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 align="left">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消文 前面四果的总相都是观察真理,以真理断除我见的颠倒,其中的差别主要是爱欲,这爱欲是指对三界果报的爱欲。爱是染着,对已经得到的果报产生染着,譬如自己的貌相庄严,有众多的财富,美好的眷属,你希望这果报不要丧失,这就是染着的爱心。欲是希望,对于尚未得到果报的希求。若断除对三界果报的爱欲,有如割断四肢,不再生起。这是说,爱欲烦恼是颠倒所生的虚妄相,虚妄相断除后,它就不再生起,是可断性的。
释义 大乘佛法的学者也要修声闻法,也修不净观、苦谛观、无常观,以调伏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但在调伏爱欲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关键点:不能错损菩提。从大乘的角度,爱欲是无自性的,但小乘学者认为爱欲是多余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在成就无生;而大乘佛法的重点是在成就万德庄严,成就断恶、修善、度众生。断爱欲属于断恶,但在断恶时也要生善,生起广大波罗蜜善法的追求,成就诸佛菩萨广大的神通三昧。对善法及对无量无边众生度化的追求,这二种动机都是以爱欲为根本,心中具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希望,若菩萨没有希望,则不可能行菩萨道,若没有愿力,怎能付诸行动呢?若没有愿力,顶多只在生命中断恶,只消极的不造恶,如是时间久远,这个人就变成小乘学者了。小乘学者的心情就是不造恶,但也不修善,所以他的果报体是无生,没有三界的果报,也没有万德庄严。所以大乘学者在共学声闻法时要注意,有些修学是不共的,也就是说,在断爱欲时,也要生起对大乘法殊胜功德的好乐追求。虽然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功德不能马上成就,但内心对这功德具要有好乐心,否则很可能会堕于二乘种性,因为你对大乘佛法不生好乐,对诸佛的甚深功德,对度脱苦恼众生,已不生好乐心。所以大乘菩萨从自受用解脱的角度,也修无常观、不净观、苦谛观,以调伏内心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但他同时也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而生起好乐心、追求心,所以他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这是不共声闻法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断除爱欲是指断除杂染的爱欲,但对于清净法的爱欲也应同时生起。以上这一段是广大行,依止出离心、空正见,生起广大戒定慧妙行,调伏心中我见颠倒及爱欲烦恼,成就四果的受用。
第二章 断欲绝证
前一章是事相的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有它的因与果,前一章的因果是清净的因果。这一章是讲非因非果,什么是非因非果?从甚深见所观察的真理是断欲绝证,心中没有五欲的杂染法,也没有果证的清净法。在道法上,没有欲望,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证的差别,那是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这称为「道」。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消文 前一章的「道」是一种因缘所生法,可透过你的造作修福而出现果报,故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章的「道」则是非因缘所生法,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真理,造善时它是「如」,造恶时它也是「如」。
出家的修道人在有为法的修持上,首先要断欲去爱,断欲去爱是指持戒与修定。起初要持戒,奉持佛陀的戒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断除身口二业的爱欲。进一步要修习禅定,调伏心中的攀缘心,对治意业的爱欲。总之,透过持戒与修定,断除身口意的爱欲。但这时心中我见、法见的种种颠倒都还存在,所以更进一步要修智慧。「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应该了解遍计本空,依他如幻,通达我空、法空真理,觉悟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识自心源」偏重在断恶,「达佛真理,悟无为法」偏重在证真,所以前面是破恶,这里是生善。
如何修断恶证真呢?以下开出三个次第:
(一)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里以唯识的观法来做解释,修唯识观起初的资粮位就是修「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唯识学认为修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不是对治依他起,因果的法则是不能破坏的。修空观所破除的是心中的名言与颠倒,在对治名言的过程中,唯识学分成二个次第:
(1)外无所求:这是对治所取相,所取是外境,对治所取相是外空,外境是毕竟空。对外境的毕竟空,唯识学是观「诸法如梦」,这是无常观。有时我们的颠倒是外境所引生,譬如善业强福报大者,容易生起常见的颠倒,这时要观想自己今生所受用的福报,无论是身体的健康,美妙的眷属,及广大的财富,这些都只是暂时存在,当死亡来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自已要经常思惟死亡的到来,当死亡来临时,它会把今生所有的受用完全破坏。所以外无所求是破除所取相的执着。
(2)内无所得:破除对外境的执着后,其次要断除内心的执着。内无所得的观法,唯识学是观「心性无生」,这心的颠倒主要是名言,观察自己心中的妄想是由相状所引生,这相状是依祂起性,是由业力所变现的种种相状。善业强者,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所取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如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皆特别殊胜美妙。有些人过去生中有罪业,因这罪业,他六根所取到的相貌是卑贱苦恼。这相状无论是善相或恶相皆不能消灭,佛法的空观不能消灭依祂起性,若消灭依他起则是断灭见。所以依他起要保留,因为它是「因缘有」,我们所要断除的是「颠倒有」的遍计执,也就是自己依止相状所安立的名言,这些名言应该要破除。什么叫做名言呢?如在光线不足的黑暗地方,见到一条绳子,这绳子是依他起,不能说它没有,但你的眼睛见到绳子时,心中却出现蛇的影像,这蛇即是颠倒有,是自己心中所捏造出来的,自己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毒蛇,牠会伤害我。这些概念名言都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这一部分要断除。所以这里的「内无所得」是破除心中的名言,观察这些名言是自己的妄想因缘所生起。以上是对治能取相,对治能取着的这念心的名言,这是内空。因此先修外境的空,再观察内心的空。
(二)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前面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是资粮位菩萨的如理作意,这里是加行位菩萨的修行,他在长期如理思惟的熏习之下,由生转熟,内心任运不刻意的安住在戒定慧圣道上,他也不造罪业,因为已调伏烦恼,没有烦恼也就不造罪业,所以他内心是任运安住在圣道上,他不必刻意系道。这是形容加行位菩萨对圣道已渐渐相应,道的力量在他心中已由浅转深。
(三)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这是形容通达位菩萨的修行,他不但不造作身口的恶法,也没有意业的忆念,他对恶法是「无念无作」;对戒定慧是「非修非证」;对于道的观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诸位的差别,在一切法中,是最为圆融殊胜,名之为道。
释义 佛法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在调伏心中的颠倒过程中,所开展出的戒定慧法门,没有两个人所修是完全相同。譬如你持戒,他也持戒,你们两个人不可能持相同戒法,也不可能修同样的禅定。又如修我空观、法空观,你喜欢修唯识观,他喜欢修天台一心三观,另一人欢喜修中观,这也是种种不同的观法,种种的名言安立。但是当成就圣道时,每一个人却都没有差别。佛法就是如此的微妙,在过程中「方便有多门」,你可在一百部的经典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但到了最后成就时,「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在领悟圣道时,却是现出无有少法可得的无差别相。所以修中观的学者,与修唯识或修天台的学者,起初对空观的解读虽有所不同,但成就空观时,却相同没有差别,因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古时有一禅师修行有了心得,因为禅宗修学佛法是不立文字,不读经典,所以修禅的学者要请善知识印证,于是这禅师找法演文义禅师印证,他说:「我经过长时的修行,心中有心得,我现在的心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请禅师替我印证。」「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表示他心中的乌云都已消失。法演禅师答说:「你这个道,犹是阶下汉。」这是说禅师与道还有一段距离。禅师谦卑的说:「请师接上阶。」他请法演禅师拉他一把,法演禅师答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若要与道相见,「万里晴空,一轮明月」的境界要消失掉。这是说,起初在对治烦恼时,内心是依止戒定慧,有戒可持,有定可修,有智慧可观照,「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在修道过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对治法门,自己已走在通往道的路上,但若要与道相应,「月落后,再来相见。」最后是回归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这是没有开口处,已没有对立相。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有对立,有能对治的戒定慧,及所对治的烦恼,但到达「道」时,这是离诸对待,无有少法可得。所以说以如幻的戒定慧,消灭如幻的烦恼,最后内心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修行人在修道过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到了最后成佛,无有少法可得;虽无有少法可得,却又具足一切功德。不过在刚起修时,「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自己要先观空,从假入空,先不要急着观依他如幻。当遇到障碍,先把心带回家,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我们最大的错误是相信自己的概念,有如见到绳子,认为它是蛇,若相信它是蛇,则永远无法解脱,「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生命就变得非常复杂。所以身在凡位,起初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若遇逆境,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心带回家」,自己的家应该有个法宝,如持佛号、往生咒、大悲咒,这个法宝就是自己的家,以这个法宝破除名言。不论有多好的理由,都不要相信自己,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智慧才能渐渐成长,如此才能正确的观察生命。如果一开始不对治名言,即使修种种的布施,持戒也庄严,自己仍在颠倒之中,这个善业只是得到暂时的可乐果报,临命终时一定会起颠倒,为什么呢?因为平时颠倒,临命终时也一定颠倒。为什么会起颠倒呢?因为从来没有消灭心中的名言,只是一直跟着感觉与名言走。在生命中虽然积集了某一部分的善业,或持戒修定,或广结善缘修善法,如是以颠倒心为基础,虽然积集了一些善业,但你颠倒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佛法很重视消灭颠倒,也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佛法的修行先要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也就是先否定再肯定。起初修时偏重在否定自己,再渐渐从空出假,许下广大的悲愿,广度众生,这是佛法的修学次第。若内心一直只在有为法中活动,生命就只是积集善业,根本谈不上所谓的解脱。因此若有志于解脱,如何超越心中的名言,超越心中的颠倒,这才是修学的重点。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