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性病五年十年,他自己都習慣了,「堪自支持」,他自己對這樣的病已經養成習慣了,這個病對他已經不能産生很大的幹擾。「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菩薩爲了要去「勤修」這種「殊勝」的「善品」,佛法講殊勝的善品都是講智慧,就是你剛好在聽聞、或者在思惟一個法義,在培養你內心的觀照力跟調伏力,你內心當中正在栽培一個影響你生命重大的一個功德,你不想間斷。「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斷」。前面是偏重在聞慧,一種解門的聞慧,聞思智慧;這個地方指的是一個行門的加行,你剛好在從事一個拜忏、或者打佛七的行門加行,你不想讓它間斷。「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就是說你自己的智慧「愚癡」、心思粗重,你對于你自己「所聞」的「法」義都很「難」去領納、很「難」去憶「持」,也很難去通達。就是一個初學者,如果自己的外緣太多,經常去看病會障礙自己的道業,這種情況就是開緣。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佛陀的意思,剛開始偏重在斷惡修善,先以斷惡修善的自利爲基礎,才能考慮利他的。「若先許余爲作供事」,你已經答應別人來「作供事」了,這個時間剛好沖突,撥不出時間出來。

   辛二、例有苦者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

  當知亦爾。

  正「如」前面的色身有「病」,這個地方是指內心「有苦」,他身體很健康,但是他內心遇到一些苦惱的障礙,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他對這個不如意的事情産生堅固的執著,這個事情就障礙在那個地方,他通不過去了,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作」一些「助伴」去開導安慰,來拔「除」他的痛「苦」,「當知亦爾」,跟前面有病的情況、犯不犯乃至開緣的情況是完全相同的。

  「攝衆生戒」主要是二個方向:第一個是他的身體健康的時候,他要做一些善法,我們菩薩站在一種隨喜鼓勵的角度,應該爲他作種種的資助;第二個是他身體有病、或者內心有苦惱的情況出現,菩薩這個時候該你出現的時候要出現,來作種種的助伴,鼓勵安慰。

  前面一條戒的助伴戒是不通于聲聞戒法,就是他修善,在聲聞戒裏面不強調你要去作助伴;但是病苦現前的時候,這一條戒通聲聞戒。你看佛陀有一次在僧團當中,有大富長者要修福報,請大衆師去供養,佛陀這個時候沒有參加,大衆師去供養以後,佛陀去巡視僧團的寮房,就看到一個有病痛的比丘都沒人照顧,身體又髒又亂、衣服也沒補,佛陀爲他洗滌身體、爲他縫製衣服,等大衆師回來以後,佛陀就種種的诃責,就製定說:以後在僧團當中,只要比丘、比丘尼有病,如果有人發心是最好,如果沒有發心的情況應該要僧差,次第的差僧來照顧這個病苦的比丘、比丘尼。

  我一路想,一個出家人也是難得,他把他的生命獻給叁寶,他也就沒有眷屬來照顧他,這個時候我們僧團的執事就是要負起責任,給他一些溫暖。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他的心力強,你給他助不助伴,影響不大的;但是一個人身體病痛的時候,他需要別人的關懷。所以「我也不是醫生」,沒有錯,但是就算你去照顧他、你去看顧他,對他實質幫助不大,但是你在旁邊的陪伴,你給他一些佛法的鼓勵、精神上的安慰,對他是意義重大,意義重大。他可能就是一個關鍵,他可能這個時候甚至于要退失叁寶的信心,因爲你的出現,他這個障礙通過去了。所以出家人也應該要互相幫助,正如佛陀說的,如果有人發心最好,沒有人發心的話僧差,把他當做一個僧團的事情來處理,他不是個人的問題了,這是僧團的責任。所以在《梵網經》當中講到八種福田,說我們在修行當中有八種法能夠引生廣大的福田:第一個是佛,佛陀有說法之恩,我們今天能夠明白道理,是因爲佛陀的出世說法;第二個是聖人,叁乘的聖人都有使令佛法相續延持的作用,聖人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叁個是和尚,就是你的剃度、或者受戒的本師;第四個是阿阇梨,阿阇梨就是教授師,教授你戒法、或者是教法的教授師;第五個是僧,僧寶,僧寶的住世就使令正法住世,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前面五個是屬于敬田,我們所恭敬的,敬田我們去造作引生廣大的福德。第六個是父親、第七個是母親,父母親是我們的恩田,他對我們有恩,我們今天能夠供養也是廣大的福田;第八個是病人,悲田,因爲他生命當中,不管他色身有痛苦、或者內心有障礙,這個時候在他生命當中最需要別人幫助。在整個八福田當中,《梵網經》說「看病是最大的福田」,因爲他最需要。就是說佛菩薩的功德廣大,你去照顧祂,對祂是錦上添花;但是一個病人、一個內心有障礙的人,我們去照顧他,那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義是超過錦上添花的,因爲他生命當中正需要別人伸出援手,你拉他一把,他可能生命就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在攝受衆生,我們在菩薩戒法是二個情況:第一個是他身體健康的時候,他修學善法,我們給他鼓勵、攝受;第二個是他身體有病痛、內心有障礙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現前給他鼓勵安慰,使令他過這個難關。這個是在「攝受衆生」的第一條戒「同事攝」,就是說你這個事情你不一定需要,但是衆生有需要,我們應該伸出援手。

  35 己二、障愛語攝─非理不谏戒二

  庚一、有違犯二

   辛一、染違犯

  首先我們解釋「愛語」的體性,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什麼是愛語呢?「謂諸菩薩,常樂宣說,可悅言詞,引攝法義。」 「謂諸菩薩」,這個菩薩「常樂宣說」,他經常喜歡宣說,「可悅」就是要你歡喜的「言詞」,也就是說他表達這個言詞的時候,是以柔和、歡喜的情況來表達,使令大家聽了以後歡喜,這個言詞能夠「引攝法義」。先講這個「攝」,就是這個言詞本身就含攝很多佛法的道理;第二個叫「引」,就是這個言詞本身不是佛法的道理,但是它能夠引生佛法的道理,能夠當佛法道理的前方便。我們對于這樣能夠「引攝法義」的言詞,以柔和的方式來表達,這叫「愛語」。「愛語」只有一條戒,就是「非理不谏戒」,這當中分二科,「庚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辛一、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見諸有情」,「見」也等于是見聞覺知,「有情」衆生的心情只有一個,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追求安樂,每一個有情都是這樣。他是怎麼樣追求安樂呢?或者有些人偏重在「爲求現法」,有些人他偏重在追求現世的安樂,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追求現世的安樂;有些人他對今生的安樂放棄了,他積集善業,他希望追求來世的安樂,他知道今生的安樂已經沒有希望了。有情衆生的心情是想追求現世的安樂、或者是來世的安樂,但是不幸的是因爲他的愚癡,他「廣行非理」,他本來想追求安樂,結果他創造了一個痛苦的因緣,做一些不如法、不如理的事。我們舉例子說,比如說他想追求安樂,結果去殺生,殺畜生來供養叁寶,這個是顛倒,你供養叁寶是追求安樂,結果你去殺生,那就是你不明白安樂的因緣是怎麼回事。或者說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想供養、安立一個佛堂,佛堂是好事情供養佛陀,但是你這個佛堂是安立在下房、樓下,你自己住在上方,那就是錯了。供養佛堂是積集福田,結果你住在佛像的上面,每天都在折損福報。也就是說有情衆生他實在是自己的愚癡,因爲他沒有學習經論,雖然他出自一片的好心想要去積集善業,結果是得到反效果,他創造一個痛苦的因緣。這個時候菩薩知道這件事情了,這個菩薩「懷嫌恨心」,這個菩薩看不起這個衆生,不屑跟他說法;或者「懷恚惱心」,這個做錯事情的衆生可能曾經對不起你,你對他有恚惱心;所以你就「不爲」他「宣說如實」的「正理」,你沒有把正確離苦得樂的因緣告訴他,你這樣子就是「犯」到菩薩戒法。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切罪業的根本在愚癡。一個人爲什麼愚癡呢?因爲他愚癡,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他也就不會慚愧心,他做錯了他也改不過來,他改不過來。這個時候善知識在旁邊看到了,你自己學習過戒律、學習過教理,你通達正確的因緣觀,這個時候你沒有爲他如理的宣說,讓他的生命一直造作罪業的痛苦因緣,這樣子就違背了我們的大悲心,是這個意思。

   辛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宣說,非染違犯。

  你之所以不爲他宣說,實在是事情忙碌、身心疲憊,一時的「懶惰懈怠」,「不爲」他「宣說」真實的道理,不是依止嫌棄跟瞋惱之心,這樣子是「犯」了比較輕的突吉羅罪。

  庚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爲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複知彼性弊儱戾:不爲宣說,皆無違犯。

  開緣情況有八條:第一條「若自無知」,你對這個佛法因果的觀念,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安樂的因緣、什麼是痛苦的因緣,你沒有學,你自然也不知道,你不知道當然不能隨便宣說。「若無氣力」,你對于這個因緣觀,不管是戒律、不管是教理都通達,但是身體虛弱,實在是心有余力不足。「若轉請他有力者說」,就是可能你自己的德行輕薄,德行輕薄講話也沒有攝受力,你轉請其它有德行的人來爲他宣說,這是可以的。「若即彼人自有智力」,就是說這個廣行非理的人,他自己可…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