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的能力,你自己閱讀禅定的書籍就能夠生起禅定的正見;「若先已得所應教授」,你對禅定的法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不」求「請」教授是「無違犯」。

  我們在修布施跟持戒的時候心是粗重的,你去做義工、你去持戒,這個不一定要有誰教授你,你知道一個概念就可以去做了;但是禅定可不同,禅定是非常精致的一個修行方法,不容許有任何差錯,說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你要到山上去,你不是拿一把鐮刀自己去開路就可以,不可以,你要問問過來人。所以修習禅定,智者大師說你要「善知通塞」:你要知道修行禅定什麼是通,什麼是隨順禅定的因緣、什麼可以做,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呢?可以做,做了幫助禅定;有些事情是塞,障礙禅定。而這些都是要求請教授、要有師承,不是說你找一個地方雙腿一盤、二個眼睛一閉就可以修禅定,這很容易走火入魔。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初學者應該要求請教授。

  23 庚二、不除五蓋戒二

   辛一、別明貪欲蓋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是約著初學,這個是約著正修。正修的時候有煩惱生起,有貪欲、瞋恚、睡眠、掉舉跟疑,這五種煩惱生起不加以對治就犯到這條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欲蓋,忍受

  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當這個菩薩他已經如法的求請教授,他也知道禅定要以什麼爲所緣境,而且慢慢的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強迫這念妄想的心專一的相續在所緣境上。但是問題來了,就是你一專注的時候你內心的煩惱就反彈,所以有時候我們打佛七愈打佛七煩惱愈重,就是這個地方會把煩惱先逼出來。生起什麼煩惱呢?生「起貪欲」的煩惱,就是你修習禅定之前,曾經在色聲香味觸法五欲的境界,這些可愛的境界有一些可愛的經驗,在修禅定的時候「貪欲」的境界現前,而且你「忍受不舍」,不斷的攀緣回憶,不想去對治遠離,這樣子就犯到菩薩戒。

  壬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

  就是說你已經知道貪欲的過失,而且你經常用無常觀跟不淨觀來對治,但是「煩惱」熾盛,過去一生熏習得太重,「時時」的「現行」,但是你已經具足慚愧也在努力對治,就暫時「無違犯」。佛陀是給你一些進步的空間。

   辛二、例余四蓋

  如貪欲蓋,如是瞋恚(vyāpāda)、惛沈睡眠(styāṇa-middha)、掉舉(auddhatya)惡作(kaukṛtya)及與疑(vicikitsā)蓋,當知亦爾。

  跟前面「貪欲」的情況一樣,瞋心(前面的貪心是針對可愛的境界,這個是不如意的境界),就是你可能跟某一個人結惡因緣,所以禅定的時候就想起這件事來,「這個人真是對不起我,我對他這麼好,他對我如此的無情」,這個是「瞋恚」。或者是「惛沈睡眠」。或者是「掉舉」,對所緣境不寂靜;「惡作」,「惡作」是追悔的意思,追悔就是後悔,後悔是不定心所。本來我們平常應該多加忏悔,對于過失應該後悔,但是這個意思是說,你曾經做了錯事,而你已經如法忏悔了,你就不要再去想了,你不應該修禅定的時候,你這件事情已經如法忏悔了,你又在那個地方不斷的追悔,悔箭穿心,障礙你的禅定,這個地方是說修禅定的時候不要再去追悔它。第四個懷「疑」,對于所修的法門懷疑,這個都是障礙禅定,也都是結菩薩罪。

  這個地方在正修的時候對治五蓋,我們淨土宗最容易犯到的就是這條戒,所有修淨土宗的人都應該讀讀「不除五蓋戒」。我們淨土宗的人有一個問題,就是歡喜念佛,不喜歡對治煩惱,真的是這樣,這個是憨山大師說的,說:一般人說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但是帶業往生是帶煩惱的種子,不是帶煩惱的現行。有些人他佛號念得很好,你去看他,他一整天佛號現前,但是他對于世間的貪欲、世間的情感比誰都重,完全不對。就是說我佛號念我的、你煩惱走你的,咱們二個互不幹擾(呵呵),互不侵犯,大家互不侵犯條約。這個地方會有什麼問題?你平常可以互不侵犯,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有問題了。憨山大師說:念佛人不對治煩惱,煩惱是熟境界、念佛是生疏的境界,你遲早有一天在臨命終的時候,二個要翻底牌的,一定要真妄交鋒的。你放縱煩惱,煩惱就不斷的增長,佛號也增長,就像憨山大師說:佛號也增長、煩惱也增長,但是煩惱是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終于在臨命終的時候爲煩惱所滅,你的佛號被煩惱吃掉了。所以徹悟禅師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這句話非常重要,你平常不能只是生善,你還要滅惡,就是你一定要在寂靜的心中建立一個佛號,然後煩惱現起的時候你要記得提佛號,轉念念佛,要用佛號來調伏煩惱,試試看。你不能夠說念佛的時候念佛,出來佛堂的時候就是你放逸的時候,放逸了又去念佛,你佛號跟煩惱完全是並行的,到臨命終的時候二個就要接觸了,那就是看誰厲害!那當然是煩惱厲害,因爲煩惱是熟境界,無始劫來串習所成,佛號是今生才修習。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在修行的時候,除了建立你心中的所緣境,你要記著調伏煩惱,這個是重要的觀念。

  24 庚叁、貪味靜慮戒二

   辛一、染違犯

  前面二條戒,第一個是初學、第二個是正修,第叁個就是功德。功德生起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āsvādāyati)靜慮,于味靜慮見爲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貪味靜慮」,「靜慮」是四禅八定。爲什麼在「靜慮」中加一個「味」呢?因爲四禅八定的明了心中有種種的叁昧樂,就像滋味一樣,有種種殊勝快樂的滋味。菩薩經過長時間的強迫自己專注,他終于把心中的妄想停下來,這個時候禅定的心現前,身心有殊勝的輕安樂,他對此輕安樂深深的愛著,而且對于這種叁昧的快樂「見爲功德」,認爲「這個就是我究竟的歸依處、這就是涅槃了,我已經大事已辦了,不必再進步了」,生起這樣的一種情況,「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就是說禅定的心情雖然是有叁昧樂,但是禅定畢竟是有爲法,也就是說禅定雖然一時的一片太平,因爲我內心當中明了寂靜,但是你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都攝持在這個明了寂靜的心中,一點都沒有減少,就如石壓草的情況,它不像用般若智慧破壞無明、斷除煩惱的相貌,它是暫時的調伏,所以你以這樣子來當究竟,就容易退失菩提心,不思進取。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就是你在對治當中暫時的現行,這個是「無違犯」。

  這個地方的禅定主要是在培養我們心中的念力,我們心中明了的念力無始劫來被惛沈跟掉舉所障礙,要把惛沈、掉舉這二種障礙先排除,對我們修行佛法才有幫助。

  我覺得修習禅定,當然平常定課很重要,但我個人覺得打佛七很重要,打佛七很重要,因爲它相續時間長,而且有大衆的威德力,打佛七更重要的就是在第四天裏面。其實打佛七,我們前叁天沒有人在念佛。沒有人念佛在幹什麼呢?其實前叁天都是在處理妄想,你在這個地方大部分都是妄想粗重,就是佛號現起、妄想也現起,在那邊拉來拉去;到第四天的時候雨過天晴,所以第四天是最好用功的時候。有些人根性利,可能第二天就上路。我們佛學院一學期打一次佛七,大部分我看都是在第四天,第四天以後大家看起來就是一種寂靜相現前,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覺得「好像阿彌陀佛離你很接近的感覺」,不像以前念佛那麼遙遠。這個時候你修止,佛號清楚的現前;修觀,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都很自在、很靈活,所以打佛七的重點在四五六七。現在有些人提倡打佛叁,其實很可惜,因爲你好不容易把心靜下來了,回去了!所以打佛七,諸位要把握第四天、第五天、第六、第七,那個時候你用功一天,你平常用一個月可能都還比不上。我們打過佛七的人會有一種感覺,你感覺到原來你心中沒有妄想是很輕松。我們以前總是覺得心中沒有妄想就活不下去了,但是你打完佛七以後,你這個妄想就像把身體的重物放下來,你感到很輕松,你要修止也很輕松、修觀也很自在。所以剛開始修行,如果我們今天有志于行菩薩道,當然如果你生命的規劃,你只想追求人天福報,來生做個大國王、做大富長者,你就在佛法當中唱唱爐香贊、做做義工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對于你的生命,你想要調伏煩惱、要了生脫死,那成就內心的寂靜就非常重要了。佛法那個甚深法義的覺悟都不是在散亂中成就的,都是在寂靜心中觀察産生堅定的理解,發揮出滅惡生善的功能。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德資糧,禅定是爲你下一度的般若波羅蜜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做一個前方便。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我回答幾個問題:

  問:請問法師,若曾經被他人損惱,由于害怕再被損惱,自己沒有報複之心,但是卻對他産生戒心,把自己隔離起來自我保護,避免與之接觸或減少接觸。請問法師,這樣做是否違背「懷怨不舍戒」?

  答:你爲了要自我保護而避免跟他接觸或減少接觸,我想「懷怨不舍戒」的重點並不在接觸不接觸,而是你內心當中對他是不是還有瞋心沒有化解,這是關鍵點。佛陀對一個菩薩的要求是:你內心當中遇到惡因緣發脾氣,佛陀可以接受;但是事情過後你沒有把心中的瞋心化解,那就犯菩薩戒,你不能相續不舍。因爲你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心中自然是有所得,有所得,有我相人相的對立在那個地方碰撞,一定會對立、一定會起瞋心。但是如果你對瞋心完全沒有調伏力,事過境遷,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你一想到就恨,那這個一定是傷害你的菩提心。所以它這個地方重點還不是說「你是不是把自己保護起來,或者有接觸沒有接觸」,而是你心中對于人事還有沒有懷瞋恨心,這是一個判斷標准。

  問:面對逆境,因爲自己無法解決人與人之間事情的困難,而且自己煩惱粗重,所以「希望自己平時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並且回向西方,等待有能力的時候再回來」,這樣回向是否正確?是逃避現實嗎?

  答:你應該把它當做暫時的,暫時的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我想我們在研究大乘法跟小乘法,諸位要知道它的判斷。就是說小乘法也強調調伏煩惱、滅惡,大乘也強調調伏煩惱,這個地方差在哪裏?大乘法有目標,他整個修學佛法有要追求無上菩提、有要廣度衆生的目標,他有一個理想目標;小乘法沒有什麼目標的,小乘學者就是整天吃飽飯,就觀察世間是苦、無常、無我、是畢竟空的,然後就進入到空性,然後就大事已辦。衆生在苦惱當中,沒有關系,佛法在人事間有沒有流傳下去,也跟我沒有關系,就是漠不關心。世間上有二種人是不好:第一種是惡人,惡人不好,創造很多問題;第二種是好人,但是漠不關心,這種人也不好,你漠不關心嘛!你可以暫時的不度化衆生,但是你內心當中不能放棄你的目標、不能放棄對衆生的關懷。你可以把這樣的進度挪到往生淨土以後,可以,每一人都有權力去規劃自己的成佛之道。他願意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所以他追求增上生,生生世世在人世間積功累德,那這種人容易退轉;有些人願意先到淨土,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成就法身以後再來修福報,可以。但是身爲一個菩薩種性,你不能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對衆生的度化,這是一個判定標准,而不在于你是不是度化衆生。如果你度化衆生不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是爲了個人的名利,那也是退失菩薩種性。所以如果你認爲你成佛之道的規劃,方便有多門,成佛之道不是只有一條路,你願意先到淨土去,然後到淨土成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以後,再來規劃度衆生的種種事業,那也可以,但是你現在一定要培養出對衆生的悲憫,否則你就不能求生淨土,因爲淨土法門是大乘善根界,你沒有發菩提心,你就沒有辦法跟彌陀感應道交了,所以這一點要注意。

  問:煩惱數數現行會傷害菩提心,但是自己一點辦法也沒有。請問法師「應如何看待自己粗重的煩惱」?

  答:煩惱的現行不一定傷害菩提心,不一定,看什麼煩惱。我們說過「瞋慢嫉」這叁個是傷害菩提心。瞋心;慢心,高慢心,你在人群當中,你總是覺得你高高在上,你不屑跟別人往來;嫉妒心,看到別人有功德,你嫉妒別人;其實貪欲的煩惱是不障礙菩提心。有些煩惱像惛沈掉舉,你喜歡打打瞌睡、打打妄想,這個都不障礙菩提心;但是瞋慢嫉是比較傷害菩提心的。那對治粗重煩惱,我認爲初學者可以拜忏、持咒,持「往生咒」我倒覺得不錯。念佛法門,如果老參你念佛念得相應、佛號念得很順,你就繼續的念下去;如果你剛開始佛號念得不夠好,我建議你可以持持「往生咒」,不可思議,它的速度也剛好。

  問:法師曾經提到「禅定比忍辱更微細」,那修習禅定是否應先修止,而能夠幫助忍辱?或者相輔相成?

  答:當然是可以,不過禅定跟忍辱不一樣。禅定它的所緣境是單一的所緣境,我們剛剛講過了,你在一個所緣境能夠明了寂靜,只是單一的所緣境,可能是佛號、可能是「大悲咒」。這個忍辱的所緣境是多元的,忍辱是于諸境緣內心不動,禅定也是不動,所以忍辱是偏重在事相上曆練。有些人禅定修得不錯,他在佛堂當中一坐叁四個小時,但是他從佛堂中出來,你講話刺激激他,不得了,他生氣了,他就是曆練的太少,忍力薄弱。所以這二個也不一定要劃等號,有些人忍力強,他心思散亂也可能;有些人禅定高,但是他對人事的境緣沒有忍耐力,也是有可能。所以這二個不一定要劃等號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