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一卷

  第二一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頁,「己六、障般若度」。

  基本上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永遠的離開痛苦而得到種種的安樂,我們想離開痛苦,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痛苦的根源。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生命當中「我們沒有飯吃」,這也是一種痛苦,一種饑餓之苦;或者說我們沒有衣服穿,這也是一種痛苦,寒冷之苦。但這饑餓跟寒冷的痛苦事實上都不是痛苦的根源。什麼是痛苦的根源呢?以佛法來說是叁界的流轉,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在叁界得一個果報,我們這一期的果報都必須去承當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想要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就是你要能夠解脫輪回的生死,只有離開叁界的火宅,我們才能夠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剛開始我們修學佛法是觀叁界的苦而生起出離之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我們繼續觀察整個衆生的因緣,就是說我們內心想要離苦得樂,而一切的衆生也想離苦得樂,這個心情是沒有不同的,而每一個有情在流轉當中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們有很深重的恩情,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需求解脫的心,把這樣的心量擴大普及到一切衆生的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從出離心繼續的觀察,就能生起大悲心,我們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離開輪回之苦、都能夠得到涅槃的安樂;要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只有成就佛道才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就立下一個志向「爲利有情願成佛」,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因爲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生死之苦,所以我們必須要追求無上菩提,內心當中許下這樣的一種志向,有這樣的志向生起的時候,我們說你的生命已經不是安住在無明妄想,你是安住在菩薩種性,就是你整個成佛之道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你開始在成佛之道步出了第一步「安住在你的菩提心」。菩提心的一個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離苦得樂的一個目標,應該怎麼去達成呢?在菩薩戒的修學當中提出了叁個方法:第一個是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是約著我們斷除身口意的罪業來說的,因爲罪業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既然不喜歡痛苦,我們就應該斷除招感痛苦的因地,那就是種種殺盜淫妄的罪業,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菩薩戒法要偏重在斷惡,就是我們不想要有痛苦,所以我們不要去創造痛苦的因地,這就是攝律儀戒的內涵。沒有痛苦是消極的,我們希望追求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的修習攝善法戒,就是修習六種的波羅蜜,這六種波羅蜜的善法是一切安樂的根源,所以我們爲了追求安樂,也必須要去修習善法,所謂的攝善法戒。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是成就自受用的功德,就你自身的離苦得樂。既然我們也希望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所以我們應該修習攝衆生戒,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隨緣盡分的去度化衆生,使令衆生也能夠離苦得樂,就是大悲心的攝衆生戒。當我們付出行動的時候就有這叁個方法,就是斷惡、修善、度衆生,這是我們生命當中所要做的叁件事情。這一科是講到「攝善法戒」,就是修習六種的善法,現在是講到第六科的「般若度」,首先我們看般若的體性,看《補充講表》第十頁:

  ○附表六─般若度

  

  (一)智慧自性

  最後一個「附表」「般若度」,首先我們解釋「智慧」的體「性」,再說明智慧的差別。我們先看智慧的體性,看論文:

  總言慧者,于所觀境,事物或法,能具揀擇,

  此通于五明處善巧之慧也。

  ─《菩提道次第略論》─

  攏總來說,所謂的智「慧」就是我們內心對「于所觀」察的「境」界。什麼是所觀察的境界呢?這當中提出二個:一個是「事物」,一個是「法」。「事物」就是佛法的世俗谛,就是說整個十法界的因果,我們能夠觀察到:一個人富貴是從持戒中來,一個人長得莊嚴是從忍辱中來,我們能夠通達這個世間上痛苦跟安樂生起的差別因緣,這個叫做「事物」,也就是諸法的別相。「法」是講到說法的真谛,就是說明不管是富貴的果報、或者是卑賤的果報,它們都是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都是我空法空的,所以這個「法」就是諸法的總相,一切善惡的法它的本性都是無自性的,都是假借因緣所生的。當我們內心當中去觀察世俗谛的因緣、或者觀察真谛的空性,我們內心「能」夠「具」足「揀擇」的功能。「揀擇」的功能我們說明一下,「揀」就是判定是非,「擇」就是善知取舍,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宇宙間諸法的相貌,我們第一個應該要能夠判定是非,我們能夠如實的知道什麼是一種功德的相貌、什麼是一種過失的相貌,什麼樣的因緣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什麼樣的造作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你內心當中有這樣一種判定是非的功能;其次,當你判定是非以後,你內心能夠産生一種善知取舍的對治力,你能夠舍掉痛苦的惡法、追求安樂的善法,你內心有這樣的對治調伏的力量;當我們內心當中對于諸法的差別能夠判定是非、善知取舍,我們安立說你內心已經生起這樣一種清淨的智慧,智慧的內涵當然是揀擇,從淺深來說,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一種基本的正見,我們能夠了解到諸法善惡的差別,知道什麼事是功德的、什麼事是過失的相貌,也就是我們能夠自我反省,所以聞慧能夠生起一種如實的觀照;但是當我們把這樣一種智慧長時間在內心當中一次一次的觀照,就會産生一種思慧,思慧就能夠對內心的惡法産生一種調伏的力量,能夠善知取舍,「不能斷要他斷」,就是你那個觀照力增長廣大,增長廣大對惡法開始對治調伏了,思慧就有這種力量;等到修慧的時候,當然是有禅定的幫助,就能夠把惡法全部的斷除,就轉凡成聖了。總之就是說智慧的體性,就是對諸法的差別相,我們能夠具足判定是非、善知取舍,這樣子我們安立說你內心當中已經具足智慧。智「慧」的「所」緣「境」,「此通于五明處善巧之慧也」。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的智慧是菩薩學法當于五明中學,這種「揀擇」的智慧,是通于五種的處所:第一個是內明(內是內外的內),內明就是大小乘的佛法,因爲大小乘的佛法都是一種心地的觀照、心地的法門,所以叫做內;第二個是因明,因明就是一種邏輯學,一種論理學或者邏輯學;第叁個是工巧明,工巧明就是講到工巧、技藝、科學等等;第四個是醫方明,醫方明是講到醫學、咒術等等;第五個是聲明,講到文學、語言等等種種的文學。從菩薩的修學角度,內明當然是根本,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跟聲明是屬于枝末法門。當我們對于這「五」個「處」所,通達揀擇的智「慧」,這就是所謂菩薩的智慧。

  《大智度論》的六種波羅蜜,把前面五種判做福德資糧,第六個判做智慧。智慧跟福德之間的差別,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說:我們這個房子裏面有很多的珍寶,珍寶就是你在辛辛苦苦所積集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福德資糧,裏面有很多的資具,電視、冰箱、沙發、種種可愛的資具。這個智慧是扮演什麼角色呢?智慧就是在房子裏面的電燈、光明。如果你今天只有修習福報沒有智慧,你對你裏面資具的福德不能善加利用,不可以,因爲你在黑暗當中;智慧就是一種房間裏面的光明,它能夠把你前面的福德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就是智慧在六度當中扮演一種引導的角色,光明。好,我們看第二個般若的差別,它差別的相貌,在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先看問:

  問曰:雲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什麼是「菩薩」成就智慧「波羅蜜」的「相」貌呢?這以下回答,回答分二科,先看第一科,第一科當中又分二小科:先講智慧內心的相貌,再說明它外在的相貌。先看內心的相貌:

  答曰: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

  一個「菩薩」他的智慧是一種「俱生慧」,「俱生慧」就是說他這個智慧不是一生成就的,是多生多劫的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所産生的一種揀擇的智慧,就是他這個智慧是生生世世累積而成的。這種智慧有什麼好處呢?「能入一切明處境界」,對于五「明」的「處」所,他能夠正確的悟入,他內心當中對五明不會錯亂顛倒。再看第二科他所表現的外在相貌:

  ┌┤  ┌性不征昧

  ││┌性不頑鈍┤

  │└┤  └性不愚癡

  │ │

  │ └遍于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

  │

  有智慧的菩薩,他的內心「不頑鈍」,特別的明了。什麼叫「不頑鈍」呢?第一個「性不愚癡」,這個地方「性不愚癡」是通達諸法的勝義谛,就是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能夠通達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會被衆生生命當中的我相法相所障礙,在生命當中不管斷惡修善,他不會被這個自我意識所障礙。第二個「性不征昧」,這個是通達諸法的世俗谛,是破所知障。他這個智慧有什麼好處呢?這以下說明一個有智慧的菩薩他的一個相貌,說是「遍于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放逸處」就是一種富貴的境界,在古德的解釋就是富貴的境界。爲什麼說「放逸處」呢?我們解釋一下。就是菩薩他在生命當中,生生世世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他一生一生當中的福報愈來愈大,他當然善業強,他就會生長在一個富貴的人家,或者是做大富長者、或者是做大國王,這種富貴境界最容易引生衆生放逸的,因爲這個菩薩內心當中對富貴的相貌能夠通達無礙,他知道富貴是無常敗壞之法,所以他對于富貴的這種「放逸處,有力思擇」,他能夠生起出離之想,他利用這種富貴的因緣繼續的積功累德,不會在這個富貴的處所産生障礙、産生墮落。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菩提道次第略論》─

  這就是一個菩薩的一種揀擇智慧。

  我們可以說佛法跟外道都是在積集善業,但是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就是智慧的差別。就是說天主教、一貫道他們也能夠做一些慈善的事業,佛弟子當然也做慈善事業;但是一般的外道…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