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消文 前面四果的總相都是觀察真理,以真理斷除我見的顛倒,其中的差別主要是愛欲,這愛欲是指對叁界果報的愛欲。愛是染著,對已經得到的果報産生染著,譬如自己的貌相莊嚴,有衆多的財富,美好的眷屬,你希望這果報不要喪失,這就是染著的愛心。欲是希望,對于尚未得到果報的希求。若斷除對叁界果報的愛欲,有如割斷四肢,不再生起。這是說,愛欲煩惱是顛倒所生的虛妄相,虛妄相斷除後,它就不再生起,是可斷性的。
釋義 大乘佛法的學者也要修聲聞法,也修不淨觀、苦谛觀、無常觀,以調伏對叁界果報的愛欲。但在調伏愛欲的過程中,要注意一個關鍵點:不能錯損菩提。從大乘的角度,愛欲是無自性的,但小乘學者認爲愛欲是多余的,因爲他們的目的是在成就無生;而大乘佛法的重點是在成就萬德莊嚴,成就斷惡、修善、度衆生。斷愛欲屬于斷惡,但在斷惡時也要生善,生起廣大波羅蜜善法的追求,成就諸佛菩薩廣大的神通叁昧。對善法及對無量無邊衆生度化的追求,這二種動機都是以愛欲爲根本,心中具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希望,若菩薩沒有希望,則不可能行菩薩道,若沒有願力,怎能付諸行動呢?若沒有願力,頂多只在生命中斷惡,只消極的不造惡,如是時間久遠,這個人就變成小乘學者了。小乘學者的心情就是不造惡,但也不修善,所以他的果報體是無生,沒有叁界的果報,也沒有萬德莊嚴。所以大乘學者在共學聲聞法時要注意,有些修學是不共的,也就是說,在斷愛欲時,也要生起對大乘法殊勝功德的好樂追求。雖然我們對諸佛菩薩的功德不能馬上成就,但內心對這功德具要有好樂心,否則很可能會墮于二乘種性,因爲你對大乘佛法不生好樂,對諸佛的甚深功德,對度脫苦惱衆生,已不生好樂心。所以大乘菩薩從自受用解脫的角度,也修無常觀、不淨觀、苦谛觀,以調伏內心對叁界果報的愛欲,但他同時也思惟諸佛菩薩甚深功德,而生起好樂心、追求心,所以他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這是不共聲聞法的地方。因此這裏的斷除愛欲是指斷除雜染的愛欲,但對于清淨法的愛欲也應同時生起。以上這一段是廣大行,依止出離心、空正見,生起廣大戒定慧妙行,調伏心中我見顛倒及愛欲煩惱,成就四果的受用。
第二章 斷欲絕證
前一章是事相的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有它的因與果,前一章的因果是清淨的因果。這一章是講非因非果,什麼是非因非果?從甚深見所觀察的真理是斷欲絕證,心中沒有五欲的雜染法,也沒有果證的清淨法。在道法上,沒有欲望,也沒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等果證的差別,那是不生不滅的平等法性,這稱爲「道」。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消文 前一章的「道」是一種因緣所生法,可透過你的造作修福而出現果報,故是因緣所生法;這一章的「道」則是非因緣所生法,是宇宙間本來就存在的真理,造善時它是「如」,造惡時它也是「如」。
出家的修道人在有爲法的修持上,首先要斷欲去愛,斷欲去愛是指持戒與修定。起初要持戒,奉持佛陀的戒法,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作,斷除身口二業的愛欲。進一步要修習禅定,調伏心中的攀緣心,對治意業的愛欲。總之,透過持戒與修定,斷除身口意的愛欲。但這時心中我見、法見的種種顛倒都還存在,所以更進一步要修智慧。「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我們應該了解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通達我空、法空真理,覺悟不生不滅的無爲法。「識自心源」偏重在斷惡,「達佛真理,悟無爲法」偏重在證真,所以前面是破惡,這裏是生善。
如何修斷惡證真呢?以下開出叁個次第:
(一)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這裏以唯識的觀法來做解釋,修唯識觀起初的資糧位就是修「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唯識學認爲修空觀所對治的是遍計執,不是對治依他起,因果的法則是不能破壞的。修空觀所破除的是心中的名言與顛倒,在對治名言的過程中,唯識學分成二個次第:
(1)外無所求:這是對治所取相,所取是外境,對治所取相是外空,外境是畢竟空。對外境的畢竟空,唯識學是觀「諸法如夢」,這是無常觀。有時我們的顛倒是外境所引生,譬如善業強福報大者,容易生起常見的顛倒,這時要觀想自己今生所受用的福報,無論是身體的健康,美妙的眷屬,及廣大的財富,這些都只是暫時存在,當死亡來臨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自已要經常思惟死亡的到來,當死亡來臨時,它會把今生所有的受用完全破壞。所以外無所求是破除所取相的執著。
(2)內無所得:破除對外境的執著後,其次要斷除內心的執著。內無所得的觀法,唯識學是觀「心性無生」,這心的顛倒主要是名言,觀察自己心中的妄想是由相狀所引生,這相狀是依祂起性,是由業力所變現的種種相狀。善業強者,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所取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如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皆特別殊勝美妙。有些人過去生中有罪業,因這罪業,他六根所取到的相貌是卑賤苦惱。這相狀無論是善相或惡相皆不能消滅,佛法的空觀不能消滅依祂起性,若消滅依他起則是斷滅見。所以依他起要保留,因爲它是「因緣有」,我們所要斷除的是「顛倒有」的遍計執,也就是自己依止相狀所安立的名言,這些名言應該要破除。什麼叫做名言呢?如在光線不足的黑暗地方,見到一條繩子,這繩子是依他起,不能說它沒有,但你的眼睛見到繩子時,心中卻出現蛇的影像,這蛇即是顛倒有,是自己心中所捏造出來的,自己認爲這是一條非常可怕的毒蛇,牠會傷害我。這些概念名言都是自己所捏造出來的,這一部分要斷除。所以這裏的「內無所得」是破除心中的名言,觀察這些名言是自己的妄想因緣所生起。以上是對治能取相,對治能取著的這念心的名言,這是內空。因此先修外境的空,再觀察內心的空。
(二)心不系道,亦不結業:前面的「內無所得,外無所求」是資糧位菩薩的如理作意,這裏是加行位菩薩的修行,他在長期如理思惟的熏習之下,由生轉熟,內心任運不刻意的安住在戒定慧聖道上,他也不造罪業,因爲已調伏煩惱,沒有煩惱也就不造罪業,所以他內心是任運安住在聖道上,他不必刻意系道。這是形容加行位菩薩對聖道已漸漸相應,道的力量在他心中已由淺轉深。
(叁)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這是形容通達位菩薩的修行,他不但不造作身口的惡法,也沒有意業的憶念,他對惡法是「無念無作」;對戒定慧是「非修非證」;對于道的觀察,沒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等諸位的差別,在一切法中,是最爲圓融殊勝,名之爲道。
釋義 佛法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在調伏心中的顛倒過程中,所開展出的戒定慧法門,沒有兩個人所修是完全相同。譬如你持戒,他也持戒,你們兩個人不可能持相同戒法,也不可能修同樣的禅定。又如修我空觀、法空觀,你喜歡修唯識觀,他喜歡修天臺一心叁觀,另一人歡喜修中觀,這也是種種不同的觀法,種種的名言安立。但是當成就聖道時,每一個人卻都沒有差別。佛法就是如此的微妙,在過程中「方便有多門」,你可在一百部的經典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但到了最後成就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在領悟聖道時,卻是現出無有少法可得的無差別相。所以修中觀的學者,與修唯識或修天臺的學者,起初對空觀的解讀雖有所不同,但成就空觀時,卻相同沒有差別,因爲「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古時有一禅師修行有了心得,因爲禅宗修學佛法是不立文字,不讀經典,所以修禅的學者要請善知識印證,于是這禅師找法演文義禅師印證,他說:「我經過長時的修行,心中有心得,我現在的心境是『萬裏晴空,一輪明月』。請禅師替我印證。」「萬裏晴空,一輪明月。」這是表示他心中的烏雲都已消失。法演禅師答說:「你這個道,猶是階下漢。」這是說禅師與道還有一段距離。禅師謙卑的說:「請師接上階。」他請法演禅師拉他一把,法演禅師答說:「月落後,再來相見。」若要與道相見,「萬裏晴空,一輪明月」的境界要消失掉。這是說,起初在對治煩惱時,內心是依止戒定慧,有戒可持,有定可修,有智慧可觀照,「萬裏晴空,一輪明月」這是在修道過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對治法門,自己已走在通往道的路上,但若要與道相應,「月落後,再來相見。」最後是回歸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這是沒有開口處,已沒有對立相。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有對立,有能對治的戒定慧,及所對治的煩惱,但到達「道」時,這是離諸對待,無有少法可得。所以說以如幻的戒定慧,消滅如幻的煩惱,最後內心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修行人在修道過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到了最後成佛,無有少法可得;雖無有少法可得,卻又具足一切功德。不過在剛起修時,「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自己要先觀空,從假入空,先不要急著觀依他如幻。當遇到障礙,先把心帶回家,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我們最大的錯誤是相信自己的概念,有如見到繩子,認爲它是蛇,若相信它是蛇,則永遠無法解脫,「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生命就變得非常複雜。所以身在凡位,起初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若遇逆境,采取的第一個行動是「把心帶回家」,自己的家應該有個法寶,如持佛號、往生咒、大悲咒,這個法寶就是自己的家,以這個法寶破除名言。不論有多好的理由,都不要相信自己,讓自己的心保持在沒有名言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智慧才能漸漸成長,如此才能正確的觀察生命。如果一開始不對治名言,即使修種種的布施,持戒也莊嚴,自己仍在顛倒之中,這個善業只是得到暫時的可樂果報,臨命終時一定會起顛倒,爲什麼呢?因爲平時顛倒,臨命終時也一定顛倒。爲什麼會起顛倒呢?因爲從來沒有消滅心中的名言,只是一直跟著感覺與名言走。在生命中雖然積集了某一部分的善業,或持戒修定,或廣結善緣修善法,如是以顛倒心爲基礎,雖然積集了一些善業,但你顛倒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佛法很重視消滅顛倒,也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佛法的修行先要大死一番,然後再大活,也就是先否定再肯定。起初修時偏重在否定自己,再漸漸從空出假,許下廣大的悲願,廣度衆生,這是佛法的修學次第。若內心一直只在有爲法中活動,生命就只是積集善業,根本談不上所謂的解脫。因此若有志于解脫,如何超越心中的名言,超越心中的顛倒,這才是修學的重點。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