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十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被这种麤重的「寻伺」妄想「之所缠扰」,这个人就是一个禅定种性,烦恼淡薄,思想单纯。再看第三段:

  │└┤│┌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

  │ │││

  │ │││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

  │ │││

  │ │││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

  │ │└┤

  │ │ │方便救拔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

  │ │ │

  │ │ │利益安乐。

  他这个禅定种性怎么判断呢?说这个人遇到了「怨」家的境界,他「尚」且「能」够「安住」在「慈」悲「心」,就是说即使是面对曾经伤害他的这些怨家,成就禅定种性的人也能够对这个怨家释放他的善意,「我希望你离苦得乐,虽然你对我不好,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离苦得乐」,对于怨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亲」属跟「中庸」的境界,就是禅定种性的特色,他这个人慈悲心强。这当中把慈悲心的相貌再开展出来,什么叫做慈悲心强呢?「若见若闻苦恼众生」,众生「为种种」的痛「苦之所逼恼」,这个众生为老病死折磨、灾难折磨,他很自然的就能够生「起大悲心」,乃至「于」对「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救拔」,采取他的行动,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总之这个人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他欢喜布施,欢喜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安乐。这意思就是说,禅定种性不但是烦恼轻薄而已,而且还要有慈悲心。在所有的烦恼当中,主要的烦恼贪瞋痴慢:贪烦恼不障碍禅定心,你修禅定的时候生起寂静的三昧乐,你贪求三昧不障碍禅定;你起高慢心,你认为你自己不得了,谁也比不上你,也不障碍禅定;乃至于你起邪见,在禅定当中认为你这个禅定的心识就是我、就是涅槃,也不障碍禅定;但是你起瞋心,你绝对障碍禅定,诸位可以试试看。比如说你经过一个月结夏安居,三个月用功很寂静,念佛、念法、念僧,内心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你跟人家吵一顿架,你再去修就没办法相应,就这个问题。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你要远离恶因缘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内心发起瞋心是最障碍禅定的。再看最后一段:

  │ │ └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摈等

  │ │

  │ │  诸苦难中,悉能安忍。

  这个人不但有慈悲心,他的忍力也特别强,他对于「亲属」的「衰亡」,对于「丧失财宝」,乃至于有种种的关「闭驱摈」的「苦难」现前,他有「安忍」心。安忍的意思就是说,他不一定有空观,不是一定能够把这个境界观察到如梦如幻,而是说这个人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对于外境的执取比较淡泊。一个人有禅定,他的特色就是内心有法宝,把心带回家,他心中有一个家,所以他有事没事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休息,所以他平常对外在境界的好坏就比较淡泊,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把双腿一盘,就回到他自己心中的家去休习。所以这种境界有一点变化,「财」物的变化、「亲属」的变化,对他的干扰是非常轻的,他不是般若,完全是禅定的摄持。以上就是讲到禅定种性的相貌,再看第二段禅定的功德相貌。什么是禅定的功德相貌?

  │ │  ┌能受┐

  │ │  │  │

  │ └其性聪敏,于法┼能持┼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

  │  │  │

  │  └能思┘

  │

  │  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

  他的心「性」特别的「聪」明、特别的「敏」锐,他现前一念心性特别的「敏」锐不会迟钝。什么叫「敏」锐呢?他对于种种的佛「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受」就是领纳在心,你跟他讲什么佛法,他能够完全领纳在心。我自己在办佛学院,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够看出哪些人是刚来佛学院、哪些人是佛学院住很久。怎么知道呢?你看他上课的时候,二眼发直,呆滞无神,那二个眼睛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感觉,他眼睛就瞪着你看,但是他的眼神呆滞无光。怎么回事?他也没办法,因为他内心当中被他的粗重妄想蒙蔽了。所以很多人跟我说:教务主任,你那个课在佛堂一直讲一直讲,我第一年的时候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啊,原来你是讲这件事情」。为什么呢?这个是必经的过程,就是他没办法领受,就是他内心当中想要修学圣道、想要明白佛法、成就智慧,但是他心中心有千千结,他内心当中熏习很多的妄想缠住了,他内心跟佛法中间有一大层的妄想,这个就是你要熬得过去,拜忏、修福,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慢慢你会觉得妄想轻薄了,这个时候你那个明了心特别强,你看到事情的判断力、觉悟力那不得了,跟你刚出家就不一样。所以一个成就禅定的人,他那个领受的心特别强,他对那种感觉,他也不一定是神通,他对事情就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这种的感觉特别强。他对于法义的领纳特别强,不但是能「够」领「受」,「能」够「持」,忆持不失,他不会事情过了动不动就忘东忘西的。第三个「能」够「思」惟观察,他不但是能够忆持不失,他对于世间上很多的事情道理,他能够作很深入、很微细的思惟观察,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总之,他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一个清净的「念力」,就是明记不忘。「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对「于」发生过很「久」的「事」情,他还是「能」够「记忆」,而且有善巧方便能够使「令他」人记「忆」,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把这个境界再演说一次,让对方也能够回忆。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当我们能够具足前面禅定的因地跟果地,你就知道你过去生有禅定「种性」。

  我们内心的相貌大方向有二种:一个是粗重性,一个是堪忍性。粗重性的相貌就是昏沉掉举,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打妄想停了就是打瞌睡,打瞌睡以后起来继续打妄想,你不能把妄想跟昏沉停下来。这就是说为什么你一生当中,你做了很多的定课、你持了几万遍的「大悲咒」,但是你的业障依旧如此的深重,其中的理由在这里,就是你内心当中没有堪忍心。为什么有些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内心当中只持一遍「大悲咒」,「大悲咒」在他明了寂静的心中运转一次,就产生灭罪生善的功能?我整天做早晚课,我「楞严咒」也持那么多遍,好像业障还是很重?就是你没有努力的对治你的昏沉掉举,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内心当中对于法义的领纳、受持、思惟的力量薄弱,就是吸收力薄弱,就像肠胃没有力量,吃很多东西没有把它消化。我们可以看,诸位看看一个人的心思,看眼神最清楚、看眼神最清楚了,你看老年人就知道。你看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你看一个老和尚,有什么差别?一个老和尚他也是身体衰弱、也是坐轮椅,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器官也是败坏到不得了的境界,也是衰老,你修习有什么好处呢?你看他的眼神,在家人色身败坏,二个眼神绝对是呆滞无光的,就是他这一个心性七八十年在尘劳中打滚,累积很多的妄想。所以老人家干什么呢?回忆过去的妄想,整天就做这件事情。有人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想修行,年轻的时候修行多可惜,应该好好的享受,晚年再修行」,其实晚年没办法修行,因为你年轻的时候把心的妄想愈累愈厚,到老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了,你都活在过去的妄想,你怎么修行?跟你讲佛法你也听不进去了。所以从理论上说「愈年轻修行愈占便宜」,因为你的思想单纯,你对治妄想事半功倍。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来调伏我们的妄想。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的妄想轻薄以后,你不管持「大悲咒」、念佛,每念一句佛号、每念一次「大悲咒」,产生的力量都很大。

  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页:

  22 己五、障禅定度三

  庚一、不求教授戒二

   辛一、有违犯二

  壬一、染违犯

  这个地方「障禅定度」有三科,先看「庚一、不求教授戒」,「不求教授戒」是约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的,我们先看「有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分二科,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能够「为令心住」,这个很难得,就是他厌恶散乱的境界,「我修学佛法修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他希望能够成就明了寂静的「心」性、希望成就禅定,有这样的意乐生起,而且他也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欲定其心」,他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这样的专注来修习禅定。但是「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就着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他因为「嫌恨」瞧不起教授的师长;或者自恃高「慢」,或者觉得自己年纪长老、种性高贵、或者福报广大,看不起教授禅定的师长,而「不诣师所求取教授」,这样子就「有所违越,是染违犯」,犯到菩萨的戒。

  壬二、非染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你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而」暂时的「不请」教授,这个是轻的突吉罗罪。我们看开缘的情况: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因缘:你自己有「疾病」;或者你身体虚弱;或者你「知」道这个「师」长的「教授」是「颠倒」的,这个师长根本不是在教禅定,他在教什么气功、修调身的方法,不是在修调伏心的方法,这个是「颠倒教授」;或者你「自」己有「多闻…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