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四)

  

  

淨界法師講述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四面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在經文的剛開始啊,佛陀把修道的沙門提出了兩個基本的條件:

  第一個是「辭親出家」,就是我們有志于修學聖道啊,應該要遠離這種世俗塵勞的家,來保存自己的精神體力。這是修道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你應該對你的內心啊,所謂虛妄的心識,所謂真實的心識啊,應該有一個真實的了解「識心達本」,什麼是你的根本,什麼是一種虛妄的心,你應該了解。你有這樣的情況呢才能叫做「沙門」。這個是第一段講到修道的基礎。第二段就正式說明修道的因果。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理,成阿羅漢。

  

釋義 這段是說明修道的因果。在因地上,「常行二百五十戒」,蕅益大師解釋這是增上戒學。持戒主要有兩個宗旨:

  

(一)性戒:性是指體性,如殺盜淫妄及其等流煩惱,它的體性是惡法,惡法有召感痛苦果報的功能,所以從自受用的角度,我們是爲避免來生痛苦的果報而持戒,因此持戒偏重斷惡修善。由業的體性來持戒,這是性戒。

  

(二)遮戒:遮戒是護持譏嫌戒。有些行爲本身不是惡法,但這些行爲會讓衆生對叁寶失去信心,所以我們應該加以遮止。故遮戒是使未生信心的衆生,令生信心;已生信心者,令增長廣大。所以佛陀製遮戒,保持僧衆的美好威儀,使令正法久住世間。

  

故常行二百五十戒有二種功能: (一)從自利角度,能避免遭受痛苦果報。(二)使正法久住。以上二點是佛陀製戒的主要因緣。

  

「進止清淨」,這是增上定學。進是行動,止是止靜,不論行住坐臥,內心皆當遠離散亂與攀緣,這叫清淨。「進止清淨」是禅定的修學,經論上說,禅定的修學有叁個內涵:

  

(一)善取所緣境:身爲一個凡夫,我們內心皆是有所住,因此要善加選擇所住的境界,譬如自己是修本尊相應的念佛法門,則應該以佛號爲所緣境,念佛時「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當念佛時能聽到自己所念的佛號聲音,這即是善取所緣境。

  

(二)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強迫這念攀緣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安住在你所緣境上,如是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叁)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在修專注的過程中,會遇到修習禅定的兩個障礙,一是昏沈,一是掉舉,自己應該善加對治,使專注力相續不斷。

  

透過以上的訓練,使我們內心達到明了寂靜的狀態,這即是「進止清淨」,內心所有虛妄的妄想皆停息,在明了寂靜中,內心産生強大的堪能性,心的造業力增強廣大,無論造善或造惡的力量都特別強大,這時持名念佛的力量,與散亂心持名念佛的力量不同,因爲心的堪能性已增強。當然這時候佛陀是要我們修善,所以「進止清淨」是爲後面修四聖道做基礎。

  

「爲四真道行」,這是增上慧學。在寂靜中修習四聖谛,四聖谛是真實道理,所以稱爲真道。四聖谛的修學主要有二:

  

(一)知苦:能了知叁界的痛苦而生起出離心。

  

(二)修道:戒定慧之道主要是修智慧。前面曾說:「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也是道,但這種道是大乘唯識的觀法。小乘《阿含經》所開展出的智慧觀察,主要是修「我空觀」,我空觀的觀察是先觀察無常,觀察外在的色身與內心的分別,都是剎那剎那的變化,生滅變異,無常故苦,因爲有情衆生所希望的是安穩,但不幸的,我們的果報卻是變異無常,昨天的身心狀態與今天不一樣,今天又與明天不同,我們無可奈何的要面對生命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我們不安穩而沒有安全感,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如果生命的存在是痛苦,這表示我們自己對生命沒有主宰性,如果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誰會讓自己痛苦呢?所以由生命痛苦的觀察可以得知,自己對生命並無主宰性,生命是由業力所主宰,如是由無我的觀察而證得我空的真理。所以生命的流轉,並沒有一個恒常性、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它只是由某一群業力而得到個體生命某種的果報,這果報受用完畢後,又因另一群業力而得果報。以上是《阿含經》所開展出我空智慧的觀察。

  

透過以上小乘修學的叁大主題:持戒對治罪業,禅定對治散亂,我空智慧對治心中的顛倒,而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果報爲無生,他不再召感叁界的生死。小乘修學者的果報,由淺至深,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以下先說明初果。

  

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消文 透過持戒、修定、修慧,所得到的第一個果報是須陀洹,須陀洹譯成中文是預流,預入法性之流。須陀洹所斷的是叁界的八十八品見惑,這八十八品見惑主要是以我見爲主,若無我見,即不會起任何的邪見、邊見、斷見等。初果聖人的受用果報有七死七生,他有七次的死亡到欲界天,七次來人間受生,「七上天上,七來人間」,便證阿羅漢。

  

釋義 經論上說,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叁惡道。凡夫的生命,「恒轉如瀑流」,過去有無量的生命,未來也有無量的生命等著受生,而每一個生命都會召感衆多的痛苦。初果聖人與我們凡夫不同,他的生命果報體雖還沒有結束,但有一定的期限,有如船雖還未到達彼岸,但已見岸邊,即使不用劃船,地心引力遲早也會把船吸到彼岸。所以成就須陀洹果後,如果精進修行,很快就能成就四果的無生;如果懈怠,最晚在叁界中,七死七生流轉十四次,即證無生。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消文 二果斯陀含譯成中文叫一來,他還有二次的生死,一次到欲界天受果報,一次到人間即證阿羅漢。斯陀含所修的正道是修我空觀,觀察我空的真理,助道則是斷欲界的思惑,欲界九品思惑中他已斷六品,還有叁品未斷。他成就初果後修我空觀,已斷除我見顛倒,但在事相上還累積有欲望,所以修不淨觀與苦谛觀,觀察叁界的苦與不淨,調伏心中的愛取煩惱。欲界九品思惑中已調伏六品,因此剩下的叁品就召感二次的生死。

  

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消文 叁果阿那含譯成中文爲不還,他不再來欲界,因已斷欲界的九品思惑。叁界思惑共有十八品,在叁界九地中,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雜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等叁界九地中,他已斷盡欲界的九品思惑,只剩色界、無色界的思惑未斷,他對禅定的叁昧樂還有愛著心,所以死後升到第十九天,也就是色界四禅的五淨居地,或稱爲五不還天,他在五淨居天中,修不淨觀、苦谛觀與無常觀,消滅對色界、無色界叁昧樂的貪愛,證得阿羅漢。所以叁果最後一期的生命,是在五淨居天成就阿羅漢聖道。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消文 阿羅漢是無生,他已經不再受生,但還有一次死亡,他這一期果報還沒結束,所以他剩下一次的死亡。在他死亡前,他有叁種功德:

  

(一)飛行變化:他有種種的神通,這種神通主要是由禅定所引生的。

  

(二)曠劫壽命:他的果報體如果有弘護正法的因緣,他也可以用禅定的叁昧樂,支持他的壽命滿一大劫,色身能不壞,蕅益大師說這是意生身。由禅定力他能隨順心意,隨願久住,他有壽命的自在力。

  

(叁)住動天地:前面的神通與壽命是自利的功德,住動天地則是利他功德。身爲一位阿羅漢,他有殊勝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能震動天地,廣攝人間,他的教化能使衆生生起清淨信心,無論天人或人間,聽聞阿羅漢說法都能産生歡喜心、恭敬心。

  

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在小乘的果位中,有以上四種果報的受用,從十四次的生死、二次的生死、一次的生死,最後成就阿羅漢的無生。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