的状态,这即是「进止清净」,内心所有虚妄的妄想皆停息,在明了寂静中,内心产生强大的堪能性,心的造业力增强广大,无论造善或造恶的力量都特别强大,这时持名念佛的力量,与散乱心持名念佛的力量不同,因为心的堪能性已增强。当然这时候佛陀是要我们修善,所以「进止清净」是为后面修四圣道做基础。
「为四真道行」,这是增上慧学。在寂静中修习四圣谛,四圣谛是真实道理,所以称为真道。四圣谛的修学主要有二:
(一)知苦:能了知三界的痛苦而生起出离心。
(二)修道:戒定慧之道主要是修智慧。前面曾说:「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也是道,但这种道是大乘唯识的观法。小乘《阿含经》所开展出的智慧观察,主要是修「我空观」,我空观的观察是先观察无常,观察外在的色身与内心的分别,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化,生灭变异,无常故苦,因为有情众生所希望的是安稳,但不幸的,我们的果报却是变异无常,昨天的身心状态与今天不一样,今天又与明天不同,我们无可奈何的要面对生命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我们不安稳而没有安全感,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如果生命的存在是痛苦,这表示我们自己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如果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谁会让自己痛苦呢?所以由生命痛苦的观察可以得知,自己对生命并无主宰性,生命是由业力所主宰,如是由无我的观察而证得我空的真理。所以生命的流转,并没有一个恒常性、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它只是由某一群业力而得到个体生命某种的果报,这果报受用完毕后,又因另一群业力而得果报。以上是《阿含经》所开展出我空智慧的观察。
透过以上小乘修学的三大主题:持戒对治罪业,禅定对治散乱,我空智慧对治心中的颠倒,而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果报为无生,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死。小乘修学者的果报,由浅至深,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下先说明初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消文 透过持戒、修定、修慧,所得到的第一个果报是须陀洹,须陀洹译成中文是预流,预入法性之流。须陀洹所断的是三界的八十八品见惑,这八十八品见惑主要是以我见为主,若无我见,即不会起任何的邪见、边见、断见等。初果圣人的受用果报有七死七生,他有七次的死亡到欲界天,七次来人间受生,「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便证阿罗汉。
释义 经论上说,初果须陀洹不再堕三恶道。凡夫的生命,「恒转如瀑流」,过去有无量的生命,未来也有无量的生命等着受生,而每一个生命都会召感众多的痛苦。初果圣人与我们凡夫不同,他的生命果报体虽还没有结束,但有一定的期限,有如船虽还未到达彼岸,但已见岸边,即使不用划船,地心引力迟早也会把船吸到彼岸。所以成就须陀洹果后,如果精进修行,很快就能成就四果的无生;如果懈怠,最晚在三界中,七死七生流转十四次,即证无生。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消文 二果斯陀含译成中文叫一来,他还有二次的生死,一次到欲界天受果报,一次到人间即证阿罗汉。斯陀含所修的正道是修我空观,观察我空的真理,助道则是断欲界的思惑,欲界九品思惑中他已断六品,还有三品未断。他成就初果后修我空观,已断除我见颠倒,但在事相上还累积有欲望,所以修不净观与苦谛观,观察三界的苦与不净,调伏心中的爱取烦恼。欲界九品思惑中已调伏六品,因此剩下的三品就召感二次的生死。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消文 三果阿那含译成中文为不还,他不再来欲界,因已断欲界的九品思惑。三界思惑共有十八品,在三界九地中,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杂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等三界九地中,他已断尽欲界的九品思惑,只剩色界、无色界的思惑未断,他对禅定的三昧乐还有爱着心,所以死后升到第十九天,也就是色界四禅的五净居地,或称为五不还天,他在五净居天中,修不净观、苦谛观与无常观,消灭对色界、无色界三昧乐的贪爱,证得阿罗汉。所以三果最后一期的生命,是在五净居天成就阿罗汉圣道。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消文 阿罗汉是无生,他已经不再受生,但还有一次死亡,他这一期果报还没结束,所以他剩下一次的死亡。在他死亡前,他有三种功德:
(一)飞行变化:他有种种的神通,这种神通主要是由禅定所引生的。
(二)旷劫寿命:他的果报体如果有弘护正法的因缘,他也可以用禅定的三昧乐,支持他的寿命满一大劫,色身能不坏,蕅益大师说这是意生身。由禅定力他能随顺心意,随愿久住,他有寿命的自在力。
(三)住动天地:前面的神通与寿命是自利的功德,住动天地则是利他功德。身为一位阿罗汉,他有殊胜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能震动天地,广摄人间,他的教化能使众生生起清净信心,无论天人或人间,听闻阿罗汉说法都能产生欢喜心、恭敬心。
透过戒、定、慧的修学,在小乘的果位中,有以上四种果报的受用,从十四次的生死、二次的生死、一次的生死,最后成就阿罗汉的无生。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