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八卷

  第二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八頁:

   丁叁、總明無犯

  這一科是輕戒的總結,把輕戒的開緣作一個總結。好,我們看戒文: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

  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

  當知一切皆無違犯。

  這「一切」的四十叁條輕戒當中,有叁種情況是都「無違犯」的,是一種共通的開緣:第一個「謂若彼心增上狂亂」,就是說這個菩薩內心精神錯亂,所以他對于現前境界已經不能如實判斷、不能如實了知,在這個精神錯亂當中,律上講出一個標准,說「這個人乃至見火而捉」,他看到火甚至用手去抓它,這種就是構成精神錯亂的條件了;第二個「若重苦受之所逼切」,前面是內心的狂亂,這個是講到色身有重大的病痛,這個重大的病痛長時間的逼迫他的色身,使令這個菩薩在斷惡、修善、度衆生的時候不得自在,他有重大的病苦,他應該斷惡沒辦法斷惡、乃至于應該修善度衆生都不能實踐,但是他內心當中是安住菩薩種性的,這種情況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是開緣,因爲他有重大的病痛;第叁個「若未曾受淨戒律儀」,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受菩薩戒,換句話說你這個生命根本沒有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目標,所以這種人的生命就是一天過一天、悠悠泛泛,把今生的善業花完就算了,這種人當然就不受菩薩戒法的約束,因爲佛陀製菩薩戒的目的,是針對于有志于行菩薩道的:「當知一切皆無違犯」,前面叁種只要有一種情況,都是開緣不違犯的情況。換句話說,前面的四十叁條輕戒,在別相上各有各的開緣,而這叁種開緣是通于整個四十叁輕戒,是「一切處皆無違犯」的。

  四十叁輕戒到這個地方整個圓滿。

   乙二、受戒應持

  前面「廣明戒相」是說明輕戒跟重戒的戒相,以下說明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精神、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奉持菩薩戒法。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一個「菩薩從他」,「他」是成就菩薩戒體的師長,「從他」的授戒師得到菩薩戒,得到菩薩戒以後他內心當中要依止一種「善」良的「清淨」心,這當中要成就二種意樂:第一個是「求學意樂」,第二個是「菩提意樂」跟「饒益一切有情意樂」。我們先從根本上說,你受了菩薩戒體以後,你應該要成就「菩提意樂」跟「饒益一切有情意樂」,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然這個對佛道的追求、對衆生的度化,我們前面也講過很多次了,剛開始的下手就是思惟苦谛,如果我們對叁界的苦不能夠體悟,我們也就沒有要利益衆生、上求佛道的意樂,所以剛開始的菩薩道一定是從無常而體會到苦、從苦當中再普遍到一切衆生都在苦惱當中,我們爲了救拔自身的苦、也爲了救拔一切有情的苦,所以爲利有情願成佛,趕快要成就無上菩提,因爲只有無上菩提才有足夠的力量來解脫自身的苦、來解脫一切有情的苦。就是說我們受了菩薩戒法以後,剛開始你要從苦谛的思惟而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而追求無上菩提,在生命當中確定你一個修學佛法的目標,你一切的造作只有二個目標:第一個、爲了要上求佛道;第二個、下化衆生。你應該以這種「善」良的「清淨心」來成就「菩提意樂」跟「饒益一切有情意樂」,這個是菩薩道的根本法門,安住菩薩種性。第二個是「求學意樂」,這個是枝末法門,你有這種的上求下化的目標,你應該要求學,菩薩道不是一時的沖動,你必須要廣泛的修學經律論。前面也說過,菩薩戒要廣泛的學經律論,對于佛陀在經律論當中提到斷惡、修善、度衆生種種的方便,你應該要如法的修學,乃至于如法的去實踐。對于這樣的一個「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你對這二種意樂,內心當中「生起最極尊重恭敬」之心。什麼叫做「最極尊重恭敬」呢?就是說你對于這二種意樂,不要說身體的違犯,乃至于內心當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根本不敢生起一念退轉之心,這個我們剛剛說過的「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我們對于菩薩道的追求是無怨無悔的繼續的走下去,不管有多麼艱難,就是一種不退轉的心情。而這樣的一種不退轉,「從初專精不應違犯」,它不是一種功德相,這個諸位要注意,你說這個不退轉是不是要到初地才開始?不是,就是你剛開始的時候你就應該具足這樣的心態,否則這個菩薩戒就很容易破壞掉。

  蕅益大師在《梵網經》的批注上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余皆是破戒者。也就是說菩薩的叁聚淨戒──斷惡、修善、度衆生,他不是一生一世能夠完成的,我們可能一生當中菩薩的戒法做得非常有限,也有人一生當中只是偏重在斷惡,他什麼善法也沒有修、一個衆生也沒有度化,但這個都不是一個初學的重點,這個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我們初學的時候培養一種意樂,就是說菩薩戒的精神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們今天是在一個平地,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什麼資糧都沒有,但是我們平地看到高山,哎呀,這是一個非常莊嚴的高山,你如果一時半刻要跑到高山去,這個是強人所難,但是我們是什麼心情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點很重要,就是菩薩的叁聚淨戒,雖然我們一時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絕不放棄,這個重點在這個地方,你就是能夠一心一意的「我行精進,忍終不悔」,內心有向往的精神。如果你對無上菩提的向往失掉了,那也就意味著你的菩提心失掉了,你在生命當中已經不是在無上菩提的跑道,可能是跑到另外一個跑道去了,雖然你也拜忏、你也修善,但是你不是在無上菩提的道路上走,你換了一個跑道,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就是你一定是絕不放棄的一種精神,這個是你的根本,你要守住這種意樂,就是我們不管遇到多麼大的逆境,雖然我們在斷惡、修善、度衆生做得多麼的不好,雖然我們在菩薩道還有很多很多進步的空間,但是我們永遠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這是最重要的,這一科是講這個意思。

   乙叁、犯應還淨二

  

  丙一、有犯應悔

  前面是講根本法門,這個是講枝末法門。在斷惡、修善、度衆生可能會做得不圓滿。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忏悔,這個當中分二科,先看「丙一、有犯應悔」:

  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假「設」我們對于叁聚淨戒「有」所「違犯」,「應」該要馬上「如法」的忏「悔」來消「除」,使「令」我們菩薩戒體的汙垢能夠恢複清「淨」。持戒有二種清淨:一種是本淨,就是這個人受了菩薩戒以後,是「皎如冰霜,塵點不犯」,我看應該是沒有這種人,因爲菩薩戒不可能。你看宗喀巴大師,他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完全清淨;但是他受菩薩戒以後,他自己承認說:我一天當中違犯菩薩戒法,就像下雨的雨滴這麼多。你說:我怎麼不知道我犯罪呢?因爲我們都沒有觀照(呵),所以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宗大師的心細,聖賢的心跟我們凡夫的心不同,他們的心比我們微細,回光返照的心多;我們的心思大部分都在塵勞,精神都耗失掉,所以回光返照的功力少,所以本淨對菩薩戒來說是少之又少。我們能夠做到的清淨是忏淨,犯了戒沒關系,我們內心當中起增上慚愧,我們內心當中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跌倒了沒關系,再站起來,如法的忏悔。這個意思就是說,行菩薩道你不要怕犯錯,你只要肯改你就有希望。

  丙二、明忏悔法二

   丁一、對他發露二

  戊一、受忏具緣

  這當中分二科:「丁一、對他發露」,對別人發露;「丁二、自誓防護」(六十頁),如果沒有這種因緣,可以在佛前自己發露。「對他發露」當中分二科,「戊一、受忏具緣」,先說明接受你忏悔的忏悔主要具備什麼條件,忏悔主不能隨便找,看戒文:

  如是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于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

  「菩薩」在「一切」戒法當中,這個地方的一切戒法包括四重、也包括了四十叁輕,在整個菩薩戒法當中,他的罪名都「是惡作所攝」,都是突吉羅罪。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的戒法在製教上都是惡作,表面上是突吉羅很輕,但是諸位要知道,有些的戒法在業果上是很重的,它製教輕但是業果重。諸如什麼呢?你這種行爲會毀滅叁寶的、會覆滅佛法,因爲你的嫉妒心、瞋恨心來破壞叁寶的住世,這種業道罪就很重,所以你不要以爲是惡作就輕忽了(它不像我們比丘戒),佛陀在製教的時候罪相有很多很多的差別,它全部是惡作,但是它的業果就有很多的差別。因此這個惡作應該怎麼辦呢?「應向有力」,第一個條件要「有力」量、有能力爲你拔罪的衆生。什麼叫有能力爲你拔罪呢?就是說他對于你要忏悔的這條戒是如法的、清淨的,你要忏的這條罪他是清淨的,他才能夠爲你證明、爲你拔罪,他有這個拔罪的能力。第二個「于語表義能覺能受」,他對于你所表達的語言跟語言當中的義理,他能夠覺知、能夠領受。先說明領受,就是說他能夠明白你話中的道理,比如說你是中國人,你不能找美國人忏悔(呵),你找美國人忏悔他不知道,你叽哩咕噜講什麼他不知道,那他就不能爲你拔罪了,他沒辦法領受你的義理;第二個他要覺知,就是這個人要通達菩薩戒法,他知道有犯沒有犯、是犯輕犯重,他要知道你病相的輕重。不管是「小乘」的「補特伽羅」、或者是「大乘」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有情衆生,一個有明了性的、活在現實生活的一個生命體,向一個「補特伽羅」忏「悔」。

  這段戒文古德的批注上說:理論上我們今天受菩薩戒應該向菩薩來忏悔,爲什麼也開緣對小乘的學者忏悔呢?因爲小乘的學者雖然沒有受菩薩戒,但是小乘的聲聞比丘、比丘尼有住持叁寶的功能,就著他住持叁寶這方面,因爲…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