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在滅惡方面,本經對叁界的貪欲煩惱,诃責特別重;一方面策發淨業,成就戒定慧。以上是本經漸教廣大行的第一個內涵,勸勉我們修習戒定慧。

  

漸教廣大行的第二個主題:「警世非常,覺諸幻化。」這是透過無常觀,策發我們的出離心。雖然我們明明知道戒定慧會召感功德,煩惱罪業會召感痛苦,但很多人卻甯可選擇放縱情緒,累積煩惱,遭受罪業的苦報。爲什麼會做這種選擇呢?有一個主要因素,我們起了常見的顛倒,太看重眼前的安樂。對于流轉中的這一期果報體,認爲去年的生命體存在,今年也存在,由此類推,生命體明年也會存在,如此就會産生常見,我們以爲自己的生命會永存世間,就做一個永久存在的打算。由于對眼前的得失看得太重,因此不惜造作種種的罪業,以保存今生的快樂。如何對治這種常見的顛倒呢?思惟無常,觀察今生的生命,死亡總有一天會來臨,當死亡到來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所累積的財富、名聲,乃至于種種的眷屬,都會被死亡所破壞。而當一個生命轉成另一個生命,唯一能超越死亡,能在來生受用的,是我們在佛堂所修習的禮拜、贊歎、供養等善業,善業可以超越死亡而在來生受用。透過無常的死亡觀,有助于我們明白生命中,哪些只是一種暫時的虛妄相,哪些造做是一種永恒的功德相。譬如持戒雖給自己帶來不方便,但持戒的善業卻使你來生能繼續受用。所以無常觀使我們從常見的顛倒中覺悟,將遲早要來臨的死亡提前起觀照,故能「覺諸幻化」,覺悟世間的名利、得失、成敗皆是暫時的因緣,如夢如幻,如是就會警惕自己趕快積功累德,修無常觀能使自己精進修學。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四十二篇章,基本上的修學主題有以上二個漸教法門:

  

(一)修學戒定慧。(二)修習無常觀。以上是總標,下面是別明,個別說明戒定慧與無常觀。

  

夫欲染不去,則淨行難成。淨行不成,則本明不發。故反複于斷愛去欲之修,以爲行道守真之助,而要歸于無我。了得無我,心垢自盡,常光現前,是則名爲「解無爲法」。

  

在漸教的對治法門中有二個主題,一是對治欲染,一是修學淨行。在滅惡生善中,本經的次第是要我們先滅惡,因爲叁界的貪欲煩惱,若不以持戒加以對治,則很難成就戒定慧,因爲貪欲煩惱會構成遮障,所以先斷惡再修善。若戒定慧的淨行沒有成就,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整體生命的心性則難以顯現,所以不依止漸教,對頓教的理觀也有障礙。以前我們研究的菩薩戒,它的重點是在大悲,所以它在戒法的對治上,偏重在瞋心、慢心與嫉妒心,這叁種煩惱是成就大悲的最大障礙,而貪欲煩惱並不是破壞大悲心的最大障礙,所以菩薩戒中,對比丘、比丘尼所擁有的資具,如應該擁有多大的缽,多少的衣服,菩薩戒對此並不很在意。但在聲聞法的角度上,聲聞法的修學重點在出離叁界,而出離叁界的最大障礙就是貪欲煩惱。本經既然是在引導小乘或大乘學者出離叁界,而出離叁界所有的障礙根源就是愛欲煩惱,所以本經強調對治叁界的愛欲煩惱,以四念處的觀行-不淨、苦、無常、無我,作爲修行的正行,持戒斷欲去愛爲助行,最後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我空真理。了達我空真理,進一步通達法空,則「心垢自盡」,內心有所得的汙垢也隨之消盡,最後就趨向于我空、法空的無爲真理。所以本經的修學次第,先從有爲的修學再契入無爲的真理。

  

以前忏公師父在齋戒學會講《八大人覺經》,他說《八大人覺經》的要點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什麼叫乘法身船呢?我們要緊依止不生不滅的理性來修學善法。前面的八大人覺有八種修學,從無常無我、少欲知足乃至發起出離心、菩提心,這些是有爲的造作,而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的斷惡修善的修持,你要依止不生滅心,才能至涅槃岸。他說前面的八種修學,若不能與法身船相應,則不能至涅槃岸,這些善法就只能流落到叁界的生死大海中,創造暫時的安樂果報,如此而已,因爲你缺乏法身船。所以透過戒定慧的滅惡生善,最後會歸到我空、法空的無爲法,如此的善法才有解脫的力量。以上是本經的第一個主題-修學戒、定、慧,第二個主題是以下的策發出離心。

  

然而世人,往往貪著有爲,不舍愛欲者,何也?由不知人命無常,世界幻化,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刃蜜炬風,其言絕痛。有丈夫之志者,其不可瞿然深省乎?

  

本經在講完戒定慧之後,很強調修無常觀。一般衆生貪著有爲,不舍愛欲,尤其是過去生善業強者,他今生修行會有困難,因爲他前生善業強,使他今生的生命身體健康,貌相莊嚴,眷屬美滿,他就容易被眼前的因緣所障礙,無法舍離愛著煩惱。爲什麼不能舍離愛著呢?他明知生命的目的應該積功累德,爲什麼撥不出時間來修學呢?因善業強者,他對今生美妙的果報,容易生起常見的顛倒,他以爲他能長命百歲,永久受用今生美妙安樂的果報,他不知人命無常,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把今生美妙的境界全破壞。他起常見之後,貪著眼前一時的快樂,不惜造作罪業,以至召感來生長劫之苦報。

  

若從因緣觀來觀察,我們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上,每一個剎那生命都要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受用果報,一是創造因地。一方面我們繼承過去的業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因緣,承受由前生的業力所創造的果報,可能是快樂的果報,或者是痛苦的果報;另一方面,自己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果報,所采取的行動又創造了另一個業力。所以我們的生命體在每一個點上,在受用果報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因此我們的生命有兩種選擇: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一)衆生畏果:顛倒的衆生並不在乎造什麼業,他是畏果,他重視的是果報,現前的生命不能有痛苦,只能有安樂。爲了成就暫時的安樂,不惜造作罪業,即使罪業會召感來生痛苦的果報,他也不畏懼,所以說是顛倒。衆生畏果,只重視眼前的果報,而忽略了因地的業力。

  

(二)菩薩畏因:一個有智慧的菩薩畏因,他遇到不如意的果報是逆來順受,因爲這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隨緣消舊業」,自己認命承受果報。他所在乎的是面對果報時,所采取的行動決不能造罪業,若造罪業,這罪業必定召感來生的痛苦,所以菩薩他很重視因地。

  

菩薩因修無常觀,他會注意生命的因地。若不修無常觀,「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只追求眼前的快樂,而不在乎這眼前之樂所造的惡業,就猶如「刃蜜炬風」,只見刀上的蜂蜜,而未見蜂蜜後面的一把刀。故一個有志于成就出世間功德者,對眼前的安樂所帶動的罪業,應該感到恐懼而知反省。

  

無常觀的涵義,簡單的說,佛弟子對生命的觀察,生命的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因爲最後的結果,自己並不能控製,那是前生的因緣,不可能再回到前生去改變業力。現在的身相的外表,內心的善惡功能,及外在的人事因緣,這些是前生的業力所召感,我們只能隨緣消舊業。重點在于我們如何過這一生,以什麼心態面對順逆的境界,又造作累積了什麼業力,這才是我們所在乎的,因爲今生的業力又會召感來生的果報。自己會有這種覺悟,是因爲修無常觀,故能從眼前的境界中跳脫出來。以上是本經的第二個主題-修無常觀。以下一段是總結。

  

經言:「佛所言說,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學者于此盡心焉,則五部諸經,俱可得門而入矣! (摘自彭際清居士《跋》文)

  

前面講到頓教的止觀,也說明了漸教戒定慧的修學,但佛陀的法要,無論頓漸,就像甜度非常均勻的蜂蜜,不論中間或邊緣的甜度皆相同。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執理昧事,或執事昧理,理事皆同等重要。我們若能體會本經的頓漸兼修,則對佛陀的五部諸經-華嚴部的頓教;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等是漸教對治的漸初、漸中、漸後;法華涅槃是會漸歸頓,把漸教法門會歸到頓教。若能修學本經的頓教與漸教,即能體悟佛陀所說的五部法要。

  

由以上古德的開示可知,本經的修學是頓漸兼修,理事無礙。我們剛開始要從頓教中生起甚深見,知道生命的依止處,所謂「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今生一時的尊貴安樂,這都不是皈依處,皆是無常敗壞,唯有開顯不生不滅的本性,才是究竟的涅槃安樂。自己要把流轉中的究竟皈依處-自己的「家」先找出來,先定位出自己的修學目標;有這甚深見以後,再立定自己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廣大行,如是一步一步的回歸到自己的目標,這是本經的主旨。不過本經的廣大行偏重在斷惡修善,對于度衆生方面發揮的比較少,它偏重在自利的功德。

  

蕅益大師在《靈峯宗論》上說,有人問言:「開悟後修什麼?」一般沒有開悟的人,心隨境轉,住在眼前的個體因緣中,不斷隨順因緣流轉;開悟的人則知道這些是生滅法,他安住在清靜本性。蕅益大師回答說:「開悟後,熾然修福。」雖了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也不能忽略因緣,因爲悟後仍要不斷的淨罪集資,所悟的真理才能更加顯發,理與事是互相資助的,所以有了甚深見後還要有廣大行。若開悟後,沒有悟後修行的行動力,這解悟很快就消失,因爲這解悟太薄弱脆弱。所以古德說:「乘性起修,全修在性。」起初依止不生滅心,修習種種淨罪集資的斷惡修善,但這些修學最後仍是「全修在性」,它有助于開顯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由理觀而生起事修,事修也能資助理觀。也就是說,起初是由內心的觀照力而産生行動力,但行動力也資助觀照力,這就是爲何若違犯戒法,會對止觀産生障礙,因罪業有罪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對修習聖道皆是障礙。所以我們不應該執理昧事,理論上雖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在事相上要熾然斷惡修善。本經的主旨也是這種涵義-頓漸兼修,理事無礙。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