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十卷

  第二十卷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八页。

  我们讲到「禅定度」,首先讲到「禅定的自性」,禅定的自性就是「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妙善所缘」,禅定它必须要强迫你的内心去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所缘境不能变来变去的,所以所缘境的选择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天台智者大师说修习禅定的所缘境有三个:第一个是以佛法为所缘境,佛的所缘境,基本上净土宗或者密宗所强调的这种他力加被的本尊相应法,多分来说都是属于以佛法界为所缘境,也就是说他这个修持是偏重在一种佛力的加被。比如说你今天修文殊菩萨的本尊相应,你是希望跟文殊菩萨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就必须以文殊菩萨的身相、文殊菩萨的名号为所缘境,这就是所谓的三密加持,就是你的内心观想文殊菩萨的身相,口业是持文殊菩萨的本尊咒,身业就结他的手印;如果我们今天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话,这个时候就是以弥陀的圣号为所缘境。所以他以佛为所缘境的时候,他是观想佛的功德庄严,然后生起一种归依的心情,这是第一个所缘境,以佛法界为所缘境。第二个是以众生法界,前面的佛法界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众生法界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就是以众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所缘境。现在南传的小乘佛教大部分都是以五蕴,特别是以色蕴,就是以呼吸为所缘境多。以众生法为所缘境的时候,他的心情安住在色蕴的所缘境,多分都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观察,是一种诃责的、厌恶的心情,不像对佛法界是赞叹、好乐、归依的,这是以众生法界为所缘境。第三个是心法,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以现前一念心性为我们所观察安住的境界。天台宗、禅宗强调观心法门,就是以心法为所缘境。天台智者大师认为:佛法界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众生法界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心法是通于杂染也通于清净。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有三种的选择。

  什么叫「妙善」呢?「妙善」就是说你这个所缘境对你来说必须是契理契机的、契理契机的。第一个是契理,比如说你对来生目标的规划是要求生净土,结果你念地藏王菩萨,这就是不契理,因为你因地的修行跟果地的功德不相随顺,地藏王菩萨并没有发愿「摄受你临终的时候接引到净土去」,所以诸如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只能够当做一个助缘。所以在《文钞》里面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师父,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念阿弥陀佛跟念观世音菩萨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印光大师说:你念阿弥陀佛是直接契入弥陀的功德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这一念心直接的投入弥陀的功德海,因为这个佛号本身就总持弥陀的功德;你念观世音菩萨则是一个间接的方式,观世音菩萨跟弥陀是不同的因缘。怎么办呢?你只好靠至心回向,念观世音菩萨再把这个功德回向。但是印光大师说:「至心」这二个字很难做到,我们会打妄想,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要求生净土,就要扣一点所得税,因为你没办法至心回向。就是你念一百句,可能其中五十句是求生净土,扣一点所得税。所以说你的正行要清楚,它必须是一个契理,你的生命规划、来生的果报跟今生的修行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契机,你要量力而为。比如说我们末法凡夫众生的心思粗重,而你一定要观想观像,观想观像这样的所缘境是非常精妙微细,所以就不契机了,你以执持名号为契机。所以修习禅定的成败,刚开始选择所缘境也是很重要的,当你选择的所缘境是契理又契机,这样子我们叫做「妙善所缘」,这个所缘境对你来说是特别的妙。所以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说:什么是妙法?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适合你修,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是妙法,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就是这个意思。

  (二)禅定差别

  我们先把「禅定」的「差别」相貌作一个解释:

  问曰: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成就禅定的「种性」的「相」貌?这当中我们分成二大科,第一大科当中又分成二小科,先讲内在的习性,再讲外在的相貌。先看第一科禅定内心的习性:

  ┌能审思惟

  ┌谓诸菩萨性于法义┤

  │  └无多散乱

  这个菩萨把世俗的事情做完以后,他觉得一个人生命可贵,不能老是在世间的缠扰空过,他想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增上、增长智慧,所以他就会在「法义」上做一些功课,不管是对于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来做一些定课。那他这一念明了的心跟「法义」的道理接触的时候,他必须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无多散乱」,他内心当中没有太多的散乱,他内心有一种寂静的力量,就是他能够很快的把散乱心停下来,他内心当中散乱心特别的淡薄,当然这个人平常也就是少欲知足、不会到处攀缘,才能够一到佛堂的时候就马上把心静下来;第二个「能审思惟」,他不但是无多散乱,他内心当中还有一个明了性,能够在法义当中作种种的思惟活动,他不是一种暗钝的。「无多散乱,能审思惟」,在佛法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这个人的内心有堪忍性,他有一种修学佛法的功能,他的功能特别强。比如说一只鹿跟一头牛,牛的力量比鹿的力量大,就是牛能够拉更多的东西,相对鹿来说,牛是有堪忍性、力量强。就是说你们二个是同时出家的,你们二个也同时的修习戒律、修习佛法,相同的时间,经过一年以后你的成就比他大很多倍。同样的佛法、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有堪忍性,你内心当中在吸收法义、思惟法义、消化法义的时候,你比他的力量更大,你能够把法义消化转成你内心的光明智慧。为什么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多生多劫对于法义「无多散乱,能审思惟」,你本身有禅定的种性,是这个意思。

  禅定种性的成就,看第二段它所表现的一个外在相貌,这当中分成二段:先看禅定的因相,再看禅定的果相。看禅定的因相,因地的相貌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前方便,我们看:

  │ ┌若见若闻阿兰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

  │ │

  │ │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

  │ │

  │ │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

  │ │

  │ │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

  就是说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说这个人「若见」,他或者外出的时候亲自见到;或者他没有见到,他听到别人说起,说某某地方是一个「阿兰若处」,「阿兰若」就是寂静处,有哪一个地方特别寂静、特别好修行。什么叫寂静处呢?《瑜伽师地论》提出三点:第一个「山岩林薮边际卧具」,这个地方是一个山林道场,而且是在一个「边际」的「卧具」,「卧具」就是房舍,「边际」就是远离人群的房舍,这个房子不是盖在闹区,它是盖在森林、山林的道场,这是第一个,远离人群的吵杂;第二个「人不狎习」,这个地方知道的人很少,就是没有什么观光客,人群稀少,特别的没有人车的吵杂声音;第三个「离恶众生」,不但是环境偏远边地、人群稀少,而且旁边的邻居当中没有放逸的众生。放逸众生的生命当中也没有什么要增上的目标,整天唱歌跳舞、唱歌跳舞,就吵闹到你这个修行人,就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所以在修行的人,不能够跟放逸的众生住得太近,因为会干扰。菩萨听到这种「阿兰若」的寂静处,他「随顺宴默,便生是念」:这个地方对我们「宴默」、对于身心的寂静是相「随顺」的,他内心当中就动了一个念头说:「是处安乐出离远离」,这个地方是一个特别「安乐」的处所。为什么呢?「出离远离」。「出离」就是色身能够出离种种的吵杂,色身不会受到这些吵杂的干扰;第二个「远离」,「远离」是内心能够远离种种的妄想。这个菩萨虽然一时半刻不能到寂静处去修行,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出离远离」、随顺身心寂静的处「所,深生爱慕」。这个人虽然生长在人世间,有很多的事要做,到处忙东忙西,但是他内心当中好乐寂静的处所,不喜欢热闹的处所,这种人我们可以判定他过去生曾经有修过禅定,也成就过禅定种性,这是第一个判定标准。第二个:

  ┌┤ │

  ││ │  ┌诸盖轻微┐

  ││┌┼性薄烦恼┤  ├至远离处,思量自义

  ││││  └麤重羸弱┘

  ││││

  ││││  ,心不极为诸恶寻伺之所缠扰。

  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他的烦恼习「性」特别的轻「薄」。什么叫「烦恼」轻「薄」呢?第一个「诸盖轻微,麤重羸弱」,第一个是讲到「盖」,「盖」是烦恼的现行,就是烦恼的现行活动会盖覆我们禅定的内心。当然身为一个凡夫一定是有烦恼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的,但是他的烦恼轻微,发过以后也就算了、就没事了,他不会把这个障碍放在心中太久;第二个「麤重羸弱」,「麤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一个种子位,这个也是一个指标。《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烦恼跟罪业特别重的人,他心没办法安定下来,你看他讲话、做事就是躁动相,他一静下来就是睡觉、就是昏沉,他很难让自己明了寂静,不可能。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一个人死亡以后,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他整个气是往上升,最后从头顶上跑出去的,因为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我们造了善业以后,我们内心就多了一个善业的种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轻松的感觉。诸位你试试看,你要造罪业了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粗重的感觉。怎么回事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他的地水火风的火大温度是往下坠,是从脚板出去的,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烦恼跟罪业不能太重,随顺于寂静,就是你这个人「烦恼」轻「薄」,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人就是一分调柔寂静的相貌,他这种人就是「烦恼」轻「薄」,「麤重羸弱」,到这种寂静的「处」所,他「思量」法「义」,「心」中「…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