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十卷

  第二十卷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八頁。

  我們講到「禅定度」,首先講到「禅定的自性」,禅定的自性就是「于隨一妙善所緣,心一境性,心正安住」,這個地方的重點在于「妙善所緣」,禅定它必須要強迫你的內心去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所緣境不能變來變去的,所以所緣境的選擇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天臺智者大師說修習禅定的所緣境有叁個:第一個是以佛法爲所緣境,佛的所緣境,基本上淨土宗或者密宗所強調的這種他力加被的本尊相應法,多分來說都是屬于以佛法界爲所緣境,也就是說他這個修持是偏重在一種佛力的加被。比如說你今天修文殊菩薩的本尊相應,你是希望跟文殊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時候你就必須以文殊菩薩的身相、文殊菩薩的名號爲所緣境,這就是所謂的叁密加持,就是你的內心觀想文殊菩薩的身相,口業是持文殊菩薩的本尊咒,身業就結他的手印;如果我們今天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尊的話,這個時候就是以彌陀的聖號爲所緣境。所以他以佛爲所緣境的時候,他是觀想佛的功德莊嚴,然後生起一種歸依的心情,這是第一個所緣境,以佛法界爲所緣境。第二個是以衆生法界,前面的佛法界是一個清淨的法界,衆生法界是一個雜染的法界,就是以衆生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爲所緣境。現在南傳的小乘佛教大部分都是以五蘊,特別是以色蘊,就是以呼吸爲所緣境多。以衆生法爲所緣境的時候,他的心情安住在色蘊的所緣境,多分都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來觀察,是一種诃責的、厭惡的心情,不像對佛法界是贊歎、好樂、歸依的,這是以衆生法界爲所緣境。第叁個是心法,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以現前一念心性爲我們所觀察安住的境界。天臺宗、禅宗強調觀心法門,就是以心法爲所緣境。天臺智者大師認爲:佛法界是一個清淨的法界,衆生法界是一個雜染的法界,心法是通于雜染也通于清淨。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緣境,有叁種的選擇。

  什麼叫「妙善」呢?「妙善」就是說你這個所緣境對你來說必須是契理契機的、契理契機的。第一個是契理,比如說你對來生目標的規劃是要求生淨土,結果你念地藏王菩薩,這就是不契理,因爲你因地的修行跟果地的功德不相隨順,地藏王菩薩並沒有發願「攝受你臨終的時候接引到淨土去」,所以諸如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只能夠當做一個助緣。所以在《文鈔》裏面有人問印光大師說:師父,我們求生淨土,我們念阿彌陀佛跟念觀世音菩薩這二個有什麼差別呢?印光大師說:你念阿彌陀佛是直接契入彌陀的功德海,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這一念心直接的投入彌陀的功德海,因爲這個佛號本身就總持彌陀的功德;你念觀世音菩薩則是一個間接的方式,觀世音菩薩跟彌陀是不同的因緣。怎麼辦呢?你只好靠至心回向,念觀世音菩薩再把這個功德回向。但是印光大師說:「至心」這二個字很難做到,我們會打妄想,所以你念觀世音菩薩要求生淨土,就要扣一點所得稅,因爲你沒辦法至心回向。就是你念一百句,可能其中五十句是求生淨土,扣一點所得稅。所以說你的正行要清楚,它必須是一個契理,你的生命規劃、來生的果報跟今生的修行是一致的。第二個是契機,你要量力而爲。比如說我們末法凡夫衆生的心思粗重,而你一定要觀想觀像,觀想觀像這樣的所緣境是非常精妙微細,所以就不契機了,你以執持名號爲契機。所以修習禅定的成敗,剛開始選擇所緣境也是很重要的,當你選擇的所緣境是契理又契機,這樣子我們叫做「妙善所緣」,這個所緣境對你來說是特別的妙。所以智者大師解釋《妙法蓮華經》說:什麼是妙法?在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哪一個法門適合你修,這個法門對你來說就是妙法,契機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藥,就是這個意思。

  (二)禅定差別

  我們先把「禅定」的「差別」相貌作一個解釋:

  問曰:雲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性相?

  什麼是成就禅定的「種性」的「相」貌?這當中我們分成二大科,第一大科當中又分成二小科,先講內在的習性,再講外在的相貌。先看第一科禅定內心的習性:

  ┌能審思惟

  ┌謂諸菩薩性于法義┤

  │  └無多散亂

  這個菩薩把世俗的事情做完以後,他覺得一個人生命可貴,不能老是在世間的纏擾空過,他想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增上、增長智慧,所以他就會在「法義」上做一些功課,不管是對于業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來做一些定課。那他這一念明了的心跟「法義」的道理接觸的時候,他必須具足二個條件:第一個「無多散亂」,他內心當中沒有太多的散亂,他內心有一種寂靜的力量,就是他能夠很快的把散亂心停下來,他內心當中散亂心特別的淡薄,當然這個人平常也就是少欲知足、不會到處攀緣,才能夠一到佛堂的時候就馬上把心靜下來;第二個「能審思惟」,他不但是無多散亂,他內心當中還有一個明了性,能夠在法義當中作種種的思惟活動,他不是一種暗鈍的。「無多散亂,能審思惟」,在佛法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這個人的內心有堪忍性,他有一種修學佛法的功能,他的功能特別強。比如說一只鹿跟一頭牛,牛的力量比鹿的力量大,就是牛能夠拉更多的東西,相對鹿來說,牛是有堪忍性、力量強。就是說你們二個是同時出家的,你們二個也同時的修習戒律、修習佛法,相同的時間,經過一年以後你的成就比他大很多倍。同樣的佛法、同樣的時間,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有堪忍性,你內心當中在吸收法義、思惟法義、消化法義的時候,你比他的力量更大,你能夠把法義消化轉成你內心的光明智慧。爲什麼呢?就是你內心當中多生多劫對于法義「無多散亂,能審思惟」,你本身有禅定的種性,是這個意思。

  禅定種性的成就,看第二段它所表現的一個外在相貌,這當中分成二段:先看禅定的因相,再看禅定的果相。看禅定的因相,因地的相貌當中有叁段,第一段是一個前方便,我們看:

  │ ┌若見若聞阿蘭若處,山岩林薮邊際臥具,

  │ │

  │ │人不狎習,離惡衆生,隨順宴默,

  │ │

  │ │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

  │ │

  │ │常于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

  就是說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禅定種性呢?說這個人「若見」,他或者外出的時候親自見到;或者他沒有見到,他聽到別人說起,說某某地方是一個「阿蘭若處」,「阿蘭若」就是寂靜處,有哪一個地方特別寂靜、特別好修行。什麼叫寂靜處呢?《瑜伽師地論》提出叁點:第一個「山岩林薮邊際臥具」,這個地方是一個山林道場,而且是在一個「邊際」的「臥具」,「臥具」就是房舍,「邊際」就是遠離人群的房舍,這個房子不是蓋在鬧區,它是蓋在森林、山林的道場,這是第一個,遠離人群的吵雜;第二個「人不狎習」,這個地方知道的人很少,就是沒有什麼觀光客,人群稀少,特別的沒有人車的吵雜聲音;第叁個「離惡衆生」,不但是環境偏遠邊地、人群稀少,而且旁邊的鄰居當中沒有放逸的衆生。放逸衆生的生命當中也沒有什麼要增上的目標,整天唱歌跳舞、唱歌跳舞,就吵鬧到你這個修行人,就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所以在修行的人,不能夠跟放逸的衆生住得太近,因爲會幹擾。菩薩聽到這種「阿蘭若」的寂靜處,他「隨順宴默,便生是念」:這個地方對我們「宴默」、對于身心的寂靜是相「隨順」的,他內心當中就動了一個念頭說:「是處安樂出離遠離」,這個地方是一個特別「安樂」的處所。爲什麼呢?「出離遠離」。「出離」就是色身能夠出離種種的吵雜,色身不會受到這些吵雜的幹擾;第二個「遠離」,「遠離」是內心能夠遠離種種的妄想。這個菩薩雖然一時半刻不能到寂靜處去修行,但是他內心當中對于這種「出離遠離」、隨順身心寂靜的處「所,深生愛慕」。這個人雖然生長在人世間,有很多的事要做,到處忙東忙西,但是他內心當中好樂寂靜的處所,不喜歡熱鬧的處所,這種人我們可以判定他過去生曾經有修過禅定,也成就過禅定種性,這是第一個判定標准。第二個:

  ┌┤ │

  ││ │  ┌諸蓋輕微┐

  ││┌┼性薄煩惱┤  ├至遠離處,思量自義

  ││││  └麤重羸弱┘

  ││││

  ││││  ,心不極爲諸惡尋伺之所纏擾。

  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禅定種性呢?他的煩惱習「性」特別的輕「薄」。什麼叫「煩惱」輕「薄」呢?第一個「諸蓋輕微,麤重羸弱」,第一個是講到「蓋」,「蓋」是煩惱的現行,就是煩惱的現行活動會蓋覆我們禅定的內心。當然身爲一個凡夫一定是有煩惱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時候也會發發脾氣的,但是他的煩惱輕微,發過以後也就算了、就沒事了,他不會把這個障礙放在心中太久;第二個「麤重羸弱」,「麤重」就是煩惱的種子,就是煩惱沒有表現出來,是一個種子位,這個也是一個指標。《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煩惱跟罪業特別重的人,他心沒辦法安定下來,你看他講話、做事就是躁動相,他一靜下來就是睡覺、就是昏沈,他很難讓自己明了寂靜,不可能。所以說爲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說一個人死亡以後,善業起現行的時候,他整個氣是往上升,最後從頭頂上跑出去的,因爲善業的體性是輕飄的,所以我們造了善業以後,我們內心就多了一個善業的種子,這個時候就會有輕松的感覺。諸位你試試看,你要造罪業了以後,你內心會有一種粗重的感覺。怎麼回事呢?因爲罪業的體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罪業起現行,他的地水火風的火大溫度是往下墜,是從腳板出去的,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一個人煩惱跟罪業不能太重,隨順于寂靜,就是你這個人「煩惱」輕「薄」,你跟他接觸的時候,感覺到這個人就是一分調柔寂靜的相貌,他這種人就是「煩惱」輕「薄」,「麤重羸弱」,到這種寂靜的「處」所,他「思量」法「義」,「心」中「…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