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二)

  

  

淨界法師講述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2面

  

貳:經文大意

  

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先說明本經的修學綱要。本經的經文大意共分叁段,第一段是總標,第二段是別明,第叁段是結勸。總標又分兩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是經頓漸兼收。首唱「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又言:「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金剛經》無住之旨,《維摩》不二之門,不越此矣!此爲頓教。

  

以下的四十二個篇章,內容有頓教及漸教二種法門。頓教法門基本上是一種理觀,觀察不生不滅的理性,因爲這種悟入特別圓滿快速,故稱爲。漸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雖然我們的本性是本自清淨,但在無量劫的流轉中,造作了很多的業力,留下了衆多的痕迹,也就是留下種種善、惡的功能。對這些心的功能,我們須加以調整,漸教就是戒定慧的調伏法門,而這種修持是漸次成就,故稱漸教。

  

本經的頓教內涵上,首唱「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沙門是出家修道者的總稱,凡是離開世俗的家,修學聖道,都稱爲沙門。但本經對沙門定義的標准比較高,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爲沙門呢?「識心達本,解無爲法。」識是觀照,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認爲我們這念心在觀照時,先不要向外觀照,而應先觀照自己這念明了分別的心識。智者大師的觀照是先做粗淺的因緣觀,透過因緣觀,馬上見到這念心有種種的功能,譬如有些人喜歡布施,他習慣歡喜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與大衆共同受用,他的布施善根是怎麼來的呢?因爲過去生有造作布施的業力。有些人有持戒的善根,他對佛陀所製定的根本戒法、微細戒法,都能習慣奉持,這善根不是今生才有,他多生多劫就歡喜持戒。有些人能忍辱,雖遭受不合理的對待,也能安忍不動。在觀心時,我們見到內心有衆多善良的功能;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內心也有很多邪惡的功能,如有些人貪欲重,貪財、貪名、貪色,但你罵他、打他,他卻無所謂,沒有什麼脾氣。有些人潔身自愛,少欲知足,但他的瞋心很重,若稍微觸惱他,他就發脾氣。所以我們內心有很多善良的功能、邪惡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生起的呢?這不是上帝所創造的,而是過去無始劫來,我們數數的造作,數數的熏習,所以就有現在內心的善、惡功能。初觀心時,應先觀察內心表層的有爲諸法,爲什麼叫做有爲呢?因這些善、惡的功能,都須假借造作因緣才能出現。

  

若再進一步深觀這一念心,以我空、法空的智慧,剝開這些假借因緣造作的善惡功能,見到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識心達本」,通達最初的本性,這本性是無爲法,它不須假借造作就已存在,即使造作重大善業,本性是「如」;造作再大的惡業,本性也是「如」,無論造善造惡,本性皆不改變。造善累積善的功能,造惡累積惡的功能,這些功能不能影響本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是不能改變的,這不變異的本性即是無爲法,因它不是假借因緣而生,所以不受因緣法的影響而變異。當一個人在觀心時,從有爲的善、惡對立法,深入觀察到圓融無礙,清淨平等的法性,這個人就有資格稱爲沙門,他已開始在修道了。

  

又說:「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前面是約修行者,發明無爲頓教法門,以下是約「法」來發揮,這個法就是道。什麼樣的法稱爲道呢?「心不系道」,這念心不著于戒定慧的造作因緣,不思念種種的戒定慧善法;「亦不結業」,但也不應思惟惡法,起種種貪、瞋、癡的煩惱。內心不思善,也不思惡,若不思善、不思惡,內心「雲何應住」呢?心應安住在什麼境界呢?「無念無作,非修非證。」無念無作是指遠離惡法,不思念惡法,也不造作惡法;但內心也不著在善法的「修」及善法的「證」上,如是遠離善惡的對立因緣。「不曆諸位」,這時心沒有任何階位的差別,沒有你是功德相,他是過失相;你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餓鬼,沒有這樣的差別。因爲五蘊的果報都是因緣所生法,若剝開因緣所生法,而現出如的境界,一切法皆是如,這稱爲道,道就是無爲的真理,天臺宗稱爲現前一念心性

  

《金剛》無住之旨,《維摩》不二之門,不越此矣!此爲頓教。」前面是以本經的經文來發揮頓教止觀的涵義,這裏是引用其它經典來作旁證。《金剛經》是開導一位已經發菩提心的菩薩,「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菩薩發菩提心後,他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這樣的上求下化是一種有爲的造作,這有爲的造作應該以什麼爲自體呢?《金剛經》解釋說,應以無住爲自體。一般的菩薩在遇逆境時候,處理態度是心有所住,這念分別心住于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是一個逆境,是一個苦惱的果報,應該是過去的罪業所現出的影像。我們這念心習慣心隨境轉,心即住在這影像上。心與罪業接觸就感受到苦惱,有些人認爲,苦惱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或者認爲,遇苦惱時自己應該謙卑;或者認爲,苦惱果報是罪業所召感,自己應該認命。以上的對治方法,都能減少痛苦的感受。但《金剛經》認爲,心若住于境界,再加以對治,這已是落于第二義,不是第一義谛。《金剛經》說,若有志于行菩薩道,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殊勝願力,這願心應該以無住爲住,不要住在有爲的境界上,別人贊歎你,你的心無住;別人毀謗你,你的心也是無住。如是安住在清淨本性,發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這菩提心就特別堅固,不可破壞。《金剛經》認爲,菩提心是有爲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雖然這是清淨的因果,但有爲諸法一定要以無住爲自體,如是菩提心才會堅固。所以《金剛經》發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以無住爲自體而發起菩提心。

  

《維摩诘經》是發揮不二法門的道理。因緣所生法都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有功德就有過失,若能超越因緣所生法,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是離諸對待的平等不二法門

  

以上引用《金剛經》的無住,及《維摩诘經》的不二,以會通本經的無爲法及道的觀念,這都屬于頓教法門。藏傳佛教把大乘佛法的修學分成甚深見及廣大行,若要修學佛法,一定要具足甚深見,因爲心若著在有爲諸法中活動,自己不可能解脫,心若著于善惡、功德過失的對立因緣法,就是一種生滅心,故所依止的宗見會影響果報。頓教法門是從生滅的因緣,回歸到不生不滅本性的觀察,是一種甚深見的建立。

  

以下說明漸教法門。由甚深見開展出廣大行,廣大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的菩薩修學。

  

其間羅舉四真道、十善行,诃斥欲染,策發淨業,警世非常,覺諸幻化,此爲漸教。

  

理論上來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不幸的是,我們內心開始擾動以後,所謂的「真如不守自性」,這念明了分別的心,它不歡喜安住在清淨本性,它動了向外攀緣的念頭,向外攀緣即是「動」,動即是業,業就有召感性。所以我們無量劫來不斷的活動,累積了衆多如夢如幻的煩惱及業力,印在我們清淨本性的表層上,這就是需要處理對治的業力。本經提出兩個對治法門:

  

(一)十善行:即是十善業,十善業是戒行,戒行有身、口、意叁業:身業是不殺、不盜、不淫;口業是不兩舌、不绮語、不妄言、不惡口;意業是無貪、無瞋、無癡。這是修止觀的基礎。

  

(二)四真道:四真道即是四聖谛。四聖谛認爲,世間的因果法則有二種,一是雜染因果的苦集二谛,苦是由集谛所召感,也就是說,痛苦果報是煩惱罪業所引生。這觀念很重要,有時我們在修學佛法時,身心感到痛苦,如拜佛或修學某種善法時,身心有很多的障礙。有時我們會起顛倒,以爲因爲拜佛而使自己痛苦,這是錯誤的想法,拜佛是一種戒定慧善法,召感的是安樂果報。我們過去在未修行時,已經累積了衆多的煩惱與罪業,因現在修學佛法而把煩惱業力逼出來,這是重報輕受。所以我們要永遠知道,因緣果報中,苦果是由集谛所召感,集谛就是煩惱業力。二是清淨因果的滅道二谛,「滅」是指已息滅痛苦的安樂果報,這安樂果報是由戒定慧之「道」所召感。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因果,你可以選擇累積煩惱業力,如是而召感個體的痛苦果報;或選擇累積戒定慧,而召感寂靜安樂的果報。透過以上四聖谛的觀察,見到染淨二種因果的生起因緣,如此有助于對生命作正確而不顛倒的抉擇。

  

透過以上十善業的實踐,及四聖谛止觀的修學,「诃斥欲染,策發淨業」,一方面滅惡,忏悔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