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被這種麤重的「尋伺」妄想「之所纏擾」,這個人就是一個禅定種性,煩惱淡薄,思想單純。再看第叁段:
│└┤│┌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于親品
│ │││
│ │││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衆生,爲種種苦
│ │││
│ │││之所逼惱,起大悲心,于彼衆生隨能隨力
│ │└┤
│ │ │方便救拔令離衆苦,于諸衆生性自樂施,
│ │ │
│ │ │利益安樂。
他這個禅定種性怎麼判斷呢?說這個人遇到了「怨」家的境界,他「尚」且「能」夠「安住」在「慈」悲「心」,就是說即使是面對曾經傷害他的這些怨家,成就禅定種性的人也能夠對這個怨家釋放他的善意,「我希望你離苦得樂,雖然你對我不好,但是我還是希望你能夠離苦得樂」,對于怨家尚且如此,何「況」是「親」屬跟「中庸」的境界,就是禅定種性的特色,他這個人慈悲心強。這當中把慈悲心的相貌再開展出來,什麼叫做慈悲心強呢?「若見若聞苦惱衆生」,衆生「爲種種」的痛「苦之所逼惱」,這個衆生爲老病死折磨、災難折磨,他很自然的就能夠生「起大悲心」,乃至「于」對「衆生隨能隨力方便救拔」,采取他的行動,希望衆生「離苦」得樂。總之這個人于諸衆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他歡喜布施,歡喜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利益安樂。這意思就是說,禅定種性不但是煩惱輕薄而已,而且還要有慈悲心。在所有的煩惱當中,主要的煩惱貪瞋癡慢:貪煩惱不障礙禅定心,你修禅定的時候生起寂靜的叁昧樂,你貪求叁昧不障礙禅定;你起高慢心,你認爲你自己不得了,誰也比不上你,也不障礙禅定;乃至于你起邪見,在禅定當中認爲你這個禅定的心識就是我、就是涅槃,也不障礙禅定;但是你起瞋心,你絕對障礙禅定,諸位可以試試看。比如說你經過一個月結夏安居,叁個月用功很寂靜,念佛、念法、念僧,內心明了寂靜、寂靜明了,你跟人家吵一頓架,你再去修就沒辦法相應,就這個問題。所以剛開始修習禅定的人,你要遠離惡因緣就在這個地方,因爲你內心發起瞋心是最障礙禅定的。再看最後一段:
│ │ └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
│ │
│ │ 諸苦難中,悉能安忍。
這個人不但有慈悲心,他的忍力也特別強,他對于「親屬」的「衰亡」,對于「喪失財寶」,乃至于有種種的關「閉驅擯」的「苦難」現前,他有「安忍」心。安忍的意思就是說,他不一定有空觀,不是一定能夠把這個境界觀察到如夢如幻,而是說這個人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對于外境的執取比較淡泊。一個人有禅定,他的特色就是內心有法寶,把心帶回家,他心中有一個家,所以他有事沒事就願意回到自己的家休息,所以他平常對外在境界的好壞就比較淡泊,他有事沒事就喜歡把雙腿一盤,就回到他自己心中的家去休習。所以這種境界有一點變化,「財」物的變化、「親屬」的變化,對他的幹擾是非常輕的,他不是般若,完全是禅定的攝持。以上就是講到禅定種性的相貌,再看第二段禅定的功德相貌。什麼是禅定的功德相貌?
│ │ ┌能受┐
│ │ │ │
│ └其性聰敏,于法┼能持┼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
│ │ │
│ └能思┘
│
│ 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
他的心「性」特別的「聰」明、特別的「敏」銳,他現前一念心性特別的「敏」銳不會遲鈍。什麼叫「敏」銳呢?他對于種種的佛「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受」就是領納在心,你跟他講什麼佛法,他能夠完全領納在心。我自己在辦佛學院,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你在上課的時候,你一下子就能夠看出哪些人是剛來佛學院、哪些人是佛學院住很久。怎麼知道呢?你看他上課的時候,二眼發直,呆滯無神,那二個眼睛就像是沒有生命的感覺,他眼睛就瞪著你看,但是他的眼神呆滯無光。怎麼回事?他也沒辦法,因爲他內心當中被他的粗重妄想蒙蔽了。所以很多人跟我說:教務主任,你那個課在佛堂一直講一直講,我第一年的時候都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啊,原來你是講這件事情」。爲什麼呢?這個是必經的過程,就是他沒辦法領受,就是他內心當中想要修學聖道、想要明白佛法、成就智慧,但是他心中心有千千結,他內心當中熏習很多的妄想纏住了,他內心跟佛法中間有一大層的妄想,這個就是你要熬得過去,拜忏、修福,這是每一個人必經的過程。慢慢你會覺得妄想輕薄了,這個時候你那個明了心特別強,你看到事情的判斷力、覺悟力那不得了,跟你剛出家就不一樣。所以一個成就禅定的人,他那個領受的心特別強,他對那種感覺,他也不一定是神通,他對事情就有一種特殊的直覺,這種的感覺特別強。他對于法義的領納特別強,不但是能「夠」領「受」,「能」夠「持」,憶持不失,他不會事情過了動不動就忘東忘西的。第叁個「能」夠「思」惟觀察,他不但是能夠憶持不失,他對于世間上很多的事情道理,他能夠作很深入、很微細的思惟觀察,他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總之,他內心當中能夠「成就」一個清淨的「念力」,就是明記不忘。「于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對「于」發生過很「久」的「事」情,他還是「能」夠「記憶」,而且有善巧方便能夠使「令他」人記「憶」,他能夠假借語言文字把這個境界再演說一次,讓對方也能夠回憶。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師地論》─
當我們能夠具足前面禅定的因地跟果地,你就知道你過去生有禅定「種性」。
我們內心的相貌大方向有二種:一個是粗重性,一個是堪忍性。粗重性的相貌就是昏沈掉舉,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打妄想停了就是打瞌睡,打瞌睡以後起來繼續打妄想,你不能把妄想跟昏沈停下來。這就是說爲什麼你一生當中,你做了很多的定課、你持了幾萬遍的「大悲咒」,但是你的業障依舊如此的深重,其中的理由在這裏,就是你內心當中沒有堪忍心。爲什麼有些人他坐在那個地方,他內心當中只持一遍「大悲咒」,「大悲咒」在他明了寂靜的心中運轉一次,就産生滅罪生善的功能?我整天做早晚課,我「楞嚴咒」也持那麼多遍,好像業障還是很重?就是你沒有努力的對治你的昏沈掉舉,這是一個問題。所以你內心當中對于法義的領納、受持、思惟的力量薄弱,就是吸收力薄弱,就像腸胃沒有力量,吃很多東西沒有把它消化。我們可以看,諸位看看一個人的心思,看眼神最清楚、看眼神最清楚了,你看老年人就知道。你看一般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你看一個老和尚,有什麼差別?一個老和尚他也是身體衰弱、也是坐輪椅,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器官也是敗壞到不得了的境界,也是衰老,你修習有什麼好處呢?你看他的眼神,在家人色身敗壞,二個眼神絕對是呆滯無光的,就是他這一個心性七八十年在塵勞中打滾,累積很多的妄想。所以老人家幹什麼呢?回憶過去的妄想,整天就做這件事情。有人說「我年輕的時候我不想修行,年輕的時候修行多可惜,應該好好的享受,晚年再修行」,其實晚年沒辦法修行,因爲你年輕的時候把心的妄想愈累愈厚,到老的時候你沒辦法修行了,你都活在過去的妄想,你怎麼修行?跟你講佛法你也聽不進去了。所以從理論上說「愈年輕修行愈占便宜」,因爲你的思想單純,你對治妄想事半功倍。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在生命當中創造一個寂靜的力量來調伏我們的妄想。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你的妄想輕薄以後,你不管持「大悲咒」、念佛,每念一句佛號、每念一次「大悲咒」,産生的力量都很大。
我們看《講義》第叁十九頁:
22 己五、障禅定度叁
庚一、不求教授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這個地方「障禅定度」有叁科,先看「庚一、不求教授戒」,「不求教授戒」是約一個初學禅定的人來說的,我們先看「有違犯」的情況。「有違犯」分二科,先看「壬一、染違犯」,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能夠「爲令心住」,這個很難得,就是他厭惡散亂的境界,「我修學佛法修那麼久都沒有什麼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現在下定決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來」,他希望能夠成就明了寂靜的「心」性、希望成就禅定,有這樣的意樂生起,而且他也采取了實際的行動「欲定其心」,他第一個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有一個所緣境,然後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以這樣的專注來修習禅定。但是「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就著一個初學禅定的人來說,他因爲「嫌恨」瞧不起教授的師長;或者自恃高「慢」,或者覺得自己年紀長老、種性高貴、或者福報廣大,看不起教授禅定的師長,而「不詣師所求取教授」,這樣子就「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犯到菩薩的戒。
壬二、非染違犯
懶惰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
你只是一時的「懶惰懈怠」,「而」暫時的「不請」教授,這個是輕的突吉羅罪。我們看開緣的情況: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這當中有五種因緣:你自己有「疾病」;或者你身體虛弱;或者你「知」道這個「師」長的「教授」是「顛倒」的,這個師長根本不是在教禅定,他在教什麼氣功、修調身的方法,不是在修調伏心的方法,這個是「顛倒教授」;或者你「自」己有「多聞…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