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條戒了,所以有所差別。

  僧團的管理應該是有二個方向:一個是攝受門,就是說我們使令衆生栽培善根應該廣設方便,忏公師父他老人家也是這個看法,就是把設備弄好,讓大家能夠安住下來,一個僧團的重點是安身辦道,讓出家衆能夠安住下來,在這個地方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是攝受門;但是爲了維持僧團的紀律,也有他折伏威嚴的一面。爲什麼要折伏呢?我們看二次大戰的珍珠港事件,這是很有名的一個事件,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去偷襲美國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當初的美國是兵強馬壯(美國現在也是兵強馬壯),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太平洋艦隊是美國人引以爲傲的航空母艦的艦隊。當時的日本只有幾架非常破舊的飛機,他們一開始也是沒有把握,所以派山本五十六將軍帶了一些參訪團去參訪太平洋艦隊,艦隊上的設備的確是非常的優秀,都是最新最好的設備,但是日本人去參訪艦隊的時候:第一個、他發現炮灰裏面有灰塵;第二個、他看到士兵的衣服亂挂沒有章法。他回來以後就召開軍事會議說:我們這一次的偷襲決定能夠成功。果然日本派出沒有幾架飛機,而且是非常老舊的飛機,就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整個航空母艦的戰鬥群,幾乎是全部的破壞。這件事情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全世界,事後大家檢討:美國這麼大的設備打不過日本這麼簡陋的飛機,關鍵點就是紀律,打仗不是打設備,就是打那個心力不可思議。他有紀律就有士氣,一鼓作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叁而竭」,美國大兵散散漫漫的當然打不過人家。我們僧團也是這樣,其實修行也是打仗,跟煩惱、跟無明作戰,所以一個僧團的可貴不在于這個僧團的人員多少,而是這個僧團表現出一種如法的紀律,大家守法,給人家看到在這個僧團、在這個地方能夠攝心。其實我爲什麼來僧團住呢?我就是我一個人住沒辦法攝心,仰仗僧團的力量來攝心。如果身爲一個執事法師,他今天不能夠負起執法的責任,這樣子大家互相幹擾,這個僧團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既然我們身爲執事,我們今天就有這種義務來扮演執法的一個角色,應該诃責就加以诃責,應該治罰就加以治罰,乃至于應該驅擯就加以驅擯,應該是大公無私的來執行法令,建立一個如法和合的僧團。

  43 庚四、不神力折攝戒二

   辛一、非染違犯

  這個地方是針對于有神通的菩薩,在有滅惡生善的因緣當中,沒有顯現神通來折伏衆生就犯了這條戒。這當中有二科,先看「辛一、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于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有這個能力,能夠「成就」五種的「神通」,神通包括天眼通跟宿命通,天眼通是看到未來,宿命通是看到過去,天眼通、宿命通、天耳通、神足通跟他心通。神通引生的因緣有叁種:第一種是報通,報就是由業力所招感,就是這個人過去生有一些特殊的善業,所以他一出生的時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一些特異的功能,他能夠見到別人所不能見到的東西,他能聽到別人所不能聽到的音聲,這個是報通,他一出生就有神通;第二種是鬼神通,鬼神通他不是先天的,是修來的,他可能是持咒、或者是施食的關系特別虔誠,有鬼神跟他打交道,就告訴他一些消息(報通跟鬼神通是經常有一些錯誤,不能自在);第叁種是最珍貴的禅定叁昧當中所發的神通,這種神通准確性就非常的高,這個地方的神通是依止叁昧禅定所發的神通。他這個神通有什麼力量呢?「變現威力」,他有變現種種可愛跟不可愛境界的威力,這個菩薩有這種力量。「于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菩薩有這種變現境界的威力,他看到有情衆生:這個衆生可能對因果的道理完全不明白,他這個人生命也就沒有目標;或者說他對因果明白,但是因果道理的思惟不是很深刻,不是很深刻就放縱自己的欲望廣造惡業。也就是說他內心當中沒有一種增上慚愧,所以殺盜淫妄的罪業在他身口意出現的時候,他沒辦法停下來,停不下來,他的欲望太強,就只好數數現前都無慚愧,一天一天的增長罪業。這個時候菩薩應該現出他未來叁惡道的果報來恐怖他,這個時候應該要做出這樣的行動,讓他預知因爲這個罪業所招感的痛苦的果報而産生警惕。《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重點,善財童子所親近的五十叁個善知識,有些善知識是跟他講道理,利根人是講道理,但是鈍根人講道理沒有用,就是現一些事相的東西給他看,顯事相。在五十叁參當中,他參一個無厭足王,無厭足王(Anala)他從來不講道理,任何一個人去參訪他,他就把對方(人總是有罪業)內心罪業最強的一部分所招感的果報現給他看,你來參訪我,我就把你罪業的果報現給你看,讓你産生恐怖、産生警惕。這種雖然不講道理,但是也達到了效果。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內心當中是情感的,沒有辦法對他講道理,或者他內心當中根本沒有觀照的力量,他一再的造罪業,這個菩薩應該把他未來痛苦的果報示現給他知道,來幫他産生恐怖,因爲恐怖的關系來對治他的惡業,這個是約著滅惡。「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這個是生善,衆生對于善法的追求總是不主動積極,這個時候菩薩有神通,應該把修習善法所成就的功德示現給對方知道。比如說在《維摩诘經》裏面,它的第一品是〈佛國品〉,贊歎諸佛所成就的國土莊嚴。〈佛國品〉是怎麼産生的?這個因緣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叫做寶積長者子 ,這個長者子不但福報很大,他有大威德的攝受力,就是有很多的長者子都是跟著他一起遊玩,所以他領著五百個長者子到處的吃喝玩樂,到處遊玩,福報大的人就是這樣子。這個時候寶積長者子在遊玩的時候,就在山林曠野當中遇到了佛陀,這個時候他向佛陀請法,佛陀在說法之前並沒有直接說法。他一開始是拿珍貴的珍寶供養佛陀,供養佛陀請佛陀說法,佛陀沒有說法,佛陀在虛空當中把諸佛所成就國土的依正莊嚴現給他看,福報大的人就是喜歡這種莊嚴安樂的境界,他一看了以後,哎呀,這個是佛陀正報的身相的莊嚴,乃至于宮殿樓閣寶樹依報的莊嚴。這個時候寶積長者子就問佛陀說:要修什麼善法才能夠有這種功德的境界、來受用這種功德呢?這是人世間所沒有的。佛陀說:這個功德,你要先發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力量修習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乃至于般若波羅蜜,修六波羅蜜。寶積長者子因爲這樣的鼓勵,哦,所有五百長者子都發菩提心。這個地方就是說,有些人他是用道理的攝受;但是有些人必須用神通的攝受,就是你應該把修習種種善法的功德現給對方看,讓他知道未來有這種功德受用,來使令他生善。身爲一個有神通的菩薩,「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有神通的緣故,因爲這樣的神通而得到太多的信施。有神通的人也等于是有禅定的人,他的心跟我們這種整天散亂的心是不同:我們這種散亂的心內心沒有功德的攝受,就歡喜向外攀緣,不喜歡把心住在內心當中的功德,因爲沒有功德只好向外去追求;有叁昧的人他的心情跟我們不一樣,他對外在的人事是看得一文不值,他的雙腿一盤,內心有殊勝的叁昧樂來攝受他,所以他就不喜歡熱鬧,只是喜歡寂靜。他如果顯神通,就很可能會招感很多人來供養他,就會破壞他的寂靜,所以他因爲喜歡寂靜的緣故,就「不」顯「神通」來「恐怖、引攝」對方,這樣子就「有所違越」,但是他這個不是煩惱引生的,只是懈怠,所以是「非染違犯」。

  這個地方意思是說,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小乘的學者,你不顯神通,避信施故,這個是可以理解;因爲這條戒的對象是因爲你發了菩提心,剛開始在戒文的時候就說明「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就是說你既然在佛前發了菩提心,你就不應該安住在少事少業少方便住,這樣子跟你最初的菩提心相違背,所以就結罪了。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開緣有叁種因緣:第一個「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就是說假設在現前的因緣當中,很多人都喜歡感應神通,已經有這種過失出現,換句話說大家已經不從內心當中戒定慧的真實功德上去下手,修行的目的都是向外追求感應神通,如果這個時候菩薩顯神通,可能會增長這方面的勢力,「多著僻執」,因爲這個神通並不是修行的目的,這種情況菩薩可以暫時不顯神通,因爲這樣子可能會産生一些偏執;第二個「是惡外道,誹謗賢聖」,就是對方可能是一種外道,這個地方的外道特別指的是知識分子,特別是學過儒學的人,中國的文化儒學的學者,他比較厭惡神通,道家喜歡神通,所以他如果是一個久修儒學的大士,他的聖賢之道是克己複禮,他要求的是生命當中的一種章法軌範,他對這種怪力亂神是排斥的,如果你顯神通,他可能會因爲佛法就是神通,因此就毀謗叁乘的聖賢,他認爲佛法的這些聖賢都是怪力亂神,反而達到反效果;第叁個「成就邪見」,這個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出了家以後,他完全不思惟佛法的道理來建立生命的正見,他就一味的向外去追求感應神通,這個人久了以後一定會顛倒,就是說「怕啥,我造了罪業,我找我的上師加持一下,這個罪業就消失了」,換句話說他不認爲造罪會招感痛苦果報,造罪了以後找一個有加持力的上師就能處理了,這個時候對生命的觀照就産生錯謬了,就是善業跟罪業都不足以畏懼了,重點找一個有神通的上師依止就夠了,這個情況就産生「邪見」顛倒了。

  幾年前臺灣有一個女居士得到癌症,這個女居士是有大福報的,她先生也在臺灣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她聽人家說「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有一些大修行者」,她就希望這些大修行者能夠給她加持,她花了金錢跟精神體力到喜馬拉雅山找到一個高人,這個高人入定觀察以後說:你這個癌症的病我可以治好,但是有一個條件,你來生還要再得一次癌症(呵──),因爲你這個業沒有消。所以我發覺有禅定的人,他可以把你內心的業次第 Schedule 調整一下,他先把你的善業調動出來的所以我發覺這個修行者非常老實,他講真話,就是反正還是你的東西(呵──),你的善業、你罪業起現行,我用禅定把你的罪業逼回去,把善業先調動出來,但是你來生再受一次癌症。後來這個婦人她可能也是學佛,她想一想不要,「回來算了,今生把它了斷」。所以佛法的道理來自于正知見,由正知見我們開始斷惡修善而趨吉避凶,如果說我們今天強調神通,這種神通的虛妄相會讓你産生錯覺,「造罪業不足以招感痛苦果報、造善業也不足以招感安樂果報」,這個世間的軌則就錯亂了,你自己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了。

  我以前在學佛之前學過外道(呵──),外道我還親近過幾個高人,我那個時候也不知道他們叫外道,但是我學佛以後回想「他們真的是外道」的比如說有一個高人他有禅定,他能夠四十九天不吃飯只喝水、氣色非常好,你一跟他接觸,他就知道「你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們跟他出去的時候(呵),從樹上掉一片樹葉下來,他很緊張,「掉一片樹葉下來」,他馬上問他的神這怎麼回事?其實掉一片樹葉就是掉一片樹葉(呵),就是他的內心對外在的法看得很嚴重,他不重視自己的業,他觀照的環境就是,「今天刮了一個西北風,這怎麼回事」,他就開始緊張了,這個不是心外求法嗎?你內心當中安住在善業、安住在正念,就是歸依叁寶,這個是趨吉避凶之道。所以我一對比,我覺得還是佛法正確,我個人深信佛法是正確的,真正能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

  所以如果說我們今天顯神通的因緣會「成就邪見」,這樣子爲了一個人的攝受而使令整個衆生産生顛倒,「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這個地方佛陀是要贊歎顯神通的功德,不過我們在顯神通時也要注意過患、注意它的問題。比如說在律上講到一件事,說有一群比丘,諸比丘去托缽的時候經過一條河(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有神通有禅定,不一定成就聖道,但是他有禅定他就有神通),這些比丘爲了貪方便就用神通飛過去了。飛過去以後,佛陀知道這件事情,佛陀就種種的诃責,佛陀說:從今以後,有神通的比丘,看到河不能用飛的,坐船過去,你不應該用飛的,這個河是要坐船過去,不是叫你飛過去的。爲什麼佛陀在這條戒是贊歎要顯神通,但是在坐船的時候是不顯神通?就是說必需有滅惡生善的因緣才顯神通,你看這個戒文是這個意思:衆生有過失出現了,顯神通來對治他的惡法;衆生不喜歡修善法,把功德相現給他看,使令他修善法。那你過河顯神通幹什麼?你過河就坐船過去就好了,你過河顯神通,衆生看到也不能夠生善滅惡!所以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有些的事情是矛盾的,但是這當中的道理我們要把它讀出來。總之,在修學佛法,使令衆生對生命建立正知見這個是最重要,只有建立生命的正知見,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能夠分辨是非、賞善罰惡,這個才是佛法給衆生最大的利益,這也是身爲一個有情衆生,你要離苦得樂、趨吉避凶的唯一之道──建立你的正知見。這個佛法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顯神通會産生邪見的這種過失,我們應該遮止。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